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培》PPT课件.ppt
《《棉花栽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栽培》PPT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棉花栽培刘爱玉教授 主讲,1.是纺织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棉纤维吸湿性强,透气、保温性好,染色牢固,手感柔软,穿着舒适,不带静电,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化工、医药、军工等部门也有广泛应用。,2.副产品多,综合利用增值潜力大,棉子壳、棉子油、棉子蛋白、棉杆和棉根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在综合利用上,棉花仅次于石油,能提取100多种化合物,可生产1200多种化学物。,棉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剥绒棉子含油率一般可达18-20%,不亚于大豆,脱壳后棉子仁含油率高达35%以上。棉子仁含蛋白质30-35%,榨过油的棉仁饼和脱脂棉仁粉,蛋白质含量可高达43-50%,并富含多种维生素。棉子经过脱棉酚加工处理,可作
2、饲料。棉子油与棉仁蛋白经脱棉酚处理后可食用和饲用。棉子壳含纤维素37-48%、木质素29-32%、多缩戊糖22-25%、N2.03%、K3.65%,是制取糠醛、乙酰丙酸、木糖及木糖醇、苯酚、丙酮、丙稀酸、植物激素、活性碳的良好原料,也是食用菌和药用菌的优良培养基。棉短绒可生产高级纸张,也是制作油漆、感光胶片等的原料。棉柴(茎、枝、铃壳)可代替木材作为制刨花板、纤维板的原料。,普通棉花的种子、根系、茎、叶等器官存在有毒性的棉酚(C30H30O8)及 其衍生物,俗 称棉毒素。棉子仁含棉酚约为0.9-1.6%。棉酚有很高的药用价 值和经济价值,可用于治疗肺癌、肝癌、宫肌瘤、功能性出血、咳嗽、男性避孕
3、药等,还可以广泛用于橡胶、塑料的抗养化剂。棉酚可分结合棉酚和游 离棉酚两类,游离棉酚对人和单胃动物有毒害。只有经脱毒处理或使之变为 结合棉酚才能安全食或饲用(游离棉酚含量不超过0.02-0.04%)。,棉花主副产品综合利用效益(中国棉花栽培学,1983)产 品 相应产量(kg)综合利用效益 皮 棉 100 可织棉布533.3米,可制被褥4-6条 短 绒 14 可造人造纤维8-9kg,能纺无纺布46米多 棉子油 32 供食用或作化工原料 脱脂棉仁粉 64 蛋白质营养价值相当于250 公斤谷类食物 棉子壳 60 可生产食、药用菌50-60公斤 棉 杆 400 制牛皮纸2令多或工业包装纸150公斤左
4、右 棉花花蜜 15 可供食、药用,供养蜂酿蜜 棉根皮 10 可制药片1200多片,治咳、祛痰、可抑制流感 棉 酚 0.9 可制咳宁酚片2万多片,3.棉花及其纺织品出口是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棉花及几种主要棉制品出口情况 金额单位:万美元(中国统计年鉴),棉花生产大国、纺织工业大国、纺织服装消费和出口创汇大国,棉纱及棉布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产量也是世界最高的。2005年1-12月份,我国棉纺织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05.5亿元。,商品率高达95以上,在大田作物中是最高的。我国棉区覆盖3亿多农民,其中1亿多农民的收入60来源于棉花。全国100多个优质商品棉基地大县,其财政收入的60来自棉花。常年
5、棉花播种面积只占作物播种面积的34,而产值却占整个种植业的710。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农民种植棉花每亩净收益达到1041元,比2002年增长71%,扣除人工费用,平均每亩纯收益766元。,4.发展棉花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世界棉花生产概况,面积:印度第一、中国第二、美国第三,19712002年平均每年植棉面积分别为787万hm2、509.9万hm2、480万hm2。总产:1982年以前,美国第一;1982年以后,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巴基斯坦第四。19902000年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446.36万t、363.95万t、198.45万t、172.05万t,分别占世界平均
6、年产量的24%、19.5%、10.62%、9.2%。单产:在四大主产棉国中,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巴基斯坦第三、印度最低。19902002年年均单产分别为929.3kghm2、728.54kghm2、575kghm2、275kghm2,同期世界棉花单产578.15kghm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3-20网上公布的数据,2.我国棉花生产概况,从国际地位来看,我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还是棉花库存量最大的国家,单产在主产棉国中也是最高的。,从历史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是棉花纯进口国,19701983年14年
7、间共进口棉花591.4万t。从1982年起,我国棉花实现了产销平衡并有结余,1983年中国棉花产量达到了464万t,成为世界上第一产棉大国,实现了棉花自给有余;1984年中国棉花产量又达到了创纪录的626万t。中国开始由棉花纯进口国转变为棉花出口国,19841988年出口量分别占当年世界棉花出口量的3.2%,5.7%,7.7%,11.6%和6.4%。1992年至1993年由于中国主产棉区暴发大规模棉铃虫造成大量减产,随后几年进口量大增,19941998年中国进口棉花量分别占当年世界棉花进口总量的8.7%,12.3%,1%,13.8%和3.8%。受到1997年、1998年进口棉花过量、国内库存增
8、大的影响,19992000年中国棉花出口量加大。200l至2003年中国重又成为棉花净进口国。200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32万吨,刷新了保持了20年的历史最高记录。19831989年,我国棉花平均单产807.53公斤/公顷,90年代为870.18公斤/公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棉花平均单产除2003年在1000公斤/公顷以下外,都超过1000公斤/公顷,20002005年,平均为1093.87公斤/公顷。品种应用方面,由普通棉向抗虫棉、由单抗向多抗方向变化,目前国产抗虫棉品种逐渐唱“主角”,已占到全国抗虫棉面积的60%以上。南方棉区经历了由常规棉杂交棉抗虫杂交棉的变化。植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9、。直播育苗移栽,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棉花无土育苗和无载体移栽,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等得到发展。,四、棉花的栽培种和品种,棉花在植物学分类上属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该属中目前已知的共有51个种。棉属现代栽培种有:草 棉(Gossypium herbaceum L.)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一)陆地棉,属四倍体栽培种(染色体数2n=4x=52)。陆地棉起源于中、南美洲。十九世纪末从美国引入,现已成为我国的最主要
10、栽培品种,约占我国植棉面积的90-95%。陆地棉栽培品种,均为典型的一年生亚灌木,植株高大、健壮、叶片宽大、棉铃较大、衣分较高、纤维较长。生长期中等,适于在广 大亚热带、温带地区种植。,(二)海岛棉 四倍体栽培棉种之一(染色体数2n=4x=52)。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现有埃及型和海岛型两种。栽培的海岛棉,多为一 年的生亚灌木。植株较高大、健壮、叶片大,生长期长,成熟较晚,棉铃较小、尖长、衣分低、绒长。中国于50年代初在新疆种植,现已发展成为长绒棉的主要产地。,(三)亚洲棉,二倍体栽培种之一(染色体数2n=2x=26),原产于印度次大陆。中国种植历史久远,种植地区广泛,在长期的引
11、种驯化、选择下形成了著名的中棉种系。栽培的亚洲棉均为一年生,植株较矮小,抗旱、抗病虫能力较强,在多雨地区种植烂铃少,产量稳定。目前我国基本不作商品棉种植。,(四)草 棉属于二倍体栽培棉种(染色体数2n=2x=26),原产于非洲南部,是非洲大陆栽培和传播较早的棉种,故又称非洲棉。栽培的草棉为一年生,植株矮小,叶小,生长期短。其叶片、花冠和棉铃均较小。纤维短而细。现已不作商品棉种植。,(五)主要推广品种,从陆地棉种内品种的演变来看,经历了以国外引种为主,到逐步以我国自育品种取代外来品种的过程。选育出了许多适合各地生态条件和各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棉花优良品种。目前,我国推广的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系列、江
12、苏棉系列、鲁棉系列、湘棉系列、鄂棉系列等,还有适合四川特殊生态条件的川棉系列、适合新疆棉花产区特殊生态条件的新疆棉系列等。各地可根据品种特性和生态环境条件合理选用。,现代栽培棉起源于高温、干旱、短日照的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草原。原来为一年生亚灌木和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经人类长期驯化栽培才成为一年生作物,亦可宿根栽培。棉花播种后,从种子萌发出苗,经过根、茎、叶、枝、蕾、花、铃的生长 发育,到棉纤维成熟吐絮,历经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几个生育时期,地下部的根系和地上部的营养、生殖器官随生育进程而渐次形成。,1种子的萌发与出苗过程种子萌发经历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棉子吸胀萌动后,胚根
13、和胚轴伸长、胚芽分化出新的叶原基。在适宜的条件下,下胚轴伸长形成幼茎。幼茎起初成弯钩状(称子叶膝),把子叶和胚芽带出土面,然后幼茎伸长,两片子叶平展,称为出苗。2种子萌发与出苗的条件(1)内部条件:棉子充分成熟,有旺盛的生活力。种用棉子的发芽率应在85%以上。(2)外部条件:水分、温度和氧气。棉子萌发需吸收种子风干重量60%以上的水分。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最低12,最高43,在临界范围内,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日平均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变温比恒温更有利于发芽。若氧气供应不足,发芽速度缓慢,严重缺氧时,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发芽和出苗。,(一)种子的萌发与出苗,照片,棉花属直根系深根作物,由
14、主根、侧根、支根和细根等构成发达的倒圆锥形根系网。直播棉主根入土深度达80-200cm,侧 根向四周伸展达50-60cm,因此比较抗倒、耐旱。移栽棉,伤断主根以后,根系 往往发育成鸡爪形,侧根主要集中于土壤上层,入土较浅,因此不象直播棉那 样耐旱抗倒,但对肥水比较敏感,易于调控。棉花育苗移栽是南方棉区最主要的种植方式。根据棉花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速度和生理活动机能的特性,可将根系建成过程划分为四个时期。,(二)根系的生长,1.根系发展期,棉子萌发后头7天,初生期迅速伸长,平均每天可达 4 cm。子叶伸出地面展开后,到 二、三片真叶时期,比地上部株高增长快4-5倍,三叶 期侧根可达80-90条。现
15、蕾时主根长达70-80cm,上部侧根向四周扩展达40cm,此时各级侧根布满耕作层,株间根系已经交叉,因此从棉子萌发到现蕾是根系发展期。这一时期根系生长对湿度反映敏感,生长的适温为25-27左右,当温度下降至17以下,根系生 长缓慢,下降到14.5以下,根系停止生长,因此,这一阶段采用保温育苗,移 栽活棵后中耕松土以及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地温以利于根系的发展。,2.根系生长盛期,棉花蕾期是根系生长盛期。主根每天可伸长1.2-2.5 cm,至开花时,深度可达100-170cm,根系横向扩展达40cm以上,纵横交错的根系群基本建成,遍布整个棉田土壤,根系吸收功能日渐增强。,3.根系吸收高峰期,这一时期
16、正是棉花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 花铃期。至棉花盛花后,主根和大侧根均已基本停止生长,活动根群大多集 中分布在10-40cm深的土层,形成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吸 收氮、磷、钾的数量,约占吸收总量的3/4以上,吸水量约占一生耗水总量的 60%左右。因此,这时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要重施花铃肥,和保证水分供应,及时抗旱排灌。,4.根系活动机能衰退期,吐絮期耕作层中的根毛数量大为减少,老根逐渐死亡,根系生 长机能逐渐衰退,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明显下降。移栽棉和地膜棉根系衰退比露地直播棉早。根系衰退期应注意补施叶面肥,以防脱肥早衰。,(三)茎和分枝的生长,棉花的茎是由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
17、出的节和节间的伸长、长粗而形成的。株高由节数的增多和节间的伸长共同决定。在常规栽培条件下,棉花株高约80-130cm,19-26个节。主茎每节上着生一片叶,叶腋内有1-2个腋芽。一般下部2-3片叶的腋芽潜伏,不形成分枝,4-6节叶腋的芽能形成叶枝,再往上各节腋芽发育成果枝。,茎的形态,成熟茎为圆柱形,其上有或无茸毛。嫩茎表面呈绿色,能进行 光合作用,后经阳光照射,皮层逐渐形成花青素而使茎色变成紫红。紫红色在主茎上所占比例,是棉花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棉株红茎比,以苗、蕾期为50%左右,见花期60-70%,打顶前达到70-80%为宜。,1.主茎的生长,苗期因气温较低,棉苗生长中心在根部,主茎生长缓
18、慢,日增长量为0.5-0.6cm。蕾期气温升高,雨水多,生长中心逐渐向地上部转移,主茎生长加速,日增长量在1-1.5cm。,盛蕾初花期,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增强,主茎生长速度达到高峰,日增长量以2-2.5cm为宜,超过3cm则枝叶茂盛,棉株徒长,蕾铃脱落加重。,盛花结铃期,生长中心转向生殖生长,主茎速度减慢,日 增长量为1-1.5cm。,吐絮期,气温下降,根系机能衰退,有限养料主要供给棉铃,主茎生长逐渐停止。,棉花株高的增长是植株顶部几个正在伸长节间延 伸的综合表现。在某一生育时期采取促控措施,所受影响的是这几个正在伸长的节间。如增N肥、灌水、喷施赤霉素等可使这几个节间明显增长,反之,喷施矮壮素、
19、缩节安、控制肥、水可有效抑制这 几个节间的伸长。,2.分枝的发生与类型,一般棉株最下部12节上真叶的腋芽不萌发,呈潜伏状态;第35节或以上的腋芽萌发长成叶枝;第56节或以上的腋芽萌发长成果枝。,腋芽分化方向,主要受棉株体内碳氮比营养水平所决定,碳占优势形成果枝;反之,氮占优势则形成叶枝。另外,分化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不利条件(如低温,低于19)促进叶枝分化。,若腋芽原基首先分化出1片不完全叶,继而再分化出1片完全叶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苞叶原基等,即形成花芽(蕾),并偏向一侧与叶片相对着生,不再向前生长,就形成了第1果节。再由第1 果节上完全叶的腋芽,照此分化发育而形成第2果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棉花栽培 棉花 栽培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3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