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消 化 与 吸 收,2,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吸收的概念食物构成:蛋白、脂肪、淀粉、糖、维生素、矿物质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 巴循环的过程。,3,消化的两种方式(同时存在、相互配合、相互 影响)机械性消化:消化道肌肉舒缩运动,将食 物磨碎、混合、推送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的酶,分解蛋白、脂肪、糖,4,二、参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器官组成及结构特征三、食物消化吸收的大致过程 口腔咀嚼(机械磨碎、唾液湿润消化、引起反射调节:启动胃、胰、胆囊、肝活动)吞咽 1520秒(由口腔到胃)胃内消化 46h(机械磨碎、胃液混合、胃液化学 性消化),5,
2、小肠内消化、吸收 35h(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食糜与消化液成分 混合、挤压肠壁充分接触、促进血液淋巴循 环有利于吸收;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 吸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 醇,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大肠内消化 10h左右(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 功能吸收水分、消化残余物的存储),6,(一)消化道平滑肌: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征:a、兴奋性(低):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b、自动节律性(差):离体收缩慢、节律不规则 c、紧张性 d、可伸展性 e、对牵拉、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7,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a、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波动大 b、慢波电位(基本电
3、节律):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形成自发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 极化波动。特点:频率慢(胃3/min;十二指肠 12/min),波幅小(10-15mv),持续时间长(10 秒左右)。意义: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8,c、动作电位:特点(与骨骼肌):锋电位上升慢、持续长;与钙离子活动有关;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无效、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有效;锋电位幅度低(20mv-100mv),大小不一,9,d、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与胃肠平滑肌收缩的 关系:胃肠平滑肌收缩产生于动作电位之后。动作电位产生于慢波电位的基础上(慢波 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节律、蠕动方向、速度),10,11,(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唾、胃
4、、肠、胰液、胆汁)总量:68L/天组成:有机物、离子、水功能:稀释食物,使其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调节ph适应消化酶活性 水解、降解食物成分 分泌物质保护粘膜,12,(三)胃肠的神经支配:组成:胃肠壁内的内在神经、胃肠外的外来神经(交感、副交感)特征及作用 内在神经 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数量丰富、完整独立、自成体系(感觉、中间、运 动神经元)神经丛纤维的作用:连接神经元与胃肠壁的各类感应细胞、效应细胞 传递感觉信息 调节效应细胞 外来神经 交感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盆神经),13,14,15,16,消化系统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CNS,交感及副交感传出,肌
5、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局部传入,交感及付交感传入,(抑制性副交感神经纤维-肽能神经,血管活性肠肽VIP),17,(四)胃肠激素胃肠粘膜内40余种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消化道是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形态分布:特点:分泌颗粒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为基底颗粒细胞。多数呈锥形,顶端有微绒毛突起并伸入胃肠腔内。直接感受肠内容物剌激,调节分泌。(开放型细胞)少数无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由神经或局部内环境变化调节分泌。(闭合型细胞),18,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腔内分泌D、神经分泌,胃肠激素作用途径,19,2、胃肠激素的作用 1
6、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2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胃肠释放 的抑胃肽可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3 营养作用-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促进生长。,20,3、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同时存在的肽。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生理意义-胃肠激素与脑内激素的整 体协同性。,21,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械性消化:咀嚼 化学性消化:唾液,22,(一)、唾液 1、来源: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2、性质、成分:中性、无色、无味 水分:99%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淀粉酶、溶 菌酶,23,3、作用:润滑、溶解:水、
7、粘蛋白 保护口腔:溶菌酶杀菌 消化淀粉:淀粉酶将淀粉分解 为麦芽糖,24,4、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由神经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诱发因素:食物对口腔的物理、化学刺激 产生机制:感受器(口腔、舌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纤维 中枢(延髓、丘脑、皮层)传出神经(副交感为主,末梢递质为乙酰胆碱,对抗药:阿托品)腺体 条件反射:意境、食物色、味引起唾液分泌。“梅、垂涎”,25,(二)、咀 嚼 咀嚼不仅是口腔机械、化学消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反射性诱发启动胃、胰、肝、胆囊的消化活动的开始。,26,(三)、吞 咽 一种有价值的现象:食物的单向性 吞咽动作分三期 由口腔到咽 由咽到食管上段 由食管下行到胃 通过蠕动将
8、食团向下推进,27,28,机制:在食管与胃间,解剖学上不存在括约肌,但有一高压区,12cm,较胃内高约1kpa,称食管下括约肌。(第一抗反流屏障-反流性食管炎)食物 食管感受器 内在、外来神经 括约肌舒张 食物 胃 胃泌素 括约肌收缩(食管喷门失弛缓症:咽下困难),29,第三节 胃内消化 化学性消化(胃液)机械性消化(胃蠕动),30,(一)、化学性消化 1、胃液的来源:喷门腺、泌酸腺、幽门腺以及胃粘膜上 皮细胞的分泌产物。,31,2、胃液的数量、性质、组成、作用:数量:.5-2.5L/日 性质:无色、酸性(PH.9-1.5)组成:无机物:HCL、Nacl、Kcl、碳酸氢盐 有机物:消化酶、粘蛋
9、白,32,A、盐酸(HCL)来源: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形成过程 H+的形成:壁细胞中水解离 H+、K+ATP酶(壁细胞膜上质子泵)CL的形成:碳酸酐酶催化作用下,CO2形成H2CO3,H2CO3解离形成HCO3,HCO3与CL进行交换,CL通过特异性CL通道进入分泌管腔。,33,作用:1 杀菌;2 激活胃蛋白酶元;3 作用小肠上部S细胞 产生促胰液素(胰泌素),促进 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4 协助铁钙的吸收。,34,B、胃蛋白酶元 来源:泌酸腺中的主细胞 激活形成过程:HCL、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元 胃蛋白酶 作用:水解蛋白质、多肽 胨、少量多肽、氨基酸,35,C、胃粘液、碳酸氢盐来源:胃粘液:胃
10、粘膜上皮细胞、泌酸腺粘液 颈细胞、喷门腺和幽门腺 碳酸氢盐:胃粘膜非泌酸细胞 成分、特点:胃粘液主要成分:糖蛋白 特点:粘滞性(水30-260倍)、可以形 成凝胶。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36,D、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糖蛋白(分子量50000 60000),结合VB12,促进VB12吸收。,37,3、胃液分泌的调节 A、促进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 壁细胞胆碱能受体 胃泌素:胃窦及上段小肠G细胞 血液循环 壁细胞组胺:肠嗜咯样细胞 局部弥散 壁细胞组胺型受体(H2受体)(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呱),38,B、食物对于促进胃酸分泌的启动及三个分期:(同时
11、、重叠)头期:(胃蛋白酶、胃酸量高)神经传入冲动来自头部(眼、口、鼻)条件(视、听)、非条件(咀嚼、吞咽)反射 反射中枢(延髓、下丘脑、皮层)启动神经体液性调节,迷走神经为传出神经 胃酸分泌,39,胃期(食物在胃内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引起胃酸分泌的渠道:a、胃体、胃底感受器扩张 内在神经丛、迷走迷走 胃泌素 b、胃幽门机械感受器 内在神经丛 G细胞 胃泌素 c、食物化学成分(蛋白消化产物)G细胞 胃泌素肠期(食物在肠内产生的机械、化学刺激)主要通过体液调节:食物化学成分 十二指肠G细胞 胃泌素,40,胃液分泌抑制性调节1、胃酸的负反馈: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窦G细胞;胃粘膜
12、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2、十二指肠内pH2.5以下,抑制胃酸分泌3、脂肪及其消化产物:促进小肠产生肠抑胃素4、小肠内的高张溶液5、前列腺素(PG),41,(二)胃的运动(机械性消化)1、胃的容受性舒张:现象:咀嚼、吞咽时胃底、胃体平滑 肌舒张-胃的容受性舒张。作用:增加胃的容量,空腹时50ml-进食后1500ml。机制: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传出通 路实现。,42,2、蠕动:现象:食物进入胃5分钟左右,胃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3次/分,向幽门方向进行。作用:A、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胃液发挥作用 B、搅拌粉碎食物 C、推进食物进入肠道,43,调节机制:蠕动受胃大弯上部的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 控制,
13、基本电节律波后6-9秒、动作电位后 1-2秒出现胃的收缩。促进蠕动: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胃泌素、胃动素 抑制蠕动:交感神经、促胰液素、抑胃肽,44,3、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排空速度:稀的、流体稠的、固体食物 食物性质:糖类蛋白质脂肪 颗粒小的颗粒大的 等渗溶液非等渗溶液,45,胃排空速率的影响:(1)促进因素:A、胃内容物的量与胃排空速率正相关。B、胃泌素增强幽门泵活动,舒张幽门环肌,有利于 排空(2)抑制因素:A、肠-胃反射:机械、化学刺激因素作用于十二指 肠壁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的活动。B、十二指肠肠壁产生的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 肽),抑制胃的运动、延缓排空
14、。,46,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阶段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参与机械性消化:小肠的运动,47,(一)胰液的作用及分泌调节:1、胰液的来源、成分及作用: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1-2L/日。,48,(1)无机物:碳酸氢盐含量最高,其次CL-。碳酸氢盐的作用:中和进入肠腔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创造有利于消化酶作用的pH环境。,49,(2)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多种消化酶)成分A、胰淀粉酶:水解淀粉成为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B、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动物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 酯、甘油。C、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激活:肠液中的肠致活酶、酸、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15、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作用:分解蛋白质为胨、多肽、氨基酸,50,2、胰液分泌调节:(1)、神经调节:条件反射:色、味 非条件反射:消化道的机械、化学刺激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直接作用胰腺腺泡细胞引起胰液分泌;也作用于胃窦部G细胞,引起胃泌素分泌间接引起胰液分泌。,51,(2)、体液调节:A、促胰液素(胰泌素):产生:小肠粘膜S细胞 诱导因素:盐酸、蛋白分解产物,糖没作用。作用: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产生大量水 分、碳酸氢盐,胰液量增加明显,而酶含量不高。,52,B、胆囊收缩素:产生:小肠粘膜I细胞诱导因素:蛋白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糖没作用。作用:作用于胰腺腺泡
16、细胞,产生各种消化酶 促进胆囊收缩,53,(二)胆汁的作用及分泌调节:1、胆汁的来源、成分及其作用:来源:肝细胞-胆小管-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800-1000ml/日肝胆汁(肝细胞直接分泌)为金黄色或桔棕色胆囊胆汁颜色加深,54,成分:无机物:水、钠、钾、钙、碳酸氢盐有机物:胆盐(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 成的钠、钾盐)、胆色素(胆红素、胆 绿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粘 蛋白,无消化酶。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有适当比例,如 胆固醇增多或胆盐、卵磷脂减少,胆固 醇易沉淀,形成胆石。,55,作用:(1)、脂肪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卵 磷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乳化脂 肪成
17、微滴,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2)、胆盐是脂肪分解产物的运载工具,脂肪分解产物融入胆盐形成的微胶 粒中,成为水溶性复合物。(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A,D,E,K)(4)、其他:中和胃酸、胆盐对于胆 汁分泌的自身调节,56,2、分泌调节:食物种类的影响:高蛋白最多,高脂 肪次之,糖类最小。(1)、神经调节(作用较弱):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食物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肝胆汁的分泌、胆囊的收缩。或通过引起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肝胆汁的分泌、胆囊的收缩。,57,(2)、体液调节:A、胃泌素: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胆囊;或通过影响胃酸分泌引起十二指肠S细胞产生促胰液素,间接促进肝胆汁分泌。B、促胰液素
18、:主要作用为促进胰液分泌,同时作用于胆管系统,促进胆汁分泌。C、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I细胞产生,收缩胆囊平滑肌、降低Oddi括约肌的紧张性。D、胆盐:胆盐或胆汁酸在小肠末段90%回吸收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形成胆汁分泌入小肠(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可刺激肝细胞产生胆汁。,58,(三)、小肠液的分泌 1、来源、成分、作用:性质:弱碱性液体,1-3L/日。来源:A、十二指肠腺:B、小肠腺:,59,成分、作用:A、粘蛋白:十二指肠肠液中,粘度 高,保护十二指肠粘膜。B、免疫球蛋白:肠上皮细胞分泌C、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 胰蛋白酶原 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60,2、小肠液分泌的调节:A、食物的机械扩张(
19、肠壁内神经丛)B、食物的化学成分C、胃肠激素,61,(四)、小肠的运动(机械性消化):1、运动形式:A、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B、分节运动:以环行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为基础 作用:a、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 b、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c、挤压肠壁,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C、蠕动:作用:向前推进食物,(在小肠可有蠕动冲),62,63,2、小肠运动的调节:A、内在神经丛:肠壁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的肌间神经起主导作用。B、外来神经: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抑制小肠运动;副交感神经 增强小肠运动。肠肌紧张性高,交感、副交感神经 均抑制小肠运动;反之。C、体液因素调节:内
20、在神经丛与小肠平滑肌对于化学物质非常敏感(P物质、脑啡肽、5-羟色胺),64,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65,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1、消化道各个部位的吸收 特点:口腔、食管:无吸收 胃:酒精、少量水 十二指肠、空肠:糖、蛋白质、脂肪 回肠:胆盐、维生素B12 结肠:水、盐,66,2、小肠吸收的形态学基础:A、巨大的吸收面积 B、停留时间长、有已充分消化的前提 C、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67,68,3、消化产物进入血液淋巴的途径:A、跨细胞途径:B、旁细胞途径:,69,(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概述:糖:几百克/日 脂肪:100g 氨基酸:50-100g 各类无机离子:
21、50-100g 体液:8L/日,70,2、水的吸收:8L/日A、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要动力来源于NaCl的主动 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B、吸收途径:跨细胞途径;旁细胞途径。,71,3、无机盐的吸收:单价碱性盐(钾、钠、铵盐)较多价 碱性盐吸收快,72,A、钠的吸收:95-99%的钠被吸收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进入细胞内:顺电化学梯度通过扩散进入 细胞内进入血液:逆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上钠泵(Na+-K+依赖性ATP酶)主动转运,73,B、铁的吸收:吸收1mg/日,仅为食物含量的1/10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a、进入粘膜细胞前:食物中绝大部分的高价铁 维生素C还原 亚铁(容易被吸收)b、粘
22、膜细胞内:大部分亚铁 被氧化 三价铁 结合去铁铁蛋白 铁蛋白(储 存细胞内缓慢释放)小部分亚铁 主动转运 进入血液 吸收的调节:a、机体对于铁的需求量 b、粘膜细胞内尚未转移至血液中的铁抑制铁的再吸收,74,C、钙的吸收:需求量:成人:0.8-1g/日;儿童、妊娠:1.5-2g/日 重要性:骨骼生长;神经肌肉兴奋性;激素 分泌。吸收方式:通过粘膜细胞微绒毛上的钙结合 蛋白进行主动转运。,75,D、负离子的吸收:主要是Cl-、HCO3-;钠泵产生的电位差促进 肠腔内负离子向细胞内移动。,76,4、糖的吸收:糖类被分解成单糖时才能被吸收吸收速率:己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 甘露糖)较戊糖快吸收方式:
23、(主动转运):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上的转运体蛋白选择性 的将葡萄糖、半乳糖从肠腔粘膜表面转入细胞 内,然后再扩散入血液。转运蛋白的作用需要 钠离子的存在。,77,5、蛋白质的吸收:A、氨基酸的吸收(主动转运):肠壁粘膜上存在三种转运氨基酸的蛋白系统 分别转运中性、酸性、碱性氨基酸。B、二肽、三肽吸收(主动转运):肠粘膜上皮细胞纹状缘上存在二肽、三肽的 转运蛋白系统,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内的酶 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C、蛋白质:小量食物蛋白可被吸收,无营养价值,但可 成为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78,6、脂肪的吸收:吸收方式:进入粘膜细胞前: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甘油一脂、胆固醇)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微胶粒 微绒毛上 消化产物从微胶粒上释放 透过微绒毛进入粘膜细胞,79,进入粘膜细胞后:长链脂肪酸与甘油一酯:在粘膜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载脂蛋白 乳糜颗粒 进入高尔基复合体 被囊泡包裹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释放乳糜颗粒进入淋巴 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的脂肪酸、甘油一脂(少):进入上皮细胞后不再变化 直接进入门静脉,80,7、胆固醇的吸收:肠道胆固醇的来源:A、食物(酯化胆固醇)B、肝脏分泌的胆汁(游离胆固醇)吸收方式:酯化胆固醇 胆固醇酯酶 游离胆固醇 形成微胶粒 粘膜细胞吸收 细胞内重新酯化成胆固醇酯 乳糜颗粒 淋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