《生物学理论》PPT课件.ppt
《《生物学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学理论》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学习重点:1、唤醒理论 2、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3、进化渊源,2,20世纪下半叶,三个方面的研究突破复兴了人格的生物学理论:一是脑科学研究的进步(唤醒理论);二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用神经递质和激素来解释感觉寻求这种人格特质);三是进化心理学的兴起。,3,第一节 生理机制,一、气质类型理论 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家Ernst Kretschmer和美国心理学家W.H.Sheldon分别根据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了体型和人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4,Kretschmer将人的体型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健壮型和畸异型,四类,与之相应的气质类型如下:肥胖型(躁狂性气质):善交际,
2、表情活泼,亲切热情;瘦长型(分裂性气质):不善交际,孤独,神经质,多思虑;健壮型(粘着性气质):固执,认真,理解问题慢。,5,Sheldon研究正常人的体型与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测量体型和气质的方法。他提出决定体型的基本成分是胚叶。认为胚叶的内、中、外三种成分的发展程度(比例分配)决定了人的体型,并得出了三个特质群,称之为三种气质,即内脏型(舒畅、闲适、乐群),肌肉型(好活动、竞争、果决),脑髓型(压抑、约束、好孤独)。,6,二、唤醒理论 Eysenck受Pavlov理论的启发,建立了唤醒理论。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
3、。,7,Eysenck起初借鉴Pavlov的有关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理论,解释内、外向者在行为上的不同表现。外向者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因此忍受刺激的能力强;内向者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强而抵制过程弱,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弱。,8,大脑皮质兴奋、抑制很难测量,故Eysenck改用唤醒概念来解释外向性特质的行为表现。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较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9,Eysenck对内向、外向适宜刺激的解
4、释,10,Eysenck认为内向者的大脑皮质唤醒水平天生比外向者的高,同样强度的刺激,内向者比外向者体验的强度更高,因而更敏感,而外向者对刺激则不敏感。所以,外向者比内向者能喝更多的茶或咖啡而不是被茶或咖啡击倒。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发现外向者会置于喧闹的社交集会或嘈杂的人群里,而内向者会寻求独自活动,并在聚会时喜欢呆在安静的角落。,11,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有更喜欢社交,朋友更多,且与朋友往来频繁,外向的人遇到问题时比内向的人更喜欢寻求朋友帮助(社交与幸福感有密切关系,朋友可以充当压力缓冲器);外向的人对奖赏比内向的更敏感,有研究表明外向的人较内向的人更喜欢寻求情境中的奖赏。不过,外向的人不一定总
5、比内向的人快乐,外向的人更易冲动,没有充分考虑地采取行动会产生问题,而且爱社交也可能招来麻烦。,12,Eysenck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第一,三种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第二,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发现了人格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的三种基本特质。第三,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13,有研究者从生理上对刺激的敏感性来解释这种现象,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研究者让内向和外向的人一边听耳机里的噪音,一边完成词语记忆任务。如果让被试自己控制耳机音量,内向的被试会把耳机音量调得比外向被试的小一些。,14,如果让内向的
6、被试听音量大的噪音,让外向的被试听音量小的噪音,两组被试的词语记忆成绩都会下降。,15,对于内、外向领域的研究主题除了艾森克的有关生理唤醒水平的假设外,还有遗传对内向-外向型个体差异影响,以及内向者和外向者谁更快乐等。,16,可以把孩子教得更外向,一些吗?,或是更内向,一个外向的人能变成,内向的人吗?,17,回答这一问题取决于,究竟是什么使一个人成为外向型或内向型的人。艾森克的回答是遗传起用。根据最新理论,人对刺激的敏感性是与生俱来的。遗传差异在人的一生中都相当稳定并最终发展为成年人内向或外向的活动风格。(双生子研究),18,外向的人与内向的人,谁更快乐?,19,一般来说,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自
7、我报告的快乐和主观幸福感程度更高。有研究证明如此。,20,一项研究中,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报告他们连续84天里的情绪状态。研究者将被试一周中每天的情绪加以比较时发现,学生们最不喜欢周一,随着周六的到来,这一星期变得逐渐好起来。但无论在一星期中的哪一天,外向的人所报告的积极水平都比内向的人高,且这种反应类型在时间维度上相当稳定。(研究表明,外向性测验得分可以预测2-4年的里一个所拥有的快乐体验水平。),21,外向和内向的人对快乐的评价,积极心境分数,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七,22,为什么外向的人比 内向的人更快乐?,23,原因一: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喜欢社交,朋友更多,社会交往与幸
8、福感关系密切,朋友经常可以充当压力缓冲器;(外向人更喜欢寻求朋友帮助)原因二:外向者对奖赏比内向者更敏感。(情绪测验证明,当得到积极反馈时,外向人比内向人更高兴。消极反馈时,两类人都会感到失望。),24,外向的人总是比内向的人快乐吗?外向人更易冲动,不考虑后果的冲动是危险的,常常会产生问题。外向人易结交朋友虽有乐趣,但也有可能给自己招来麻烦。,25,三、感觉寻求理论,Zuckerman在1970年代提出感觉寻求的概念,并为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把感觉寻求定义为:“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经验的需要,并且为了能获得这些体验,宁愿去从事身体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活动”。他
9、还和Eysenck合作编制了感觉寻求量表。,26,Zuckerman运用因素分析法对量表施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感觉寻求这一维度由四个成分组成(1)兴奋与冒险寻求(TAS)(2)经验寻求(ES)(3)去抑制(DIS)(4)敏于厌倦(BS),27,反映个体对参加能够提供速度、惊险、新奇等特殊感觉的运动的愿望,如跳伞、潜水或滑雪等冒险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社会认可的。,28,经验寻求包括通过刺激的音乐、美术、旅游,面对没有计划、不可预知的事件,与反社会常规、不愿循规蹈矩的人(如嬉皮士)共处等方式,来寻求新异的感觉和体验。,29,去抑制反映个体通过不受约束的行为来寻求放松感觉的需要,如热衷于参与集会、
10、饮酒、性、赌博等。,30,敏于厌倦反映个体对重复体验具有较低容忍能力,这些重复体验包括重复的经历、日常的工作、令人厌烦的人等。,31,相关研究表明:感觉寻求特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年轻时,感觉寻求的水平是最高的,在20多岁的时候可能就开始下降了。感觉寻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总体上讲,男性不仅具有更高的感觉寻求水平,而且在具体维度上,男性在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和敏于厌倦上的得分比女性高,而女性在经验寻求上的得分则比男性高。,32,关于感觉寻求的生理机制 Zuckerman最初认为感觉寻求的生理机制也是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唤醒水平,高感觉寻求者的动机源于将皮层网状结构的唤醒水平提高到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 理论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