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抗凝》PPT课件.ppt
《《止血与抗凝》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止血与抗凝》PPT课件.ppt(1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止血与抗凝,内科 周诗晶2013年11月,主要内容止血与凝血的机制常用止血药常用抗凝药合理用药原则,止血与凝血的机制,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机制,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流动性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止血与凝血的机制,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完整的血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止血的机制,止血机制-血管壁的作用,血管收缩:具有平滑肌的血管发生自主神经反射性收缩,减慢或阻断血流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聚集粘附于受损
2、血管处,并释放5-HT等因子凝血系统的激活:组织因子的释放激活凝血系统,加强止血作用局部血粘度的增高,止血机制-血小板的作用,正常血流中,血小板依层流作用沿血管内壁排列,不与内皮细胞发生作用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膜糖蛋白粘附于暴露的血管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基膜上的糖蛋白,发生聚集(第一相聚集,可逆)多种物质加速其聚集,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止血初期)激活的血小板暴露特异性受体,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血酶的形成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坚固,止血更加完善,止血机制-凝血因子的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凝血因子处于没有活性状态的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织暴露,立即从内源性和外源
3、性两条途径启动凝血,最后进入共同的途径完成血液凝固过程,a-a-Ca2+-PF3,a,Prothrombin,Thrombin,Fibrinogen,FIBRIN CLOT,Fibrin monomer,组织因子(TF),a,复合物a-TF-Ca2+,外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a-a-Ca2+-PF3,a,a,a,a,Prothrombin,Thrombin,Fibrinogen,FIBRIN CLOT,Fibrin monomer,a-phospholipid-a-Ca2+,内源凝血系统,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固、液,凝血
4、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因子激活成a,继而组成复合物(凝血酶原酶)2、因子(凝血酶原)激活成a(凝血酶)3、因子(纤维蛋白原)转变成a(纤维蛋白),凝血因子的作用机制,因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因子凝血酶原(prothrombin)因子组织凝血激素(tissue thromboplastin)因子Ca2+因子前加速素(proaccelerin)因子前转变素(proconvertin)因子抗血友病因子(AHF)因子血浆凝血激酶(PTC)因子Start-Prower因子因子血浆凝血激酶前质(PT
5、A)因子接触因子(contact factor)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 factor),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凝血过程中因子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由因子始动外源性激活途径: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来参与因子的激活的,如创伤出血后发生凝血的情况,不完全靠血浆内凝血因子完成,由组织因子始动,凝血因子作用机制中的注意点,止血机制-抗凝系统的作用,1.体液抗凝系统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等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
6、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提高1000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体液抗凝系统,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等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其作用为:1、灭活凝血因子、2、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 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 3、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 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体液抗凝系统,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如下: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
7、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抗凝系统作用-细胞抗凝系统,体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对进入血流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等促凝物质和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止血机制-纤溶系统的作用,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激活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使之活动相对平衡,限制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出这一局部,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的关系,止血机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当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发生异常改变时,可致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缺血,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或疾病,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BT-出血时
8、间测定(受血小板数量、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影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CT-凝血时间测定(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各凝血因子总的情况)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各凝血因 子总的情况)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各凝血因子 总的情况)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即PTR(凝血酶原比值)ISI(国际敏感度指数)Fbg-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常用止血药物,止血(促凝)药物,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维生素K作用于血管:安络血、垂体后叶素促进纤维蛋白形成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酚磺乙胺、鱼精蛋白、氨基乙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凝血因子制剂
9、作用于血小板:重组人白介素-11、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的必需物质,天然的K1、K2是脂溶性的,其吸收有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还参与因子、的合成用于阻塞性黄疸、疸瘘、慢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肠吸收功能不良患者VitK1:5-40mg/天,分2-3次,酚磺乙胺(止血敏)该药通过促使血小板数目增加、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同时,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出血口服易吸收,也可肌注、静滴,静注1h作用达峰,作用维持46小时,但对于原有高凝状态的患者,存在安全隐患,静注
10、有发生休克的报道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等。可与维生素K并用。酚磺乙胺:肌注或静脉注射,次,2-3次/天,氨甲苯酸、氨基乙酸、氨甲环酸、抑肽酶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用于纤溶性出血,如脑、肺、子宫、甲状腺、肾上腺等外伤或手术出血,以及紫癜等;用量过大时,可引起血栓形成,氨甲环酸,氨甲环酸(AMCA)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抗纤溶酶药物。主要用于急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器官或腺体出血,如肺、肝、胰、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等手术后出血及产后出血、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因这些脏器及尿内存有较大量纤溶酶原激
11、活因子),但对癌症出血、创伤出血及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无效该药能透过血脑屏障,可进入脑脊液,导致视力模糊、头痛、头晕、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偶有药物过量致颅内血栓形成或出血的报道氨甲环酸:静滴,100ml/1.0g,1次/天,抑肽酶 抗纤溶药物的作用机制决定,此类药物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血栓栓塞的风险。抑肽酶就是这类药物,曾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围手术期出血,但因其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物监测资料库掌握的对 AMCA拟似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 56个涉及深静脉血栓和(或)肺栓塞、脑血栓和视网膜栓塞,22个报告涉及脑栓塞(包括 9 例脑动脉栓塞)。,
12、卡巴克络(新安络血,肾上腺色腙)为肾上腺素的氧化衍生物,因其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它克服了卡巴克络溶解度小需水杨酸助溶的副作用,可肌注、静注、静滴给药,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鼻出血、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咯血、特发性紫癜等因同时具有肾上腺素的其它部分药理作用,心脑血管病者(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史)应慎用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血,口服次,2-3次/天大量口服时,正常人可出现精神紊乱,凝血酶又叫纤维蛋白酶,由促进难溶性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是从猪、牛血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冻干粉,同人血中的凝血酶
13、具有相同作用,局部止血速度快用于毛细血管、小血管及实质性脏器局部止血以及凝血机能障碍出血的局部止血;也可用于外伤手术止血、口鼻腔、泌尿系统、妇产科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凝血酶仅可口服用于胃肠道出血或局部出血处涂布(局部使用),严禁注射给药,否则将引起器官、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凝血酶溶液应在临用时现配,以生理盐水为溶媒;凝血酶的止血效果与其剂量、浓度成正相关,血凝酶(巴曲酶、巴曲亭、立止血)从巴西矛头蛇的毒液中分离、精制的,其结构和功能与人类凝血酶相似的“类凝血酶”(Thrombin like enzyme,TLE),也称蛇毒血凝酶为糖蛋白,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和类凝血激酶样作用:类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
14、血部位(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其凝血激酶作用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促进凝血过程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临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止血药,用于各类原因引起的出血1-3个IU/次,1-3次/天,最大剂量8个IU/天DIC导致的出血、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禁用,妊娠前三个月禁用,外源性,内源性,Ca2+,a,a,Ca2+,a,Ca2+磷脂,a,组织损伤释放,凝血酶原,凝血酶,Ca2+磷脂,纤维蛋白原,难溶性纤维蛋白,a,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阶段,凝血酶生成阶段,纤维蛋白生成阶段,胶原,HMWK,矛头蝮蛇巴曲酶,FXA,磷脂,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红色血
15、栓达到止血,8,正常血液凝固过程(瀑布学说),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脱A肽,脱B肽,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血凝酶与凝血酶的比较,蛇毒“类凝血酶”,凝血酶,作用机理,凝血因子,凝血酶是凝血瀑布启动后由凝血酶原活化而成,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其多聚体,同时活化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多聚体在凝血因子a作用下相互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丝,即完成纤维蛋白原的第二步水解,血凝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使其脱A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其多聚体,完成纤维蛋白原的第一步水解,不活化凝血因子,不会造成正常血管内凝血(DIC),可以全身应用和局部应用,作用机理,凝血因子,*注:DIC=栓塞+出血,凝血酶只
16、能局部应用,一旦入血将发生严重的凝血,导致DIC,目前市售的蛇毒血凝酶类止血药,虽然都以蛇毒血 凝酶为主要成份,但蛇毒来源和组份有较大差异。,目前市售蛇毒“类凝血酶”产品组份及氨基酸测序结果,人凝血因子(抗甲种血友病因子):直接补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普舒莱士):用于乙型血友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体内血小板的生成,去氨加压素,加压素的衍生物,但对平滑肌作用弱高剂量静脉注射,可在30分内提高A型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病人血中促凝血因子活性34倍,同时增加血中血管性血友病抗原因子(vWF:Ag),药效持续90120分用于控制或预防某些疾病小手术出血或药物诱发出血对F水平在正
17、常值5%以下的患者、B型血友病和有F抗体者无效。,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新凝灵),促进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缩短凝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消化道出血、眼鼻出血、外科出血等有一定疗效,但对血小板少和其他凝血因子少引起的出血效果疗效不佳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昏、心率减慢、乏力、皮肤麻木、发热感,口干、呕吐、恶心等。大多停药后能消失,主要止血药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主要止血药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常用止血药的药物相互作用,1是否有血小板数量的显著降低?这也是围手术期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输血浆、输液可造成稀释性血小板减少,长期使用某些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有抑制的药
18、物也可造成。血小板数量过低时,创面渗血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凝血因子激活需要活化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作用于凝血因子的药物如VitK无效,此时可使用蛇毒血凝酶同时输入浓缩的血小板。,使用药物干预机体出血状态应注意几种情况,使用药物干预机体出血状态应注意几种情况,2大量输入4的库存血后,导致机体低温,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可使血小板扣押在内脏,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止血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复温后可以逆转。,使用药物干预机体出血状态应注意几种情况,3病理状态下,细菌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均能刺激血管内皮和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从而启动凝血-出血的爆发反应,形成DIC。长期卧床、
19、大手术、血管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能够引发高凝状态,那么纤溶亢进是机体对抗高凝状态的一种反应,以恢复血液的流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如过量使用抗纤溶药物,容易促发高凝状态,继而DIC。因此,应减少氨甲环酸的滥用。,小结,综上所述,合理选用止血药,不仅需要我们了解止血药的促凝血作用机理,更需要根据机体的病理状态有针对性适量使用,同时要了解止血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临床止血安全有效。,常用的抗凝、抗栓药物 内科 周诗晶 2013年12月,为什么要抗凝、抗栓?,心脏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动脉硬化血栓病(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肺部疾病
20、,癌症,暴力死亡,爱滋病,死亡数(106),0,2,4,6,8,10,12,14,16,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正常,脂肪条纹,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溃/裂隙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TIA,危重的下肢缺血,临床无症状,心血管死亡,年龄增长,稳定性心绞痛间歇性跛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过性缺血发作缺血性中风,心绞痛(稳定性、不稳定性)心肌梗死,间歇性跛行急性肢体缺血,静息痛,坏疽,坏死,缺血性猝死,血栓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血管壁改变(内皮细胞损伤、抗栓功能减弱)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21、血流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漩涡形成),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表面损伤,血管内膜下基底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血栓形成,阻止纤维蛋白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凝药,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凝血因子的活化,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对介质的反应,一、抗血小板药物,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的发病及血栓形成(尤其是动脉血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可缩短血小板生存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栓疗法中居重要地位,其疗效已得到国际多个中心大量临床肯定血小板除了参与止血功能以外,还参与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张力改变等,在动脉硬化的
22、发病、血栓形成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聚集第一相聚集: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的内皮表面,血小板互相聚集第二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释放ADP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更致密的聚集,形成牢固不能解聚的团块 血栓聚集及释放过程受二磷酸腺苷(ADP)、5-HT、组胺、PG(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等介质的调节,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靡烂及斑块破裂,使血管损伤激活血小板膜上糖蛋白Ib(GPIb)受体以V.W因子为桥梁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糖蛋白b、a形成复合物(GPb/a)即纤维蛋白原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使邻近的血小板间发生聚集、变形,形成白色血栓血小
23、板膜磷脂在磷脂酶作用下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TXA以上共同作用促使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凝血酶系统,内源性5-HT多巴胺肾上腺素,内源性ADP释放,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 Ib),血小板膜糖蛋白IIb IIIa形成复合物(GP IIb/IIIa)纤维蛋白受体,血小板膜磷脂,粘附于内皮下胶原纤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磷脂酶,花生四烯酸,阿司匹林(),TXA2,血栓形成,潘生丁培达(),阿司匹林(),血管收缩,力抗栓,IIb/IIIa(),激活,VWF,抗血小板药物分类,血栓素 A2 抑制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A)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潘生丁)西洛他唑
24、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波立维)噻氯匹定(抵克力得)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糖蛋白(GP)IIb/IIIa阻滞剂阿昔单抗、艾替巴肽Eptifibatide、替罗非班Tirofiban、引替瑞林Integrelin、拉米非班Lamifiban等,血栓素 A2 抑制剂,阿司匹林(Aspirin),药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 1.作用于前列腺素(PG)环节,抑制环氧酶,阻碍 花生四烯酸AA衍变为TXA2,使TXA2合成减少 2.抑制血小板释放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 3.抑制内源性ADP、5-HT等释放用法:75-300mg q.d.,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黄(Dipyridamoll
25、、潘生丁),药理作用:1、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高血小板内环 核肝酸含量(CAMP),增强内源性PGI2,抑制内 源性ADP释放 2、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第一聚集和第二聚集 3、高浓度时(50m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用法:25100g Tid,培达(西洛他唑),抑制各种制聚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药理作用: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 cAMP浓度上升,抑制血小板聚集比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力抗栓)更强 力抑制血小板,并对血小板聚集块有解 离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二相聚集,对一相聚集也有抑制作用减少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率使血管平滑肌细胞cAMP浓度上升,使血管扩张增加末梢动脉的血流量用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止血与抗凝 止血 抗凝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3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