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
《文旅产业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旅产业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旅产业园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年度的文旅产业园工作总结、相关工作检查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规划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等完成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综合形成文旅产业园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总结评估报告,报告从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问题及建议等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及执行完成情况文旅产业园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颁布以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
2、、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推动生态文旅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目标完成情况截止评估期,绿色发展先行地、旅游康养目的地全面建成,旅游养生经济及品牌基本成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民生福祉饱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区。生态实践基地全面建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区域性空间整治已见成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3、基地。旅游康养胜地形成国际影响力,以各大乡村文化、康养为特色的乡村田园体验成为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养生的目的地。做强两大城市品牌。做强生态宜居品牌,完善生活、商业配套,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娱乐消费全方位需求。保持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人口集聚,着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文旅区工作和生活。做强学在新城品牌,继续在优质教育均衡化和名校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教学质量走在前列。根据人口增长趋势,新建一批中小幼学校,加快引进高层次的民办学校,构建更加健全的教育体系。生态产业高质量。生态经济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凸显,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4、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康养休闲、文旅度假、文化交往、体验、乡村田园体验等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经济总规模快速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品质价值基地。旅游康养高品质。加强文旅项目、品牌、产业的培育,做好市场投资运营,加大媒体营销推广,强化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完成园区基础设施相关投资、重要景点景区投资建设力争实现文化街区、健康小镇、生态文旅项目、村乡村振兴、一批网红打卡精品民宿等建成投用,积极争创级旅游度假区。城乡融合高水平。加快构建园城带动、街镇联动、协同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强化以旅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农旅互促、
5、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木曲辰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城乡就业,居民、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施强镇带村,形成一镇一特色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乡木曲辰兴,积极探索申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配套高标准。助推铁路、高速公路、轨道、干线公路等重要对外通道建设,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内部道路连通、实施提质改造,提高道路网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完善公交服务,新增停车配套,大力推动TOD发展,打造分级游客中心,开发利用生态航道,积极发展特色交通设施,增强游客体验。
6、水安全保障有力,水环境质量优良,能源供给充沛。构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大力发展多元文化设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1.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地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重点,构建规划区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河湖岸线空间管控,发挥生态廊道的水源涵养功能,严格按照功能分区规划管控指标对实施管控,切实维护河道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好秩序。强化公共空间管理,推进治理提升,实施两岸城市规划范围内滨水绿地等生态缓冲带建设,严格控制建筑按规划距离后退,已建区域结合旧城
7、更新,留出公共绿地、开敞空间、慢行步道。集约整合小散码头布局,控制开发强度,协调好生态岸线、生活岸线、生产岸线的关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在区空间分区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确定适宜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地域空间。突出对城市景观格局的统领作用,结合门户空间精心营造重要景观节点,建设蓝绿交织、组团相生、景城融合的大美山水城区。维育生态功能,筑牢主城都市区重要生态屏障,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功能,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涵养放在优先位置,保持山形走势的连续性和山体的完整性。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加强生态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
8、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造林、封育等措施增加森林植被。突出自然功能,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恢复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落实建设管控要求,控制规划调整和项目准入。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建设。实施绿化行动和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加强林地、水域、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保护,拓展绿色空间和水源涵养空间,维护河网完整性、增强连通性,加强河湖两岸以及重大市政、交通廊道和环境敏感型设施周边的生态空间建设;严格限制工程建设占用水域(面),禁止一切与生态功能不协调的建设活动,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加快推进综合提升项目。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空间管控要求和生态修复需求,实施水土
9、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水系水质净化和生态保护,构建亲水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绿化提升行动工程等,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纯林改造等工作,从根本上保护好的绿水青山。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加大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力度,完成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年度工作任务。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深化绿色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全市和全区碳达峰碳中和统一部署,加强碳技术研发、加快碳产业集聚,在碳
10、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固碳、碳汇等领域加大拔术装备研发、应用和推广,创建零碳示范园;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走在全区前列,为及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加快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幅提高新兴产业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环保产业发展。落实节水行动,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
11、炭消费比重,大幅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强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强度控制,推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逐年下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目标任务,从公共机构强制分类、示范片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教育、重点行业纵深推进等四个方面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严格落实区内碳达峰行动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明确发展目标,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等工作,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开展达峰目标任务分解,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强化形势分析和激励督导,确保达峰目标如期实
12、现。推动辖区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大型企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全面落实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方案要求,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促进城乡协调共荣发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发展大生态产业。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措施,持续优化产业环境准入。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全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环保产业,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
13、持绿色技术创新,统筹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充分挖掘生态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建设低碳社会,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模适宜的现代化垃圾收运与处置体系。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深入
14、推进光盘行动,有效遏制餐饮浪费。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打造旅游康养胜地。在全域内谋划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区发展资源与优势,构建全域发展一盘棋、一条心、一张图。重点整合三大板块的文旅资源,强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组织,构建旅游品牌;完善度隹犷品体系,提升配套交通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整合山上山下资源,贯彻山上减量、山下提质思路,以用地开发撬动区域整体的品质提升,打造5A级旅游景区、创建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景区的辐射力。在上以生态文明教育和展示为主题,继续加强植物园片区、片区的步道、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区域
15、围绕环道合理引导民宿、特色村落打造重点项目带动片区的发展和山水田园意向塑造。加快构建以生态环道和休闲步道为核心的旅游线路,以民宿聚落为核心的接待体系,强化大健康产业与旅游度假产品的融合。进一步细化旅游度假区资源,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文旅生态产业等项目,打造集特色文创、精品民宿、休闲娱乐、餐饮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综合度假区。加快建设田园体验区。充分挖掘镇的文化资源价值、旅游价值、农文旅康体价值,整合打造成为与田园体验为核心的文旅景区和文旅名片。以山地现代农业公园为目标,充分利用片区丰富良好的自然、人文资源,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市级农旅融合示范区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优势,
16、强化农文旅康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的农旅融合发展高端形态,建设乡村康养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体现绿色生态和谐的现代农业园林景观与休闲度假旅游的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综合体。以建设矿山公园为目标,挖掘利用百余年采煤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发展体验式旅游,展示独特的乡建文化和三线建设文化。强化与静观的交通联系,积极融入旅游旅游板块,加强旅游线路的衔接和旅游产品的对接。以规模农业发展为核心,拓展乡村旅游和田园观光体验;对于较为分散的基本农田,以精耕细作、特色农产品种植为核心,打造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农耕体验,发展特色农产经济,将农田变良田。加快建设环生态产业带。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
17、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探索建立生态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立足片区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健身之旅、养生之旅、观光之旅、研学之旅、文化之旅、舌尖之旅和小住之旅。打造健身之旅,依托城方向构建的便捷登山通道、慢行系统、环道,举办登山活动等,方便居民及游客登山健身;打造研学之旅,依托生态体验馆、国际文化交往中心、植物园、生态实践馆、生态体验馆、研读中心、村乡村农业体验基地、虎头村农林研学基地等项目,开展
18、生态研学、文化研学、研学和亲子研学;打造文化之旅,依托街区和建筑,重温农耕文化;打造舌尖之旅,进行餐饮消费场所的集中建设;打造小住之旅,进行远山有泉和又见炊烟等民宿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积极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单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大力开发面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核心区,面向全国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规划区山水、人文、生态优势,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满足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居民多种需求,确立独特竞争优势,逐步形成近悦远来的区域产品。推进旅游与工业、林业、水利、农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推动森林民宿、特色康养等生
19、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森林公园;利用板块的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等;利用乡村资源,依托绿色生态环境,打造一ftt具有特色的集娱乐、教育、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庄产品。铸造旅游精品项目。品质优先于数量,从产品、服务、管理角度努力打造三大板块产业发展的精品项目。根据区域内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现状及优势分析,依托核心旅游资源、集中开发、重点突破、形成规模,采取转型增效、精品驱动、产业联动、城市旅游一体化的策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信息化,整体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尽快推出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产业业态精品,形成规划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产业,从而推动全区的整体发展和区
20、域联动发展。深化旅游融合发展。围绕文旅+制造业、文旅+农业、文旅+城市建设、文旅+体育、文旅+教育培训、文旅+会展等方面,推动文旅+多产业融合。分类保护,活化功能,全面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完善文化产业布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文化保护控制线的定期评估与更新机制根据文化发展要求,逐步增补保护对象,拓展文化保护范围。针对3处文化街区:文化街区重点保护传统山地街区肌理特征,保持建筑风貌类型及高度特征。整体保护由老街及其支巷组成的传统山地街巷空间,以及自然环境。开展必要的腾退疏解和功能置换,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创新保护利用方法扩大公共开放。针对5处建筑,严格按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园 发展规划 实施 情况 中期 总结 评估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3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