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与糖代谢 zy.ppt
《糖类与糖代谢 zy.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类与糖代谢 zy.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糖类与糖代谢,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一、糖的概念,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是由C、H、O构成的。,二、糖的分类,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D-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D-果糖,6-磷酸果糖,核糖,5-磷酸核糖,葡萄糖在体内的作用,葡萄糖是体内糖代谢的中心,(1)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2)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糖,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3)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4)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2.双
2、糖,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麦芽糖,-D-葡萄糖苷-(14)-D-葡萄糖,-D-葡萄糖苷-(12)-D-果糖,-D-半乳糖苷-(14)-D-葡萄糖,乳糖,蔗糖,3.多糖,定义:,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常见的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淀粉(starch),蓝色:-1,4-糖苷键红色:-1,6-糖苷键,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glycogen),糖原在体内的作用,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织肝糖原: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肌糖原: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人体内糖原的贮存量有限,
3、一般不超过500g.,肝细胞中的糖原颗粒,糖原颗粒,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4.结合糖,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结合糖有:糖脂: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糖蛋白: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氧化功能 1g葡萄糖 16.7kJ 正常情况下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2、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统称糖复合物)。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 子,而且是信息分子。3、体内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 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等。,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四、糖的消化吸收,糖的消化 糖的吸收 糖吸收后的去向,1、口腔消化
4、 次要,二、糖的消化,2、小肠内消化 主要,小肠粘膜刷状缘各种水解酶,各种单糖,1.部位:小肠上部,三、糖的吸收,实验证明:以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为100计,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为:D-半乳糖(110)D-葡萄糖(100)D-果糖(43)D-甘露糖(19)L-木酮糖(15)L-阿拉伯糖(9),结论: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不同,2.方式:单纯扩散 主动吸收,(1)糖的吸收-单纯扩散,主动吸收:伴有Na+的转运。称为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葡萄糖的吸收是耗能的过程,(2)糖的吸收-主动吸收,钠泵,ADP+Pi,ATP,G,Na+,K+,小肠粘膜细胞,肠腔,门静脉,3.吸
5、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GLT),刷状缘,细胞内膜,四、糖吸收后的去向,淀粉 口腔,-amylase,少量作用 胃,几乎不作用 小肠,胰-amylase,主要的 消化场所 麦芽糖、糊精、蔗糖、乳糖等(食物中所混 入)麦芽糖酶,糊精酶,蔗糖酶,乳糖酶等 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肠黏膜细胞肠壁毛细血管门静脉血液组织、细胞,糖的消化吸收,五、糖代谢的概况,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另外一条是
6、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第三节 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一、糖酵解的概述二、糖酵解过程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的意义五、糖酵解的调控六、丙酮酸的去路,总论,丙酮酸,CO2+H2O,重点,一、糖酵解的概述,1、糖酵解的概念 人体内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的能量的过程称为无氧分解,或称糖酵解。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均能发生。,10个酶催化的11步反应,第一阶段: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四 个 阶 段,第二阶段: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磷
7、酸 苷油酸,第四阶段:由2-磷酸甘油酸生成丙酮酸,二、糖酵解过程,(G),已糖激酶,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糖酵解过程1,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转变为6-磷酸果糖,(F-6-P),糖酵解过程1,(G-6-P),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生成1,6-二磷酸果糖,糖酵解过程1,(F-1,6-2P),磷酸果糖激酶(PFK),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速酶,(F-6-P),磷酸丙糖的生成,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F-1,6-2P),醛缩酶,+,糖酵解过程2,磷酸丙糖的互换,糖酵解过程2,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
8、yde 3-phosphate),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3-磷酸甘油醛提取能量形成ATP分子。,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二磷酸甘油酸,1,3-二磷酸甘油酸(1,3-di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糖酵解中唯一的脱氢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 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糖
9、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这是糖酵解中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3-磷酸甘油酸转变 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3-phosphoglycerate),糖酵解过程3,2-磷酸甘油酸(2-phosphoglycerate),2-磷酸甘油酸脱水 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2-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4,氟化物能与Mg2+络合而抑制此酶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糖酵解过程的第三个限速酶,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糖酵解过程4,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丙酮酸,糖酵解过程4,+,丙酮酸,裂解,脱氢,异构,产能,脱水,异构,
10、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糖酵解过程中ATP的消耗和产生,2 1,葡 萄 糖 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 酮 酸,-1,-1,2 1,葡萄糖+2Pi+2ADP+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三、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四、糖酵解意义,1、主要在于它可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提供少量的能量以应急.如:肌肉收缩、人到高原。2、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3、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生作用大部分逆过程.非糖物质可以逆着糖酵解的途径异生成糖,但必需绕过不可逆反应。5、糖酵解也是糖
11、、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其中间产物是许多重要物质合成的原料。6、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中毒。,肌肉收缩与糖酵解供能,背景:剧烈运动时肌肉内ATP含量很低;肌肉中磷酸肌酸储存的能量可 供肌肉收缩所急需的化学能;即使氧不缺乏,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的过程 比糖酵解长得多,来不及满足需要;肌肉局部血流不足,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结论:糖酵解为肌肉收缩迅速提供能量,细胞对酵解速度的调控是为了满足细胞对能量及碳骨架的需求。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
12、调节作用。,五、糖酵解的调控,1、磷酸果糖激酶(PFK)的调控,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1,2、己糖激酶的调控,己糖激酶hexokinase,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3、丙酮酸激酶的调控,2、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丙酮酸(pyruvate),3-磷酸甘油醛,乳酸(lactate),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可分为:葡萄糖酵解、丙酮酸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三个阶段。,糖有氧氧化概况,细胞质,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一、丙酮酸的生成(胞浆),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2(NADH+H+),2
13、H2O+3/5 ATP,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乙酰CoA,+C O2,丙酮酸脱氢酶系,多酶复合体:是催化功能上有联系的几种酶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其中每一个酶都有其特定的催化功能,都有其催化活性必需的辅酶。,丙酮酸脱氢酶系,3 种 酶:丙酮酸脱羧酶(TPP、Mg2+)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硫辛酸、辅酶A)催化将乙酰基转移到CoA反应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FAD、NAD+)催化将还原型硫辛酰胺转变成为氧化型反应6种辅助因子:TPP、Mg2+、硫辛酸、辅酶A、FAD、NAD+,CO2,CoASH,NAD+,NADH+H+,5.NADH+H+
14、的生成,1.-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硫辛酰胺的生成,三、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线粒体),反应过程 反应特点 意 义,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2O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因为在循环的一系列反应中,关键的化合物是柠檬酸,所以称为柠檬酸循环,又因为它有三个羧基,所以亦称为三羧酸循环,简称TCA循环。由于它是由H.A.Krebs(德国)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丙酮酸通过柠檬酸循环进行脱羧和脱氢
15、反应;羧基形成CO2,氢原子则随着载体(NAD+、FAD)进入电子传递链经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水分子并将释放出的能量合成ATP。,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第一阶段:丙酮酸的生成(胞浆)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线粒体)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线粒体),三 个 阶 段,二.三羧酸循环的过程,乙酰CoA与草酰乙酸 缩合形成柠檬酸,TCA循环,柠檬酸合成酶,草酰乙酸,柠檬酸(citrate),HSCoA,关键酶,H2O,异柠檬酸,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柠檬酸,顺乌头酸,TCA循环,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异柠檬酸
16、氧化脱羧 生成-酮戊二酸,-酮戊二酸,草酰琥珀酸,NADH+H+,异柠檬酸脱氢酶,关键酶,TCA循环,-酮戊二酸氧化脱羧 生成琥珀酰辅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琥珀酰CoA,-酮戊二酸,关键酶,TCA循环,琥珀酰CoA转变为琥珀酸,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酰CoA,琥珀酸,TCA循环,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TCA循环,延胡索酸(fumarate),琥珀酸(succinate),延胡索酸水化生成苹果酸,TCA循环,延胡索酸(fumarate),苹果酸(malate),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oxaloacetate),TCA循环,苹果酸(malate),P,三羧酸循环总图,NAD+,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类与糖代谢 zy 糖类 代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