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测量方法》PPT课件.ppt
《《活体测量方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体测量方法》PPT课件.ppt(1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活体测量方法,辽宁医学院生物人类学研究所温有锋,活体测量(somatometry),活体测量(somatometry)是用以研究活体(包括尸体)体质特征的一系列测量方法和形态观察方法。活体测量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阐明人体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异,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群体间体质特征测量值的比较和长发育规律的探讨。活体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直线测量,弧线测量,角度测测量,面积测量,肌力、体重和一些生理常数(如肺活量、血压等)的测定。,活体测量的注意事项,(一)被测者测量时的姿势 1活体测量除不能站立的婴儿外,一律采用直立姿势。2体部高度测量,除特殊情况须采用直接法外,一般采用间接法,即两种垂距相减法。,
2、3两侧的测量,除调查的目的是比较左右侧的不对称问题外,一律以采用左侧为宜。4撰写研究报告时,测量者应将测量方法和所用的仪器详加说明。5人体测量工作者不可仅满足于测量理论的理解,而应在实验室内长期练习,掌握技术,熟练操作方法。,(二)测量时间,身高在一天中变化较大,站久了身高会缩短。因此身高的测量时间最好在早晨,若在中午或下午,则在测量前应令被测者休息1030分钟,(三)测量误差,为了保证正确的测量,误差应降至最低限度:一般来说,体部测量误差不可超过23毫米。身高和其他测量值较大的项目,误差允许至45毫米。,(四)测量的注意事项,1.测量仪器必须保持干净,勿使生锈。2测量前需用校准规检验全部测量
3、仪器。3进行体部测量时,被测者应赤足,裸上身,并 穿上标准的短裤;4活体测量不可和衣服、鞋帽一起测量。5每项测量的测点一定要仔细地确定,有些测点经确定后配用皮肤铅笔标记下来。,6用直脚规或弯脚规进行活体测量时,应将直脚规的两直脚或弯脚规两弯脚的圆端轻轻地靠在皮肤的测点上,而不可用力压于测点上。7进行围度测量时,需用特制的钢皮卷尺或布卷尺。卷尺的位置应与被测部位的中轴相垂直,同时不可施以过大的力。8大多数的活体测量应在立姿时进行,但坐高测量和头部测量则在坐位时进行。9 同一性别组和同一年龄组的被测者应集合在一起测量。,10被测者必须是发育正常和健康的个体。发育异常、身本有畸形和患有疾病的个体应除
4、外。11线性测量的单位应一致,一般以毫米为单位。12在测量仪器上读数时,测量者的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尺部分,不可斜视;否则会产生测量误差,有时误差可占05毫米。,一、观察项目,1、上眼睑皱褶(Eyefold of the upper eyelid):,上眼睑的皮肤有一横向皱褶为有皱褶型(R),无此皱褶为无皱褶型(L)。有皱褶对无皱褶为显性性状,2、蒙古褶(Mongoloid fold),有些人的眼内角,有一个上眼睑皱褶的延续部,并且多少覆盖着泪阜。此皱褶叫内眦褶。由于这种内眦褶多数发现于蒙古人种,因此也称蒙古褶。,蒙古褶发达程度有明显的族群差异,最常见于中亚、北亚和东亚等地蒙古人种中。一
5、般说来,欧洲人、澳大利亚人、美拉尼亚人及非洲人等都没有蒙古褶,但非洲的布须曼人有蒙古褶。蒙古褶有明显的年龄变化。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在成年时期完全没有蒙古褶,但在儿童中却可看到。在童年时期百分之百有蒙古褶的族群,随年龄增长其出现率逐渐减少,特别在40岁以上变化非常明显例如,朝鲜人在20-26岁的年龄组中,92%具有蒙古褶;在26-39岁的年龄组中有77%具有蒙古褶;在40-50岁的年龄组中只有36%;而在50岁以上只有15%。在女性中,蒙古褶比同年龄的男性稍多。,3、眼裂高度(Opening height of eyeslits):,观测时,被测者的眼睛以正常状态向前方注视,观测其上下眼睑之间
6、的距离一般分为三级。级:细窄;级:中等;级:高宽。,4、眼裂倾斜度(Direction of eyeslits),主要看眼睛的内角和外角位置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1)眼内角与外角几乎在同一水平;(2)眼内角高于外角;(3)眼外角高于内角。,5、鼻根高度(Nasal root height),主要以鼻根在两眼内角连线上的垂直高度来衡量。一般分三种类型:低平:鼻根微高于两眼内角的连线。较高:鼻根高于两眼内角的连线。中等:在(1)与(3)之间。,6、鼻梁侧面观(Nasal profile),从侧面观察鼻梁,可分为3种类型:(1):凹形;(2):直形;(3):凸形。,7、鼻基部(Nasal base
7、),可分为三种类型:(1)上翘;(2)水平;(3)下垂。,8、鼻翼高度(Height of alae nasi),指的是从鼻翼下缘到鼻翼沟的最大垂直距离,可分为3种类型:(1)低: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5左右。(2)中等: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4左右。(3)高:鼻翼高约占鼻高的13左右。,9、鼻翼突度(Projection of alae nasi),鼻翼与其所在鼻梁侧面的关系。分为:(1):不突出,鼻翼与鼻梁侧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2):微突出,介于两者之间;(3):甚突出,鼻翼较肥大,较鼻梁侧面突出很多。,10、鼻孔最大径位置(Maximal diameter of nostrils),鼻孔最大径
8、的位置可分为3种类型:(1)横的;(2)斜的;(3)纵的或垂直的。,11、鼻翼宽(Breadth of alae nasi),鼻宽与眼内角间宽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狭窄:鼻宽小于眼内角间宽;(2)中等:两者几乎等长;(3)宽阔:鼻宽大于眼内角间宽。,12、面部水平观(Facial horizontal plane),主要表示沿颧骨与颧弓水平面的突出情况,不考虑鼻的突出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1)直角型:颧骨前面向侧面转折处几成直角;(2)中等型:介于直角型与平缓型之间;(3)平缓型:颧骨前面逐渐转向侧面。,13、颧部突出度(Zygomatic projection),指颧骨体的发达程度,
9、是否遮住鼻梁和颊前面的界限等。可分为3级:(1)扁平:颧骨扁平,颧骨体突出;自侧面观,鼻颊间界限为颧骨所盖;(2)中等:颧骨体发达适中,鼻颊间界限大部可见。(3)微弱:颧骨体不突出,颧骨前面逐渐转为侧面;鼻颊间界限清晰。,14、耳垂类型(Lobe types):,(1)圆形:耳垂向下悬垂成圆形;(2)方形:耳垂与颊部皮肤连接几乎成一水平线;(3)三角形:耳垂下部边缘向上吊起,大部分或完全与颊部皮肤相连。,15、发色(Hair color),发色与肤色一样是区别种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发色可采用发色表(费休萨勒发色表)进行调查。A 灰金黄色BE 浅金黄色FH,JL金黄色MO 深金黄色 PT 棕色UY
10、 黑棕色 IVI 火红色,中国各民族的发色,按费雪氏发色表大多是No.4(黑褐色)及No.27(黑色)。本调查分类黑色棕黑棕色,16、眼色(Eye color),指的是虹膜的颜色,它和肤色、发色一样是区别人种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眼色采用马丁-舒尔茨眼色表判定。NO.1 黑褐色NO.2-6 不同程度的褐色NO.7-9 不同程度的浅绿色NO.10-16 浅色(灰色、天蓝色及青色)本调查分类:黑褐、褐色、浅,17、肤色(Skin color),肤色观察一般以被衣服遮盖的上臂内侧面或背部为标准。要在足够明亮的条件下但不是在日光直接照射下观察。采用冯鲁向肤色模型表判定。本调查分类:暗黄黄浅,在各族群中,
11、肤色最浅的是北欧居民,肤色最深的是美拉尼西亚人和非洲的黑色人种。在蒙古人种中,肤色由北向南逐渐加深;最浅的是西伯利亚西部平原地区的居民,几乎和欧洲居民一样;亚洲东北部及中亚的一些居民则较深,中国人更深一些,最深的是印度支那半岛及印度尼西亚居民,二、测量项目,1、头长(Head length,g-op,马丁编号:1),自眉间点至头后点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眉间点(glabella,g):两侧眉弓之间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前突出之点。头后点(opisthocranion,op):头的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后突出之点,即距离眉间最远之点。,2、头宽(Head breadth,eu-eu,马丁编号:3),
12、左右头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弯脚规测量。头侧点(euryon,eu):头两侧最向外突出之点。,3、额最小宽(Minimum frontal breadth,ft-ft,马丁编号:4),两侧额颞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额颞点(frontotemporale,ft):额部两侧颞嵴弧之间距离最近之点。,4、面宽(Face breadth,zy-zy,马丁编号:6),左右颧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颧点(zygion,zy):颧弓最向外侧突出之点。,5、下颌角间宽(Bigonial diameter,go-go,马丁编号:8),左右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用弯脚规测量。下颌角点(gonion,go)
13、:下颌角最向外侧突出之点。,6、眼内角间宽(Interocular breadth,en-en,马丁编号:9),左右眼内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眼内角点(endocanthion,en):眼在正常开度时,上下眼睑内侧端相交之点,通常在泪阜的内侧。,7、眼外角间宽(External biocular breadth,ex-ex,马丁编号:10),左右眼外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钝脚朝上,尖脚朝下,避免误刺眼睛。眼外角点(ectocanthion,ex):眼在正常开度时,上下眼睑外侧端相交之点。,8、鼻宽(Nasal breadth,a-a,马丁编号:13),左右鼻翼点之间的距离。用直
14、脚规测量。鼻翼点:鼻翼最外侧点。,9、口裂宽(Mouth breadth,ch-ch,马丁编号:14),口自然松弛状态下,两侧口角点之间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口角点(chelion,ch):当嘴正常闭合时,口裂两侧末端之点。,10、容貌面高(Physiognomic facial height,tr-gn,发缘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或弯脚规测量。要求被测者牙齿咬合,不可松开。发缘点(trichion,tf):前额发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颏下点(gnathion,gn):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下颌骨在正中矢状面上最向下之点。,11、容貌上面高(Physiognomic upper face
15、 height),鼻根点至口裂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角规测量。鼻根点(nasion,n):额鼻缝与正中矢状平面相交之点。口裂点(stoomion,sto):当上下唇正常闭合时,其闭合缝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12、形态面高(Morphological facial height,n-gn,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13、鼻高(Nesal height,n-sn,马丁编号:21),鼻根点至鼻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鼻下点(subnasale,sn):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点。,14、鼻长(Nasal length),鼻根点至鼻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直角规测量。鼻根点:额鼻缝与正中矢状平
16、面相交之点。鼻尖点:鼻的软骨部最向前突的一点。,15、鼻深(Nasal depth),鼻下点至鼻尖点之间的投影距离。用直角规测量。,16、上唇皮肤高(Upper lip skin height,sn-ls),鼻下点至上唇点的直线距离。用直脚规测量。鼻下点: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点。上唇点(labrale superius,ls):上唇皮肤部和黏膜部(红唇)的交界线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17、唇高(Lip height,ls-li,马丁编号:25),上唇点至下唇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下唇点:下唇黏膜部(红唇)的下缘与正中矢状面相交之点。,18、上红唇厚度(Thickness of lips is
17、-sto),即上唇点至口裂点之间的距离。将红唇厚度分为4种类型:(1)薄唇-上红唇几乎看不见;(2)中唇-上红唇厚度在8-10mm;(3)厚唇-上红唇厚度在10mm以上;(4)胀肿-上下红唇明显鼓胀,而且明显外翻。,19、容貌耳长(Physiognomic ear length,sa-sba,马丁编号:29),耳上点至耳下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耳上点(superaurale,sa):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廓上缘最高之点。耳下点(subaurale,sba):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垂最低点。,20、容貌耳宽(Physiognomic ear breadth,pro-pa,马丁编号:30):
18、,耳前点至耳后点的距离。用直脚规测量。耳后点:当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耳壳后缘最向后突出之点。耳前点:与耳后点同等高度之点,位于耳根上点与耳根下点的连线上。,21、耳上头高(Auricular height,马丁编号:15),头部位于眼耳平面时,头顶点至眼耳平面的垂直距离。用圆杆直脚规带耳针测量;或用间接法测量,即身高减去自耳屏点至地面的差距。耳屏点(tragion,t):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之点。,22、头水平围(Horizontal head circumference,马丁编号:45):,经眉间点,绕过头的侧面和头后点的头周长,与矢状面垂直。用软尺测量。包括头发在内,女性需散开发辫。,23、
19、指距(Span of arms,马丁编号:7),两臂向侧方用力平伸时,左右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24、身高(Stature,马丁编号:1):,头顶点(v)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被测者脱鞋(可穿袜)站立在平台上,使头、背、臀、脚跟均与身后的垂直板面相触,头保持在眼耳平面。用马丁测高仪测量。,25、耳屏点高(Height of tragion above floor,t-floor,马丁编号:2):耳屏点(t)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用马丁测高仪测量。耳屏点(tragion,t):耳屏上缘与前缘相交之点,26、肩峰点高(Height of shoulder,马丁编号:8):肩峰点(a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体测量方法 活体 测量方法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