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理用药》PPT课件.ppt
《《浅谈合理用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合理用药》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合理用药,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 药剂科 牛金虎,目 录,二,一、概 述,(一)国际上对合理用药的定义(二)合理用药观念的发展过程(三)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四)合理用药的特征,国际上对合理用药的定义,国际上药学届的同仁已就合理用药这个概念达成共识,给合理用药赋予了更科学完整的定义:合理用药就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近年来 WHO对合理用药给出了新的定义: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得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合理用
2、药观念的发展过程,合理用药观念的发展过程合理用药思想是人类在接受惨痛教训,认真反思之后,开始控制自己创制的“魔鬼”(药品)的正确反应。从药师的角度,对合理用药的理解和做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临床用药管理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几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爆发,药师开始将临床用药管理作为药房业务工作的主流。概念:用药管理是一个集知识、理解、判断、过程、技术、管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系统,旨在保证药物使用具有理想的安全性。工作内容:药师主要通过对药品的获得(采购、制备)、开方、配发和用药监测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临床用药管理4。在临床用药管理阶段,药师开始积极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之中,药师关注的
3、焦点是用药过程的合理化。这时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安全、有效,而且明确了安全性是首要的。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我院已能完全做到。,合理用药观念的发展过程,2、临床药学阶段 70年代,临床药学兴起。临床药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参加查房和会诊,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建议;对一些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确保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向医护人员和其他药学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服务;直接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提高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培训药房在职人员和实习学生等。临床药师的常规工作是直接接触患者,监测药物使用过程和结果。由于药动学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可以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手
4、段实际检测到血药浓度等数据,以此作为评价用药合理与否的指标,进而调整和控制药物治疗的实施。这一阶段,合理用药由监测用药过程进化到优化用药过程。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我院现在只开展了一部分,由于没有参加查房和会诊,所以为开展对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建议和治疗药物监测两项工作,但是其余各项工作均已开展。,合理用药观念的发展过程,3、药学保健阶段“药学保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使药师的工作模式发生了转变,由以供应药品、治疗疾病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完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药师向患者提供药学保健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防止和解决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药品供应工作作为药学保健的组成部分,逐渐转移给药士之类的药
5、学技术人员完成。这种新型的药学服务模式,把药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强化了药师在临床医疗实践和用药中的地位和作用。药师不仅对所提供的药品质量负责,而且要对药品使用的结果负责。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医院也不多,汉中地区各医院未开展。,合理用药基本要素,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包括4个方面: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离开这4个要素,用药的合理性便没有实质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深刻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合理用药必须兼顾这4个方面,光考虑其中一两个因素的用药,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概念的特征,从合理用药概念的来源和发展可以看出,合理用药的概念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动
6、态发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合理用药的再评价,新的理论会完善甚或是纠正传统的理论。例如:-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传统理论认为两者相互拮抗,而在当今医疗实践中,这种经验用药却有着明显的协同作用。但是,这一联合用药方法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学术讨论和实践验证阶段,我们在使用时应慎重,要了解这一联合用药所主要针对的适应症、用药量及用药次序,不能盲目使用。,现已认可的部分适应症:,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原因:a、分布不同:大环内酯类在肺部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内酰胺类全身分布。b、作用部位不同:大环内酯类在细胞内浓度很高,在巨噬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2030倍,
7、-内酰胺类在细胞外液发挥杀菌作用。难治的、复杂的混合感染(可先用杀菌剂,后用抑菌剂)。细菌生物被膜(BF):细菌产生多糖将自己包裹形成保护膜,影响抗菌效果。易形成生物被膜的细菌主要有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白杆菌等,尤以绿脓杆菌为严重。先用少量大环内酯类药物以减少多糖的产生,破坏细菌生物被膜,后用-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其强大的杀菌作用而将细菌清除。其他。新知识、新方法,我们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盲目使用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概念的特征,(二)是相对的:评价某种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是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案而言的;需要权衡其他各种因素。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绝对有效、完全无不良反应的药物的,就安全性和
8、经济性而言,不是一个量或度的概念,而是比值的概念,即:效价比。,二、用药现状分析,(一)不合理用药的表现(二)不合理用药的后果(三)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不合理用药表现 用药监测指标,略阳医院门诊处方指标,不合理用药表现 用药监测指标,略阳医院住院部指标,不合理用药表现,要做到合理用药,就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处方集等,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9、导原则2008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009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0 卫生部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2010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2卫生部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2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不合理用药表现 抗菌药物国家相关规定,不合理用药表现 抗菌药物国家相关规定,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不合理用药表现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1、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30%)3、抗菌药物的
10、遴选不适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均指出了对某一疾病的首选、次选及备选药品,临床使用时应尽量参考。例如: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的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在经验治疗中,应首选青霉素钠,次选大环内酯类或头孢唑林钠。对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疗效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钠。4、联合用药不适宜:例如:克林霉素与替硝唑联用(特殊情况除外);头孢西丁与甲硝唑联用,克林霉素和头孢西丁抗菌谱已涵盖厌氧菌,无需再用替硝唑、甲硝唑。5、其他不合理用药表现见“处方点评”。,不合理用药表现二:中成药使用不合理,1、功能主治、辨证施治不适宜:许多非中医医师对
11、中药不能辨证施治,但是中成药却在大量被使用,尤其是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经常联合使用。2、联合用药不适宜:由于对中成药成分缺乏了解,联合用药造成重复用药。例如:百令胶囊合用金水宝(虫草菌丝体干粉);银杏酮酯滴丸合用杏灵分散片(主要成分银杏酮酯),均为重复用药。3、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配伍禁忌:中药注射剂现已全部单独配制使用,但是,在续液时往往因为没有冲管而造成药品变色、沉淀等理化反应,威胁到医疗安全。,不合理用药表现三: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用药表现三: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用药表现三: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不合理用药表现三: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不规范处方”。表现较为突出的有:
12、,不合理用药表现三: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用药不适宜处方”。主要表现有:第三部分“超常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后果,1、延误疾病治疗 2、浪费医药资源 3、用药安全性下降,不合理用药的后果:延误疾病的治疗,用药不对症,给药量不足,疗程短,合并使用药理作用相互拮抗的药物等,直接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轻者降低疗效,重者加重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导致治疗失败,或使疾病得不到根治,容易复发,增加病人痛苦和治疗的难度。如滥用抗生素,极易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降低治疗效果,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人类生存微环境的和谐,人为制造出危害人类生命而且无法有效对抗的顽敌。,不合理用药的后果:浪费医药资源
13、,不合理用药可造成医药资源有形和无形的浪费。有形的浪费如:无病用药、多开不服、重复给药和无必要的合并使用多种药物等不合理消耗。无形的浪费可以包括处置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这些都会增加医药资源的耗费,也往往容易被医药人员和病人所忽视。,不合理用药的后果:用药安全性降低,1、不良反应加重: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反应、三致作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菌的耐药性,二重感染、后遗反应、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是药品所固有的,一般是可预知的,但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恢复的。不合理的配伍或超剂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加重。例:左氧氟沙星与环丙沙星属于同一类抗菌药物,
14、联合使用增加喹诺酮类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2、发生药源性疾病(DID):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从结果上是比较严重的,而从原因上既可以是药物不良反应,也可能是用药差错。有的是可逆的,例如:破伤风脱敏注射后仍然发生过敏反应,经治疗后恢复。有的是不可逆的,例如:氨基甙类致小儿耳聋等。,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3、酿成药疗事故 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被称为药疗事故。药疗事故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用药不当发生了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损害。二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如责任心不强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例1:孕妇
15、使用左氧氟沙星等药品,使胎儿致畸。,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例2: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注射液同时使用可发生沉淀并导致死亡。含钙注射液包括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方乳酸钠注射液、复方乳酸钠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如果确须联合使用,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都是静脉滴注时,中间必须至少加一组其他液体进行隔离,否则会有沉淀;二是,同一时间不同途径给药,即:分别以注射剂和口服剂给药。,不合理用药的后果:用药安全性降低,几个相关术语及其关系1、用药安全2、用药差错3、药品不良事件(ADE)4、不良反应(ADR)5、药源性疾病(DID),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1、用药安全 用药
16、安全的定义是依靠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两种类型事件的报告,分析和评价这些事件,制定并执行有效措施,减少或预防其再次发生。这个定义强调的用药安全实际上是怎么样保证用药安全的过程。首先要收集相关用药安全的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以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之后应用这些措施减少和预防差错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用药安全的过程。,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2、用药差错 是指在医务人员、患者或消费者用药的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用药不当或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可以避免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医疗实践、卫生保健产品、工作流程及系统,包括:处方、医嘱传达、产品标签、预包装及命名、混合、配
17、药、发药、给药、教育、监测及使用。这个概念有两点关键点:一个特征是差错,第二个特征是可以避免。它不是药物不良反应,不是药品本身的自然属性。通过不断改进用药安全实践,实际上用药差错是可以避免的。,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3、药品不良事件(ADE)药品不良事件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一般来说,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尚需进一步评估。这个概念的范围更大,只要是在药物质量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不好的事情就可以归结到药品不良事件。,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4、不良反应(ADR)药物不良反应(A
18、DR)系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剂量和用法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要跟用药差错分开。它强调首先这个药品是合格的,不是由于药品质量问题所引起的一些要害事件。另外还强调是正常的用法、用量下,把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排除出去。所以药品不良反应就是药品本身的一个自然属性,是不可避免的,或不可预防的用药安全问题。,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用药安全性降低,5、药源性疾病(DID)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合理用药 浅谈 合理 用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