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实验》PPT课件.ppt
《《生物化学实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实验》PPT课件.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化学实验Biochemical Experiment,实验基本知识,容 量 瓶,液体的量取,液体的倾倒,滴管的使用,试纸的使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滤纸的折叠,物质分离与提纯过滤,萃取与分液,实验内容安排,共36学时1、绪论生物化学实验规则及常用仪器使用入门(2学时)2、实验一 纸层析分离鉴定氨基酸(6学时)3、实验二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4学时)4、实验三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2学时)5、实验四 蛋白质的沉淀、变性反应(3学时)6、实验五 凝胶过滤法除蛋白质中的离子(4学时),7、实验六 酵母RNA的提取和鉴定(4学时)8、实验七 血糖含量的测定(4学时)9、实验八 脂肪酸的
2、-氧化(5学时)10、实验报告讲解及考核(2学时),1实验目的掌握蛋白质、酶、核酸、糖等重要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测定技术的原理及方法;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绪论,2 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应该做到,学习设计一个实验的基本思路,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会严密地组织自己的实验,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和时间。训练实验的动手能力,学会熟练地使用各种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学会准确翔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的技能,提高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能够整齐清洁地进行所有的实验。掌握生物化学的各种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尤其是各种电泳技术和
3、层析枝术,为今后参加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1 实验记录实验前写好实验预习报告(钢笔和园珠笔)。实验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专用纸,事先在记录纸上设计好各种记录格式和表格)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实验记录要注意有效数字,如吸光度值应为“0.050”,而不能记成“0.05”。每个结果都要尽可能重复观测二次以上,即使观测的数据相同或偏差很大,也都应如实记录,不得涂改。实验中要详细记录实验条件,如使用的仪器型号、编号、生产厂等;生物材料的来源、试剂的规格、试剂的浓度等。,3 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3 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3.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格式应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材料和试剂;实
4、验步骤;结果讨论(含数理据处);注意事项;(7)思考题 注意:实验结果的讨论要充分,尽可能多查阅一些有关的文献和教科书,充分运用己学过的知识和生物化学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并欢迎对实验提出改进意见。,4 实验成绩评分方法,实验预习情况(10%)实验操作情况(20%)实验报告情况(70%),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理论,层析技术,1903年,俄国科学家首创了一种从绿叶中分离多种不同颜色色素成分的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由于翻译和习惯的原因又常称为层析法。80多年来,层析法不断发展,形式多种多样。50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分配层析、离于交换层析、凝胶
5、层析、亲和层析、吸附层析等。几乎每一种层析法都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生化高技术,在生化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层析技术,一、层析技术,1、层析技术原理2、层析技术分类3、常用层析技术原理,1、层析技术原理,层析原理: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相中,其中一相为固定相,另一相流过此相称作流动相,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可分离物质:糖类、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2、层析技术分类,3、常用的层析原理,(1)分配层析纸层析原理: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度不同,在终点时达到一种平衡,其比值为一个常数,即分配系数()
6、。固定相内溶质的浓度 流动相内溶质的浓度 固定相:滤纸上吸附的水 流动相:有机溶剂(正丁醇),=,纸层析,纸层析是最简单的液一液相分配层析。滤纸是纸层析的支持物。当支持物被水饱和时,大部分水分子被滤纸的纤维素牢牢吸附,因此,纸及其饱和水为层析的固定相,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为层析的流动相。对某些特定化合物,在特定的展层系统,一定的温度条件下,Rf是个常数。,(2)离子交换层析,原理:将能与周围介质进行离子交换的不稳定离子固定于惰性基质上,从而分离介质中的组分。常用的惰性基质:人工合成树脂(单体:苯乙烯、交联剂:二乙烯苯)阳离子交换剂:磺酸甲基、羧甲基、磷酸基阴离子交换剂:二乙基胺乙基、三乙
7、基胺乙基 可交换离子:阳离子:Na+、H+阴离子:Cl-、OH-,示意图(交换树脂表面),示意图(离子交换过程),电离基团(磺酸根),可交换离子(钠离子),交换离子,不交换离子,示意图,水分子,(3)吸附层析,原理:当气体或液体中某组分的分子在运动中碰到一个固体表面时,分子会贴在固体表面上并停留一定时间然后才离开,此为吸附现象。吸附现象形成的原因:吸附作用可能由几种作用力形成,包括被吸附物与吸附剂之间相反电荷基团与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引力等。在不同条件 下,占主要地位的作用力可能不同,也可能几种力同时起作用吸附剂:氧化铝、活性炭、硅胶;纤维素、淀粉、聚酰胺;滑石、陶土
8、、粘土。,吸附层析示意图,吸附剂,易吸附分子,不易吸附分子,(4)亲和层析,原理:利用分子间具有专一亲和力而设计的层析技术。专一亲和力分子对:酶与底物、特异性抗原与抗体、DNA和RNA、激素和其受体载体:使亲和物固相化的水不溶性化合物。如:纤维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聚苯乙烯、乙烯、多孔玻璃。,(5)凝胶过滤,原理:被分离物质因分子大小不同,在凝胶中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物质进入凝胶柱之后有两种运动方式:垂直向下移动和无定向的扩散运动。大分子物质直径大无法进入凝胶颗粒内,只能分布于颗粒间隙中向下移动快,而小分子物质可扩散到凝胶颗粒内,因此向下移动慢。凝胶物质:马铃薯淀粉凝胶、琼脂、琼脂糖
9、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葡聚糖凝胶。,电 泳 技 术,一.电泳的概念二.电泳技术分类三.电泳技术基本原理四.几种常见电泳方法的比较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一.电泳的概念,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二.电泳技术分类,三.电泳技术基本原理,1.基本原理 不同的带电颗粒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主要与其所带净电荷量,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pH pI 分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pH pI分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泳动度,2.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1)电场强度泳动速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常压电泳(100500V).210V/cm,几小时或几天;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高压电泳(500100
10、0V).20200V/cm,几分钟;氨基酸、小肽、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2)溶液的pH值pH距待分离物质的pI越远,泳动速度越大;(3)溶液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小,电动势越大,泳动速度越快。(4)电渗现象:在电场中,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四.几种常见电泳的比较,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1.原理 具有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作用2.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单体:丙稀酰胺(Acr)交联剂:甲叉双丙稀酰胺交联剂(Bis)催化剂 聚合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2.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聚合催化剂(1)过硫酸铵-TEMED系统碱性条件下催化作用温度与聚合快慢成正比(2)核黄素
11、-TEMED系统光激发的催化反应用量少,对分析样品无影响聚合时间可自由控制,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3.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孔径凝胶越浓T,凝胶孔径,所受阻力,机械强度丙稀酰胺浓度 分离物质分子量 4 大于100万 77.5 1100万 1530 小于1万胶的孔径为蛋白质分子平均大小一半时效果好凝胶强度的选择 先用7.5%的标准凝胶或4%-10%的凝胶梯度测试,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原理,4.缓冲系统的选择pH、离子种类和离子强度 酸性蛋白质 高pH 碱性蛋白质 低pH连续和不连续系统 电泳槽中的缓冲系统和pH 与凝胶相同 电泳槽中的缓冲系统和pH 与凝胶相同,分辨率高,5.盘状聚丙烯
12、酰胺凝胶电泳原理,(1)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四个不连续性A.凝胶层的不连续性 浓缩胶T=2.8 C=20%;分离胶T=7 C=2.5%B.缓冲液成分的不连续性:凝胶缓冲液Tris-HCl,含Cl,电极缓冲液Tris-Gly,GlyC.pH的不连续性:浓缩胶pH6.7,分离胶pH8.9,电极缓冲液pH8.3D.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5.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2)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三种效应样品的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A.样品的浓缩效应,缓冲液成分及pH的不连续性浓缩胶pH6.7缓冲液 浓缩胶Tris-HCl,电极缓冲液Tris-Gly解离度:Cl 蛋 Glymclclm蛋蛋m
13、 Gly Gly凝胶中Cl为快离子,Gly为慢离子,蛋白质样品被夹在中间。,缓冲液成分及pH的不连续性导致蛋白质样品浓缩效应示意图,快离子慢离子蛋白质样品,E:每厘米的电压降 EI(电流强度)/(电导率)E与电泳速度成正比电泳开始后,由于快离子泳动率最大,在快离子后面形成一个离子浓度低的低电导区,产生较高的电位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加速移动,蛋白质样品被进一步浓缩。,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E:每厘米的电压降 EI(电流强度)/(电导率)E与电泳速度成正比电泳开始后,由于快离子泳动率最大,在快离子后面形成一个离子浓度低的低电导区,产生较高的电位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加速移动,蛋白质样品被进一步浓缩
14、。,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A.样品的浓缩效应,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应原理包括:缓冲液成分及pH的不连续性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A.样品的浓缩效应,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应原理包括:凝胶层的不连续性:样品进入浓缩胶有一个堆积浓缩效应(缓冲液pH8.3)蛋白质从“”极向“”极移动,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速度变慢,堆积浓缩。,A.样品的浓缩效应,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应原理包括:凝胶层的不连续性:样品进入浓缩胶有一个堆积浓缩效应(缓冲液pH8.3)蛋白质从“”极向“”极移动,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速度变慢,堆积浓缩。,A.样品的浓缩效应,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应原理包括:凝胶层的不连续性:
15、样品进入浓缩胶有一个堆积浓缩效应(缓冲液pH8.3)蛋白质从“”极向“”极移动,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速度变慢,堆积浓缩。,A.样品的浓缩效应,四个不连续性造成样品浓缩效应原理包括:凝胶层的不连续性:样品进入浓缩胶有一个堆积浓缩效应(缓冲液pH8.3)蛋白质从“”极向“”极移动,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速度变慢,堆积浓缩。,B.电荷效应,蛋白质样品进入分离胶后 pH增大(pH 8.9),Gly解离度增大,不存在快、慢离子之分,蛋白质样品在均一电场强度和pH条件下泳动。由于各种蛋白质pI不同,所载有效电荷不同,因此质点的 有效迁移率不同,形成不同区带。,C.分子筛效应,分离胶的孔径小,各分子由于大小和
16、形状不同,所受阻力不同,表现出不同的 泳动速度,即分子筛作用。分子量小,形状为球形的泳动速度最快。,实验一 氨基酸的分离与鉴定 滤纸层析法,一、实验目的,1.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2.掌握氨基酸纸上层层析法的操作技术(点样、平衡、展层、显色、鉴定).,二、实验原理,1.是分配层析的一种。在纸上水被吸附在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当有机相沿纸流动经过层析点时,层析点上溶质就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分配,溶质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2.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3.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来表示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
17、质的Rf值是常数。Rf,4.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PH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5.上层层析、下层层析、单向层析、双向层析。,三、仪器、材料和试剂,实验仪器1层析缸、培养皿、小烧杯、长颈漏斗2毛细管、吹风机、电热鼓风干燥箱3层析滤纸、手套、透明胶带或针线实验材料和试剂1氨基酸溶液分别配制0.5%的Lys、Alu、Ile、Met溶液及它们的混合液(各组份浓度均为0.5%)。2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丙酮溶液。3扩展剂(展层剂)酸溶剂系统:正丁醇:80%甲酸:水15:3:2(体积比),平衡溶剂与扩展剂相同。每组配制30ml碱溶剂系统:正丁醇:12%氨水:95%乙醇13
18、:3:3(体积比),平衡溶剂为12%氨水。,四、操作步骤与方法,1将盛有扩展剂10ml的小烧杯和培养皿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2戴手套取层析滤纸一张作标记。3。点样:干后重复点一次,直径最大不超过3mm。缝成筒状,两边不能接触。点样面朝外,点样端朝下,盖上层析缸盖,平衡约2030分钟。4.展层用长颈漏斗,扩展剂的液面需低于点样线1cm。上沿约1厘米时,取出滤纸,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界线,干燥。5显色用0.1%茚三酮丙酮溶液均匀浸透,烘箱(65)5分钟或用热风吹干。脯氨酸、羟脯氨酸产生黄色物质外,所有氨基酸及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产生兰紫色物质。,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六、注意事项,1切勿用手直接接触滤
19、纸和显色剂。2.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3使用的溶剂系统需新鲜配制,并要摇匀。,七、思考题:,1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2实验操作过程,为何不能用手接触滤纸?3影响Rf值的因素有哪些?,实验二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原理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原理,醋酸纤维薄膜电泳(CAME)是以醋酸纤维薄膜(CAM)作支持物的一种 区带电泳技术。醋酸纤维素薄膜是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 酯。将它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氯仿、氯乙烯、乙酸乙酯等)后,涂 抹成均匀的薄膜则成为醋酸纤维素薄膜。该膜具有均一的泡沫状结构,渗 透性强,对分子移动阻力小,厚度为120m。本
20、实验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电泳支持物,分离人血清蛋白。血清蛋白中含有清蛋白、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球蛋白和各种脂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组分、立体构象、分子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分子量小、等电点低的,在相同碱性PH缓冲体系中,带负电荷多的蛋白质颗粒在电场中迁移速度快。例如人血清蛋白在 PH8.6的缓冲体系中电泳,染色后可显示5条区带。清蛋白泳动最快,其 余依次是球蛋白。,实验材料与仪器,(一)、材料:人血清(二)、仪器 醋酸纤维薄膜(8X2mm);点样器;染色皿,漂洗器,镊子;玻璃板;常压电泳仪;直流电源整流器;水平电泳 槽;粗滤纸;直尺和铅笔,实验试剂,巴比妥缓
21、冲液(pH8.6 I=0.06);氨基黑10B染色液;漂洗液;95乙醇45ml、冰醋酸5ml;蒸馏水50ml;洗脱液 0.4molLNaOH;透明液;无水乙醇;冰醋酸7:3,实验步骤,1浸泡:用镊子取醋酸纤维薄膜放在缓冲液中浸泡20分 钟。2点样:把膜条从缓冲液中取出,夹在两层粗滤纸内吸干 多余的液体,然后铺在玻璃板上(无光泽面朝 上),将点样器在血清中沾一下(量薄薄一层为 好),再在膜条一端2-3厘米处轻轻水平地落下 并随时提起,这样即在膜条上点上了细条状的血 清样品。,3电泳:在电泳槽内加入缓冲液,使两个电极槽内的液面 等高,将膜条平悬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膜 条点样的一端放在负极上。通
22、电,电流强度每条 膜1mA(注意强度),电泳时间约为50分钟。4染色:电泳完毕后将膜条取下并放在染色液中浸泡5分 钟。5漂洗:将膜条从染色液中取出后移置到漂洗液申漂洗数 次至无蛋白区底色脱净为止,可得到色带清晰的 电泳图谱。6透明:将脱色后干燥的电泳图谱膜条放入透明液中浸泡 23分钟后取出平铺在玻璃板上,用一直径0.5cm 的玻璃棒将其间的气泡赶出,两者之间不能有泡。干燥后此透明薄膜,区带着色清晰,可用于光吸收扫 描,长期保存不褪色。,思考题:,.为什么将薄膜的点样端放在滤纸桥的负极端?.用乙酸纤维素薄膜作为电泳支持物有何优点?,实验三 蛋白质的性质实验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一、实验目的,
23、(1)了解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原理。(2)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双缩脲反应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也能发生此反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性或定量测定。双缩脲反应不仅为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所有。含有一个肽键和一个CSNH2,CH2NH2,CRHNH2,CH2NH2CHNH2CH2OH或CHOHCH2NH2等基团的物质也有此反应。NH3干扰此反应,因为NH3与Cu2+可生成暗蓝色的络离子Cu(NH3)42+。因此,一切蛋白质
24、或二肽以上的多肽都有双缩脲反应,但有双缩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或多肽。,茚三酮反应,除脯氨酸、羟脯氨酸和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外,所有氨基酸及一切蛋白质都能和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物质。该反应十分灵敏,11 500 000浓度的氨基酸水溶液即能给出反应,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定量测定方法。茚三酮反应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氨基酸被氧化形成CO2、NH3和醛,水合茚三酮被还原成还原型茚三酮;第二步是所形成的还原型茚三酮同另一个水合茚三酮分子和氨缩合生成有色物质。此反应的适宜pH为57,同一浓度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在不同pH条件下的颜色深浅不同,酸度过大时甚至不显色。,黄色反应,含有苯环结构的氨基酸,如酪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 实验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