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ppt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前言,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半个世纪以来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已十分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血
2、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肥胖、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最有效的心血管病预防策略是“高危策略”(只针对高危的患者)和“人群策略”(针对全人群)同时并举,两者不可偏废。此外,研究还表明,危险因素常常出现(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其致病作用协同放大,加速了心血管病的进程。因此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必须有全局观点,在发现一种危险因素时,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积极的干预,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本指南概述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及其致病作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估算及心血管病预防的原则和方法,供各级医护人员和防治人员参考使用,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流行及防治情况,一、冠心病冠心病是欧美
3、发达国家的主要心血管病,在这些国家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脑卒中。我国的情况则相反,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冠心病。但近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明显增长密切相关。因此,我国人群冠心病的负担将会越来越大。1983-1992年我国16省市开展了为期lO年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地区人群(2564岁)冠心病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各种类型的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为3010010万,南方地区为31010万。死亡率北方地区为20一7010万,南方地区为2
4、610万。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地区差异与危险因素水平显著相关。,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代谢异常、超重和肥胖、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等。国内外资料表明,高血压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3倍H1;吸烟者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34倍;血脂异常总胆同醇(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显著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1;超重和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相比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52.0;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正常者相比,冠心病发病相对危险度为3.03.5。此外,冠心病患者中75一80有不同程度糖代谢障碍。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测试技术的
5、进步,冠心病的某些类型(如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精确性也上升,这会导致人群疾病率估计的误差。例如近年国际上推荐使用一项更敏感的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梗死必要诊断指标,就会使一部分按过去标准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例归为非Q波心肌梗死,导致疾病统计上的误差。因此在应用资料时须注意。,二、脑卒中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位居第一或第二位,农村居民为第二位。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21000;农村地区相应率分别为18510万、14210万和3.91000。我国脑血管病有如下流行特点:(1)北方地区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南
6、方地区,从北到南呈递减的趋势;(2)同一地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3)同一地区脑卒中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事件的相应率。1991-2000年三个大城市lO年间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发病率和变化趋势: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有地域差异。首次脑卒中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每10万人/年),北京为135.0,上海为76.1,长沙为150.0。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以北京最高,而脑出血发病率以长沙最高。全部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在过去10年中,脑出血发病率在三个城市都呈下降趋势,而缺血性脑卒中在北京和上海呈上升趋势。,中国多中心脑卒中亚型调查(16 031人。1996-20
7、00年)结果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8,颅内出血17.1一39.4(平均27.5),脑梗死45.5一75.9(平均62.4),8.3未确定型。脑梗死出血转化比例为1.1一3.9(平均2.O)。发病后28 d,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33.3,脑出血的病死率49.4,脑梗死的病死率16.9,未明原因卒中的病死率为64.6。对国内300例缺血性脑卒中依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的分型标准进行亚型分析,结果显示:心原性脑栓塞占12.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0.0,小动脉脑卒中31.3,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11.4。高血压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
8、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吸烟等。中国10组人群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Va),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 nm IIg,脑卒中危险增加46。,高血压亚型及其对中老年人脑卒中风险的影响:5个城市233 437人随访研究,高血压不同亚型的患病率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1。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18.4,单纯舒张期高血压6.7,恶性高血压3.9。10年随访期间有l 107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614人,出血性脑卒中4
9、51人,未分类,42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都是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更高,对所有脑卒中的危害比为2.96,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比为4.05,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比为2.33。高血压,尤其是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在3559岁人群中引起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的研究显示,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主,特点为既好发又多发。动脉狭窄(特别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存在及累及的数目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卒中复发与死亡);而白种人则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更为常见。调查还发现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的聚集会明显增加脑卒中
10、的发病危险。,三、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心衰)是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而且是并发其他疾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10省市2000年15 518人调查显示:心衰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表1),北方高于南方(表2)及城市高于农村(表3)。,我国人群心衰的病因近年有明显的变化。风湿性心瓣膜病从34.4(1980年)下降至18.6(2000年),而冠心病从36.8(19.80年)上升至45.6(2000年)。高血压从8.0增至12.9。因此冠心病已成为我国人群心衰的最主要的病因,其次是风心病和高血压。另外,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导致存活的心肌梗死病例增多。
11、这部分人容易发生心衰,这也是上述病因构成变化的原因之一。,四、周围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是指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的疾病。其中较常见的是主动脉瘤和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所积累的流行病学资料最多。以下重点介绍这两种病变。1.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一段或几段管腔病理性扩大(较正常局部动脉持续性直径扩张至少达1.5倍,多数原因是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使该部位血管壁变薄变脆,发生破裂的风险增大。一旦瘤体破裂,病死率高达47一90。我国没有主动脉瘤的人群流行病资料。国外资料显示,主动脉瘤发病率约510例百万人口。男女之比约为3:1。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最常见的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瘤
12、,年发病率约50一100人/10万。平均发病年龄男性69岁,女性76岁。55岁以上的男性和7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确诊为主动脉瘤的患者大多有潜在的和广泛的主动脉中层病变。因此,即使经过积极的外科治疗,这些潜在的病变仍可持续存在而导致其他部位再形成新的动脉瘤的危险增加。因此对主动脉瘤长期生存的患者需严密观察和严格的管理和治疗(内外科)。同时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控制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目前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的常用诊断方法包括问卷(Rose问卷),踝
13、臂血压指数(AB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无创的方法。国外研究显示,半数以上的下肢动脉硬化无临床症状,故常不被诊断。国外的研究由于调查人群的年龄不同以及采用的诊断方法和标准不同,患病率的变异较大,可比性较差。我国近年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标准,包括间歇跛行问卷阳性和ABI0.90为诊断标准进行了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表4)。,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类似,主要包括阳性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高龄和缺少体力活动。研究表明,吸烟对下肢动脉的致病危险高于对其他部位动脉的致病危险。
14、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发生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增加26倍,发生间歇性跛行危险增加310倍。下肢动脉硬化疾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风险为无此病者的24倍。反过来,约13的男性和14的女性确诊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者合并有下肢动脉硬化。因此一旦怀疑或确诊患下肢动脉疾病者应同时检查有无其他部位(特别是心脏和脑)动脉的病变和危险因素。一经发现应积极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总体危险,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定义及分类(一)定义及分类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弗莱明翰研究提出并定义。以后各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看法也不尽一致。目前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特征(因素),由于
15、它的存在使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几率)增加,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个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特征(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已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近300种,但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各家意见不一,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分类是分为“传统的”和“新的”两大类;第二种是分为“可改变”和“不可改变”两大类;第三种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这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指南综合这三种方法,将危险因素归为三大类(表5):(1)主要(传统)危险冈素(指研究较早,已有较详实可靠的研究结果);(2)潜在危险因素(指较新的,目前仍存在争议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因素)
16、;(3)社会经济D理行为因素(较早就r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二)关于“新”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由于研究的深入,“新”的危险因素(主要有c反应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或危险标志的报告不断出现。在防治工作中如何看待和评价传统危险因素和“新”危险因素是一个现实的问题。2003年美阚统计2万余例致死和非致死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结果发现:(1)85以h病例曾至少暴露于一种传统危险因素;(2)早发(男性55岁,女性65岁)冠心病患者中只有10一15没有暴露过任何一种传统危险因素。另外,在复习了373篇关于“新”危险因素的有关文献后,未
17、能证实它们在传统危险因素之外能明显增加对冠心病的预测效果。因此目前认为,从疾病防治角度看,首要的目标仍然是已明确的传统危险因素。,(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1)人群中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2)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和过量饮酒;(3)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80以上归因于高胆同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20归因于其他因素。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大部分相互作用是互补(协同)关系。因此多个危险因素并存使个体发病危险成倍增加。图1勾画r常见的
18、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图可能将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过于简单化(实际上的联系可能要复杂的多),但对我们理解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制有所帮助。,(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目前认为,除了年龄,家族史和性别等遗传因素不可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行为因素)都是可改变的,因此可以预防。研究还发现,“行为及生物学因素一疾病发生一疾病持续或复发”形成一个病因链。阻断第一个环节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同时阻断第二个环节是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从防病治病角度看这两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根据预防为主的理念,第一环节更重要。近年来各国有些学者还提出将预防的关口提前到阻止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建立
19、(例如通过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一生不吸烟和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原始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或“零”级预防的理念。从理论上讲这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二、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心血管病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血管病的危险不仅取决于某一个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更取决于个体同时具有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程度。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我国人群中的聚集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常可使心血管病的危险成倍增加(图2)。因此,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控制单个危险因素是不够的,而应综合控
20、制心血管病的总体危险,即一段时间内(通常为10年)某人发生某类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近年来,总体危险的概念已被国内外相关指南广泛采用,并将降低高危者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作为心血管病防治的目的。总体危险评估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危险评估是检出高危个体、确定干预目标人群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对心血管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2)总体危险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依从性,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也有助于广大民众进行自我健康管理。(3)总体危险评估是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进而确定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何时开始生活方式干预或药物治疗以及治疗的目标均取决于患者的总
21、体危险水平。(4)总体危险评估有助于综合调整危险因素控制的方案:如果患者某一个危险因素不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可通过控制其他危险因素使患者的总体危险下降。(5)总体危险评估有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地以最低花费挽救最多的生命。根据个体是否有并存的临床情况、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可以对个体进行半定量的危险分层,而更准确的总体危险评估则需根据前瞻性队列研究建立的危险预测模型估算。目前美国和欧洲已建立了各自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预测模型及评估工具,但这些评估工具主要来自对欧美白人的研究结果,不宜直接应用于我国人群。本指南采用根据我国两项大型队列研究的结果建立的中国人群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工具。,三
22、、总体危险的评估方法现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得到的半定量分层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前瞻队列研究结果,采用连续变量(contlnumm variable)得出的危险评估模型来估算心血管发病或死亡危险(概率)。以下分别予以介绍。(一)半定量危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已患相关疾病等指标将总体危险分为“很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5个层次。这种分类方法和临床上估计病情严重程度时采用的“轻、中、重、危”的概念十分相似。图3列出了5个危险层次的定义,表6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已患相关疾病等指标予以精确的定义
23、,是图3的补充。同时应用图3和表6就可以得到每一个体的总体危险的半定量估算。这种估算虽不十分精确,但使用方便。通过分层不但可了解个体的总体危险水平,也了解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程度,使防治工作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需要说明的是本分层法中将“高危”和“很高危”列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是为了强调对于“很高危”者,须采用多种二级预防干预并举的措施。,(二)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在全国各省市共6万自然人群中开展了为期近20年的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队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成人(35岁以上)缺血性心血管病lO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案及三种工具。以下简要介绍三种工具的
24、特点及使用方法。,1.评分表法(查表法):按以下四步进行:第1步:根据个体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的水平给予评分(从表7中查得)。第2步:将所有评分相加(求和),得出总分。第3步:根据总分,在“绝对危险”栏中查到相应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第4步:将绝对危险与该个体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比较从而得出发病相对危险。2.(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第1步:登录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信息网(网址:www.healthyheart-)。第2步:从该网站首贞最左侧总栏目中选择“危险评估”并点击,弹出“危险评估”页面。将个人有
25、关信息填人相应空格中后,点击下面“确定”,此时会弹出“危险评估结论与建议”页面。在该页面中可查到l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此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此年龄段最低危险。第3步:将该个体的绝对危险与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比较从而得出发病相对危险。,3.发病危险:根据上:述评分方法编制成6维的发病危险彩图(图4)。彩网由彩格构成,每一小彩格的颜色代表发病危险水平,格中的数字为lO年发病绝对危险(概率)。根据个体的7种危险因素水平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很容易查到该个体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此图的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迅速,但使用时须注意:(1)年龄组“40”表示年龄范围为“3544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心血管病 预防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5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