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
《《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构造地貌》PPT课件.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活动构造地貌,研制人:郭盛昌,构造地貌是在构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构造地貌的分类系统可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级称全球构造地貌,它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地貌,只有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第二级称大地构造地貌,它是大陆或大洋之内的大型地貌,如大陆内的褶皱山系和大陆裂谷,大洋中的洋中脊及大洋盆地等等。它们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因此又被称为活动(动态)构造地貌。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规模最小,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中小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大洋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等。它们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
2、力作用剥露的结果,因此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故又称为“静态”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两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一、大陆与大洋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在海平面之上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貌结构也有本质差别,分述如下:(一)大陆特征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 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 米。二者高差为9
3、247m。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 米(表2-1)。,按高度分配,高度在5008000m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在200-500m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在0-200m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m的面积很小,仅点0.53(表6.1)。就世界各大陆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海拔2 200m,欧洲及大洋洲地形最低,仅340m(表6.2)。,(二)大洋的特征,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地形。从构造观点看,大洋的构造可分为二部分:水深由02500m(或3000m)处为陆壳与洋壳之间的过渡带,又称为大陆边缘,此处陆壳厚度逐渐减小。水深2500m(或
4、3000m)至6000m以下属洋壳构造,地貌上称为洋底。整个大洋,从大陆边缘至洋底可连成一条下凹形的起伏曲线,它基本上反映了大洋的轮廓。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m,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大洋平均深度为3800m。,夏威夷,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表6.3),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1地壳均衡说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因构造不同而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二种。大陆型地壳厚度大,平均为33k
5、m,但随地形的升高而增厚。如上海(平原)成都(高平原)拉萨(高原)。陆壳结构上分二层:上层为沉积岩层,厚度较小。下层为花岗岩层,密度为2.7gcm3,厚度较大,尤其在山区更厚。大洋型地壳厚度明显减小,平均只有7.3km。结构上只有单一的玄武岩层,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表6.4)。,由上可见,大陆型地壳厚而轻;大洋型地壳薄而重,并且缺少花岗岩层。这些特点对于大陆或大洋地貌的生成具有重大意义。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里(CBAiry,1855)对喜马
6、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为保持各段的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图6.1A)。,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反之地势就低,均衡面的深度亦小(图6.1B)。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匀的(图6.1C),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2.板块运动理论,该学说应用海底扩张及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了大
7、陆及大洋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如现代各大洋中存在的海底高原,即为沉没时的陆块。如果二板块互相靠拢时,海洋则逐渐收缩,如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西部,缩小至现代的地中海。最后,当二板块发生碰撞时,海洋则消失,变为新大陆,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东部,变为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大陆。由此可见,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是大陆与大洋生成、发展或消亡的主要力量。,均衡,陆壳
8、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3其他学说,收缩说:地球是由一个炽热的星球冷却而成,冷却后,表面褶皱,高的地方成了陆地,低地方成了海洋。膨胀说:地球由于内部热能积聚,导致地球膨胀,地表发生裂开,于是形成陆地与海洋。灾变说1:地球自转过程中,速度较快,因而在转的过程中就摔出一些陆块,掉了陆块的地方就成了海洋,其他地方就是大陆,月球是太平洋那个地方的陆块摔出去形成的。灾变说2:地球表面是由众多的星子堆积而成,堆得多的地方就较高,于是成了陆地,堆得少的地方就成了
9、海洋。火山喷发说:地球的北极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现为北冰洋),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物质,沿着地表自北向南流动,流出的物质后来冷却就成了大陆地壳,没有火山物质的就成了大洋。,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 陆 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时,产生的主要地貌是褶皱断块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1新生代褶皱山带,现代世界上最大的褶皱山带,是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所成。它西起比利牛斯山及阿特拉斯
10、山,向东经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山地、伊朗高原南北山地至喜马拉雅山。这些山地有以下特征:,(1)是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山地 欧亚东西走向褶皱山带及环太平洋褶皱山带共长4.7万多公里,而且高山最为集中,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8848m)、阿卑斯山的勃朗峰(4810m)、阿拉斯加的洛根峰(6046m)、安第斯山的汉科峰(7010m)等。(2)山体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都十分强烈 山体褶皱多为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大型的逆掩断层推覆体(图6.2)。,发育于西藏的直立岩层,(3)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上升速度快 如喜马拉雅山的上升速达3-7mma(表6.5),火山喷发
11、和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2大陆裂谷,它分布在板块的分离型边界或张裂带上,由于板块的相背运动,在拉张作用下形成。大陆裂谷是陆地上最大的断陷谷地,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莱茵裂谷及加利福尼亚裂谷等。裂谷宽数十至数百公里,长可达数千公里。世界上各大裂谷之中,以东非裂谷最大,它南起赞比西河支流的希雷河口,北至马拉维湖后分成东西二支,西支经坦噶尼喀湖、伍基湖、阿明湖至蒙博托湖。东支经纳特龙湖、图尔卡纳湖、沙拉湖、亚丁湾及红海,共长7 300多公里。裂谷宽度最大为300多公里,深1 0002000m,两侧为高原及断块山地。,东非大裂谷示意图,贝加尔裂谷,东非大裂谷一段(埃塞俄比亚境内),裂谷不论在构造和
12、沉积上都有其独特之处:(1)裂谷区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升降或水平活动均十分明显 如东非裂谷的加利湖区,沉降速度达60l00mma,亚丁湾为2.7mma。在埃塞俄比亚段的水平扩张速度为l0mma,红海为12mma(表6.6)。,(2)裂谷构造复杂,沉积层厚度大而且夹有火山熔岩 裂谷构造一般呈复式地堑或次级的地堑地垒系。上覆堆积层的厚度超过1500m,其中常夹着大量火山熔岩,表示沉积过程中时有火山喷发。裂谷内或附近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为30km,与裂谷区地壳厚度相当。,(3)裂谷区地热值高,达到2.0cal/cm2(1cal=4.186810-6J下同),比全球热平均值1.5cal/c
13、m2要大,这与高温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大陆裂谷的成因,按板块说认为,它是地幔物质上涌及地壳拉张的产物,也是板块的生长线。当地幔对流上升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拱起、变薄张裂而成为谷地,同时也产生火山及地震。裂谷随着板块运动而不断扩大,如贝加尔裂谷,最初出现于南贝加尔盆地,以后逐渐向东北和西南延伸。,3褶皱断块山,该类山地规模也大,它的发育经历过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古生代板块碰撞而产生的强烈褶皱,以及晚期板块内部的断裂上升。如天山在二叠纪晚期受海西运动作用时已褶皱隆起,后来经中生代及早第三纪剥蚀夷平。至晚第三纪再断裂上升及伴有褶皱。此外如阿尔泰山、秦岭、阿巴拉契亚山及乌拉尔山等均属褶皱断块山类
14、。其特点是:(1)山体比较高大,呈地垒状,山间多断陷盆地或断陷谷 如天山高4000-7439m,分南、北、中三带,山带之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尤尔都斯等断陷盆地,北侧还有伊犁河断陷谷。又如秦岭的北坡有大断层崖,北接渭河大断陷谷。,天山山脉,(2)山体裂断升降活动强烈 如天山山体强烈上升,但山前却强烈下沉。根据断陷盆地堆积层的厚度70008000m(R-Q)计算,天山的升降幅度可达11000-15000m之巨。,4断块山与断陷谷,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上升而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庐山和泰山等。断块山的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所包围
15、,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式。前者是山体中部上升最大,向两侧下降,如果作多级下降时,则成为复式地垒山(图63)。后者是山体的一侧强烈翘起,形成主脊和陡崖,另一侧只作轻微上升或下降,山坡和缓(图64)。,断块山内的河流因受断块活动而往往发生倒流、改向或重新下切。如恒山断块,因北坡翘起,使原来由南向北流(灵邱一广灵)的一河流倒向南流;又如山西古汾河的南段,由于峨嵋台(紫金山一稷王山)的断隆而迫使它在侯马附近改向西流入黄河。再如庐山自中更新世急速上升后,早期发育的河谷重新下切,造成下游峡谷的产生。断陷谷同样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并且往往与断块山或褶皱断块山相伴生,如我国的汾、渭河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
16、形,结构复杂。大型的断陷谷堆积层很厚,如汾河谷地堆积层厚为2200-3 800m(NQ),渭河谷地的堆积层厚度达8 2008 700m(RQ)。,庐山三叠泉,5高原,高原一般位于板块内部,高度多在500m以上。它的生成与陆地大面积强烈上升有关,如非洲高原、巴西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它们大多数是古生代或更早的古陆,经过长期侵蚀后,逐渐夷平成为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不大的地面,至新生代地壳运动时,强烈上升而成。,青藏高原(图中的动物为藏羚羊),黄土高原,6平原,平原的高度在我国一般小于200m(少数达600m)。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二类:第一是堆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构造缓慢下沉区,由碎屑物堆积而成,堆
17、积层厚度大,地面平坦。可根据堆积层的厚度变化、堆积物特征、化石及沉积相的变化等,重建平原的演变史,并可从中了解地壳的变动过程和海陆变迁。这种平原的基底构造有断陷式和拗陷式的二种,前者如华北平原,后者如江汉平原及松嫩平原。第二是侵蚀平原,它分布在地壳长期稳定地区或轻微上升区,由高地夷平而成,地面起伏稍大,上有残丘分布,没有堆积层或很薄,如我国的徐州、蚌埠一带平原等。,三江平原,东北平原上的城市,7盆地,它是由正(高起)负(低陷)二种地形组合而成的地貌,其四周为高山或高原,中间为平原或丘陵。它是地壳升降差异运动所造成。如塔里木盆地是个长期(P。一E)稳定的古陆块,自第三纪以后,由于南侧的青藏高原和
18、北侧的天山强烈隆起而使它相对下陷,成为盆地。,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二)大 洋 区,1大陆边缘 它是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又名大陆裾)。,大陆边缘示意图,(1)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又称陆棚。构造上基本属陆壳性质。地形平坦,平均坡度只有0.1左右。其范围由海岸线向外,至坡度明显增大的转折处为止。平均水深为130m,但一般人以200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平均宽度只有70km,在稳定的大陆边缘,宽度较大,可达数百至千公里以上,如北冰洋的大陆架宽1600km,但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宽度就很窄,有的几乎
19、没有,如美洲西海岸和日本、菲律宾的东海,岸等。因为这里是洋壳向陆壳的俯冲地带。大陆架的地貌特点有三:首先它是一片向海缓倾的浅海海底平原(平坦面),但它分级下降,又称为水下阶地。如我国的大陆架,由水深20m至150m内有5级,世界上其他大陆架也有5-8级(表6.7),它们可能是第四纪海面间歇上升时侵蚀而成,或海岸缓慢下降时形成。,其次,大陆架上有许多大致垂直于海岸的溺谷,如我国沿海、欧洲北海南部、北冰洋四周等都有溺谷存在。它们大部分是全新世海侵时被淹没的河谷,也有少数是高纬度的冰川谷。再次,在大陆架的外缘往往分布着高起的堤脊,称为陆架边缘堤。其成因是由于岩层的褶皱、断层隆起、珊瑚礁发育或火山等形
20、成。大陆架上覆盖有薄层的陆相和海相堆积物,其中陆相堆积物来源于全新世海侵之前的陆地环境。因为全新世之前的冰期时代,海面最低低于今日海面约130m,此时该地带乃为滨海陆地,有河流堆积、冰川堆积(高纬)、海岸风沙堆积、渴湖沼泽堆积等。因此会夹有陆相生物化石,如乳齿象、猛玛象、披毛犀、原始牛、淡水泥炭等等。到了全新世海侵时又有海相堆积层,内含海相化石,如介形虫、有孔虫、藻类、牡蛎、文蛤及珊瑚礁等等。,大陆架的生成有多种学说,如大陆延伸说、构造断裂说等。(2)大陆坡 它是连接大陆架与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平均坡度为417,下界水深在2500m左右。这个深度是陆壳向洋壳转变的起点。大陆坡的平均宽度为204
21、0km。在稳定大陆边缘的大陆坡坡度小及宽度较大,如大西洋的大陆坡坡度为305,宽度为20-l00km。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坡坡度大而宽度小。大陆坡的地貌特点有二:1)斜坡地貌形态种类多:如由断层作用而成的阶梯型斜坡;由地堑地垒系组成的断块型斜坡;由堆积物组成的堆积型斜坡;由堆积物受压弯曲的挠折型斜坡(图6.5);以及由生物堆积而成的珊瑚礁型斜坡等。,2)存在海底峡谷:它是一种深切在大陆坡上的大型海底谷地,谷轴与大陆坡垂直,主要分布在狭窄而坡陡的大陆坡岸段。如北美的东西海岸,非洲西岸,我国的南海海岸等。峡谷的下切深度由数百米至上千米,横剖面呈“V”形,谷坡坡度达40以上。它的下端终止于洋底,,成为
22、陆源物质从大陆架向洋底或海沟输送的通道。海底峡谷的成因,多数人认为是浊流侵蚀的结果。浊流是一种高密度的浊水流,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当坡度为3,流速为3ms时,它就能把30t的巨砾搬走。当海底发生滑坡、地震和海啸时,都可能出现浊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侵蚀出海底峡谷(图6.6)。(3)大陆基 位于大陆坡与洋底之间的一种大型扇形地(深海扇形地)堆积。水深在2000-5000m处。它的上部披覆在大陆坡的坡麓上,下部覆盖在洋底的边缘,宽度约6001000km,堆积物厚度一般为数1km,最大可达l0km。大陆基在大西洋二侧最发育,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差。此外,它在各大河口外也发育得很好,因为这里的物质来源丰
23、富,如亚马孙河、刚果河、密西西比河、恒河等口外的大陆基。,2大洋底,大洋底位于大陆坡或大陆基以下的大洋深处,深度为25006000m以下,属洋壳构造。内有大洋中脊、海底山脉、海盆和海沟等大型地貌。,太平洋底,(1)大洋中脊 它是分离型板块的边界线,是板块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它是由地幔物质涌出洋底,并冷凝而成的新生洋底。地貌上呈最巨型的海底山脉,纵贯世界各大洋,专称为大洋中脊。它北起于北冰洋洋脊,全球大洋中脊分布示意图,(从西伯利亚勒拿河口以北穿过南森海盆),然后向南接大西洋洋脊,绕过非洲以南,接印度洋洋脊,再绕过澳大利亚以南,接太平洋中隆(脊),总长8万多公里。高度高出两侧洋底1-3km,局
24、部露出海面,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波尔岛和复活节岛等。宽度11.5千km。洋脊的地形比较复杂,横剖面的中央为一深约2km、宽数十至百多公里的裂谷,两旁为相对高起的尖锐的岭脊(图67),它们平行于轴向延伸。洋脊的纵向地形是不连续的,被一系列的转换断层所切断及平错开来,错幅达到数十至数百公里,所以实际上的洋脊是由无数段平行岭谷的断块拼接起来的。(2)海底山脉(海山)它是穿插于洋底上的山脉,由火山链组成,规模远不如大洋中脊那样庞大。太平洋底的中部分布着一系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底山脉,是太平洋底最雄伟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岛,经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岛,绵延1万多千米
25、。这种火山只发生在洋底某一个位置上,但火山的岩浆源同样来自上地幔软流圈,以柱状地幔流的形式上涌,并穿破洋壳喷出。,海底火山生产流水线,按威尔逊(Wilson,1965)观点认为,在岩石圈下有一个提供岩浆的固定源地,称为地幔热点(图68),当移动的洋壳经过热点时产生火山,以后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离开了热点,成为死火山,新来的洋壳再经热点时,又再形成新的火山。就这样沿着洋壳移动的路线上出现一连串的火山链,即海底山脉。如北太平洋的天皇海岭,夏威夷海岭;中太平洋的莱思群岛土阿莫土群岛;西太平洋的马绍尔吉尔伯特图瓦卢群岛,加罗林群岛;大西洋的鲸鱼海岭,里乌格兰德海台等。有的海底火山高出海面,如夏威夷岛。也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动构造地貌 活动 构造 地貌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