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概论》PPT课件.ppt
《《氨基酸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基酸概论》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氨基酸工艺学,氨基酸工艺学研究内容,氨基酸工艺学是一门新型发酵的技术科学,以探讨氨基酸发酵的生产技术为主要目的。氨基酸发酵为好气性发酵(通风发酵)。在氨基酸发酵中,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全部生产程序应符合客观规律。代谢控制理论是氨基酸发酵的理论基础。,虽然氨基酸生产以发酵为主,发酵的好坏是整个生产的关键,但后处理提纯操作和提纯设备选用是否合适,也会大大影响总的收率。所以,氨基酸工艺学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从投入原料到最终产品获得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微生物生化问题、生化工程问题,也有分析与设备问题。,参考书籍,1、氨基酸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氨基酸生产技术及其应用,中国轻工业
2、出版社,19973、储炬,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张克旭,代谢控制发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张星元,发酵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代谢控制发酵简介,氨基酸发酵为代谢控制发酵。所谓代谢控制发酵(Metabolic Control Fermentation),就是利用遗传学的方法或其它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地在DNA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目的产品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在正常活的微生物细胞内,每种物质的代谢由于都有其严格的调控机制,其中间产物和终产物都不会积累,若要选育某种代谢产生大量积累的菌株,必须破坏或解除原有的调控关系并建立新的调节机制,方
3、能达到目的。,所以说由发酵所生成的目的产物都是微生物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的积累,是对微生物正常代谢抑制的结果。换句话说,代谢控制发酵的关键取决于微生物代谢控制机制是否能够被解除,能否打破微生物正常的代谢调节,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代谢控制发酵的出现与发展,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生物化学的发展,确立了代谢图 随着代谢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反馈调节机制,特别是酶的变构动力学指出了多种酶活性调节的基本类型。由于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发现了分解代谢途径操纵子和合成代谢途径操纵子的调控机制,从而阐明了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机制。,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可以人为地在DNA分子水平
4、上改变微生物的代谢,使微生物的菌学性质和代谢流活动按人为的目的发生变化。一般通过诱变选育各种突变株如营养缺陷型、结构类似物抗性、营养缺陷回复、渗漏和条件突变株等;通过转导、转化、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等细胞内基因重组方法获得目的重组子;通过重组DNA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株。,合理控制环境条件 采用过程控制方法,完善受控参数(如温度、pH、溶氧DO、CO2)等,对发酵过程进行最优化控制,并进行补料分批发酵(补加碳源葡萄糖和氮源氨气),使目的产物大量积累。,图1 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变革,天然发酵 天然发酵时代 微生物的发现 及分离培养 纯培养 第一个转折期 青霉素的发现 及大量供给 通风培养 第二个转
5、折期 生化、微生物 遗传学的进步 代谢控制发酵 第三个转折期石油利用菌的发现 发酵原料转变 第四个转折期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组织培养等的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 第五个转折期,天然发酵(酿造工业)当时人们尚不清楚微生物与发酵的关系,只是单凭经验而继承的产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家庭作坊生产。其主要产品如中国的黄酒、白酒、酱油和腐乳等发酵生产;地中海附近的啤酒和葡萄酒等发酵生产。,纯培养(纯种发酵)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微生物的发现以及微生物纯分离培养成功,并设计了便于灭菌的密闭式发酵罐,进入了微生物发酵的第一转折期纯培养技术阶段。纯培养主要应用在酒精发酵、乳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甘油发酵等。纯培养均为厌氧
6、发酵。,通风培养(发酵)尽管早在1928年英国弗来明就发现了青霉素,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1943年),青霉素才大量生产,其主要原因是青霉素发酵必须在通风条件下进行。通风搅拌技术的应用是微生物发酵的第二转折期。通风发酵主要应用在抗生素、维生素、有机酸和酶制剂发酵等。第二次大战中青霉素与原子弹和雷达并驾齐驱的三大发明之一。,代谢控制发酵 1956年日本木下祝郎博士分离到一株谷氨酸产生菌,并于1957年在协和发酵公司谷氨酸发酵获得成功。随后其它氨基酸和核苷酸发酵也取得成功,人们开始从DNA分子水平控制微生物代谢。因此代谢控制发酵技术被称为微生物发酵第三个转折期。代谢控制发酵主要为氨基酸发酵、核
7、酸类物质发酵等。,发酵原料的转变 即非碳水化合物(非糖类)的发酵,如以烷烃、天然气、石油、纤维素等原料进行的发酵。20世纪60年代采用烷烃、乙酸、天然气等原料进行石油发酵,后因公众对石油制品毒性的怀疑而被迫停产。发酵原料的转变为微生物发酵的第四转折期。,现代生物技术 代谢控制发酵、生化工程、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究日益成熟并应用于生产。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为人类定向育种提供了新途径,创造了优秀的基因工程菌为人类服务。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被称为微生物发酵的第五转折期。,1 氨基酸概论,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通常由5种元素即碳、氢、氧、氮和硫组成,硫主要
8、存在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中。在自然界中,已发现组成各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而且这20多种氨基酸均是羧酸分子中-碳原子上一个氢被氨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故称-氨基酸(脯氨酸和羟基脯氨酸为-亚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R-CHNH2-COOH,R为-氨基酸的侧链。上述氨基酸结构通式具有两个特点:具有酸性的-COOH和碱性的NH2,所以氨基酸为两性电解质;,如果侧链RH,则具有不对称碳原子,所以氨基酸是光学活性物质,甘氨酸(分子式中R=H,无不对称碳原子)除外,其余-氨基酸的-碳原子均为不对称碳原子,故都有D-及L-型两种异构体。,大约20种L-氨基酸构成了数目庞大的各种肽类、蛋白质、酶及
9、生命体,其中8种氨基酸是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它们分别是L-赖氨酸、L-蛋氨酸、L-苏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和L-缬氨酸;L-精氨酸和L-组氨酸为半必需氨基酸。另外,D-氨基酸也在细菌细胞壁、肽类抗生素和一些植物中被发现。,1.1 氨基酸发酵的历史与发展动向,氨基酸的制造是从1820年水解蛋白质开始的。1850年在实验室用化学法合成了氨基酸。1866年德国H.Ritthausen博士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分离到一种酸性氨基酸,根据原料来源,将此氨基酸命名为谷氨酸(麸酸,面筋由麸皮而来)。,1902年日本池田菊苗在研究海带鲜味时,提取了谷氨酸,并在1908年开始进行商品
10、味之素的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农业部研究所L.B.Lockwood发现在葡萄糖培养基中通风培养萤光杆菌能积累-酮戊二酸,并发表了用酶法或化学法将酮酸转化为L-谷氨酸的研究报告。,1954年日本多田、中山两博士报告了直接发酵谷氨酸的研究。1956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木下祝郎分离选育到一种新的细菌谷氨酸棒杆菌,同化利用100g葡萄糖,可在发酵液中直接积累L-谷氨酸40g以上。,1957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发酵法味精正式商品化生产。1957年后木下博士等为了改良谷氨酸棒杆菌的性能,引入遗传生化学的知识与技术,选育了许多人工诱变突变株,发现有些突变株可积累L-赖氨酸、L-鸟氨酸、L-缬氨酸等氨基
11、酸。,1958年志村、植村两博士研究苏氨酸、异亮氨酸发酵时,提出了添加前体的发酵法。1959年北原等报道了通过酶法转化由反丁烯二酸生产L-天门冬氨酸,转化率接近100%。,19601961年,协和公司先后发表L-高丝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发酵的研究结果。1962年后,日本进行了大量石油氨基酸发酵研究,发现了能够以石油为原料生产谷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等。其中谷氨酸、赖氨酸等均达到糖质原料的水平,但因安全与成本等问题而未能工业化生产。,1965年日本报道了L-瓜氨酸、L-脯氨酸发酵的研究。1966年日本采用醋酸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1967年日本三乐公司发表了以乙醇为原料生产L-
12、谷氨酸,发酵结果超过了葡萄糖。但由于人们对石油制品的怀疑,改用甘蔗或甜菜糖蜜为原料,通过添加青霉素或表面活性剂发酵法生产谷氨酸。,1986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微生物研究所Debabov最早采用基因工程技术首次成功地构建了苏氨酸产生菌,产酸率一下子提高到8%。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氨基酸育种的新纪元,提高了氨基酸育种的效率和新菌种的产酸水平。,我国从1958年开始筛选谷氨酸产生菌,同时进行了大量谷氨酸发酵基础性研究。1964年首先在上海天橱味精厂投入工业化生产。随后,各地先后采用了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我国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进行了其它氨基酸的研究,陆续发表了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天门
13、冬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苏氨酸、丙氨酸等发酵的研究报告。,江南大学七十年代末研究开发了赖氨酸产生菌,居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八十年代末以来又研究开发的L-苏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等已成功地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除组氨酸等氨基酸国内不能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外,其余氨基酸均能生产,初步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氨基酸工业体系。,表1-1 氨基酸生产方法和产量,类型 I:500,000-3000,000t/a;类型 II:10,000-100,000t/a;类型 III:100-5,000t/a,目前味精主要生产国家: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东方国家。主要生产商如下:河北梅花、山东阜丰
14、、山东菱花、河南莲花、中国台湾味丹(东海发酵);日本味之素等谷氨酸发酵产酸最高15-18%,糖酸转化率60-68%(温度敏感性菌工艺)。,1.2.1 世界味精工业,1.2.2 中国味精工业,2007年中国大陆商品味精的产量达191万吨。2008年184万吨,2009年接近200万吨。目前,河北梅花(40万吨,正在扩建,今年底60万吨能力)、山东阜丰(40万吨)、河南莲花和山东菱花等15万吨/年以上。国内味精最大发酵罐800M3。2008年谷氨酸发酵产酸10.2-15.2%,糖酸转化率58.4-65.7%(生物素亚适量工艺)。,表1-2 2003年-2007年中国味精产量及增长率,表1-3 20
15、03年-2007年中国万吨规模以上企业的味精产量,2001年-2007年七省市味精产量分布占全国总产量比例,表1-4 2001年-2007年七省市味精产量分布占全国总产量比例,表1-5 1999年、2003年-2007年中国味精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情况比较,表1-6 1999年、2003年-2007年中国味精进出口情况,表1-7 2007年中国味精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情况,1.2.3 中国味精(谷氨酸)工业概况,1.产量提高快 我国味精产量提高很快,1980年只有3.07万吨,1985年6.15万吨,1990年22.3万吨,1995年52.4万吨,2000年84.5万吨,2005年136万吨,
16、2007年 191.3万吨,是1980年3.07万吨的62.3倍,占全世界产量的2/3多。,2.技术水平提高快 我国谷氨酸发酵产酸水平曾长期徘徊在6%左右,近几年来提高很快,2007年行业平均产酸已达到11.75%,最高产酸15.33%;糖酸转化率平均61.1%,最高66%;采用等电-离交工艺,提取收率达95.5%,最高99.9%。,精制收率行业平均96.46%,最高98.7%;100%淀粉单耗(t/t)行业平均1.277;耗电行业平均876.8(kwh/t);耗标煤(t/t)行业平均0.806;谷氨酸成本(元/t)行业平均6327;100%味精(元/t)行业平均6227。,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
17、:采用优良菌种 更新了原料,采用液氨代替尿素 发酵过程pH控制稳定,有利于提高产酸率和转化率。发酵液中含氨量较低,有利于提取。提高发酵液装量,提高单罐产量。节约氨源成本。,改进工艺 采用双酶法代替酸法水解糖,提高了糖液质量、糖浓和收得率。采用微机 在最优条件控制发酵和提取工艺。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水平,减少噬菌体污染和稳定发酵水平。,尽管近年来国内味精生产技术进展较快,但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规模较小 我国除少数几家年产量达10-20万吨以上外,多数厂家年产量10万吨以下。国外如日本味之素、韩国希杰为跨国企业,年产量均20万吨以上。技术水平低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
18、距。,生产过程自动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低;国外已基本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人员少,劳动生产率高。国内多数厂家生产品种单一;国外厂家除味精外已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因此抗风险能力强。味精生产废水和废气还没有完全达到排放标准。除个别厂家外多数厂家废水没有真正达到废水排放标准。国外因采用浓缩等电点提取工艺,完全达到环保要求。,目前,世界上生产赖氨酸的企业主要有中国吉林大成(40万吨产能)、日本味之素(30万吨)、美国ADM(18万吨)、韩国希杰(20万吨)、德国德固萨(10万吨)等。2006年全世界赖氨酸产量100万吨,2009年约110-120万吨。产酸水平:采用常规菌种130-150g/L,发酵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氨基酸概论 氨基酸 概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4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