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能量》PPT课件.ppt
《《物质与能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与能量》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 物质代谢,第二节 能量代谢,第三节 体 温,概 述,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第一节 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1.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2.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用 3.维生素的生理功用,(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1.消化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
2、比骨骼肌低)、自律性(在体外也可保持)、传导性和收缩性(保持一定的紧张性)(伸展性大)(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2)消化液的作用,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
3、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 0.91.5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HCO3-等无机物。,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小肠内消化,1.胰液 胰液为碱性液体 渗透压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泌,约为12L/每日。(1)水和碳酸氢盐(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3
4、)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2.胆汁肝细胞分泌,内含:(1)胆盐;(2)胆固醇;(3)胆色素。,3.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13L/日)特点 酶种类多;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2.吸收,(1)吸收的部位 口腔及食道内不吸收。胃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5、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的水和90%的Na+及Cl-。,(2)小肠吸收的特点,(3)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三)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餐后,不可立即运动;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再进餐。,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1人体的糖贮备
6、及其供能形式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1)糖原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
7、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我们一般用国际统一的四个血糖切点值来判断,即5.6、7.0、7.8、11.1毫摩尔每升。仅凭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就会出现如下9种情况:1.正常血糖。也就是通过检测血浆血糖,空腹低于5.6,而餐后2小时低于7.8;2.空腹血糖受损。仅有空腹
8、高于5.6但低于7.0,餐后正常;3.糖耐量减低。仅有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但低于11.1,空腹正常;4.联合糖调节受损。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减低;5.单纯性空腹高血糖1型。空腹血糖高于7.0,但餐后正常;6.单纯性空腹高血糖2型。空腹血糖高于7.0,加上糖耐量减低;7.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1型。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但空腹正常;8.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2型。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加上空腹血糖受损;9.联合高血糖症。空腹血糖高于7.0,餐后2小时高于11.1。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类型。2、3、4三种情况我们称为糖尿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5、6两种情况比较少见,如他日复查结果类似
9、可以诊为糖尿病。7和8两种情况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如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或者他日复查类似结果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我们一般用国际统一的四个血糖切点值来判断,即5.6、7.0、7.8、11.1毫摩尔每升。仅凭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就会出现如下9种情况:1.正常血糖。也就是通过检测血浆血糖,空腹低于5.6,而餐后2小时低于7.8;2.空腹血糖受损。仅有空腹高于5.6但低于7.0,餐后正常;3.糖耐量减低。仅有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但低于11.1,空腹正常;4.联合糖调节受损。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减低;5.单纯性空腹高血糖1型。空腹血糖高于7.0,但餐后正常;6.单纯性空腹
10、高血糖2型。空腹血糖高于7.0,加上糖耐量减低;7.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1型。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但空腹正常;8.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2型。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加上空腹血糖受损;9.联合高血糖症。空腹血糖高于7.0,餐后2小时高于11.1。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类型。2、3、4三种情况我们称为糖尿病前期的亚健康状态,5、6两种情况比较少见,如他日复查结果类似可以诊为糖尿病。7和8两种情况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如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或者他日复查类似结果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1)糖酵解,糖酵解与乳酸生成,乳酸的清除(引自:A.W.S.Watson,1
11、995),(2)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途径,3.运动与补糖,(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糖吸收入血刺激胰岛素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运动引起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运动前或赛
12、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克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2)补糖种类,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用由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浓度为25%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葡萄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想。,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淀粉。,(二)脂肪代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与能量 物质 能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