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条件致病性原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肺孢子虫,主讲人:覃金红职 称:副教授,2008.3,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manceaux,概 述,1908年法国学者在北非突尼斯的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及脾单核细胞中发现,命名为弓形虫。1923年捷克医生首次发现弓形虫病例。1937年在一例死于脑膜炎的新生儿的脑中发现此虫,认为可经胎盘感染。1954年提出通过未熟的肉传播。1965年认为可能通过粪便传播。1969、1970年阐明其生活史过程及其形态。,形 态,滋养体:大小4724微米,又称速殖子,一个细 胞内含多个速殖子称为假包囊。包囊:大小5100微米,内含的虫体
2、称为缓殖子裂殖体:呈椭圆形,内含裂殖子429个,呈扇形排列。配子体:雌配子体圆球形,直径约10微米。雄配子体呈新月性,长约3微米,核伸展,前有2根鞭毛。卵囊:大小1112.5微米,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四个子孢子。,弓形虫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阶段,肠壁及全身有核细胞,肠腔,肠腔,包囊,缓殖子,慢性期,速殖子,假包囊,急性期,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包囊,假包囊,卵囊,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卵囊,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配子体,配子,配子,合子,卵囊,肠上皮细胞,弓形虫生活史要点,所需宿主:终宿主为猫科动物(最重要为家猫),中间宿主为人及多种动物。寄生部位:终宿主(肠
3、上皮细胞),中间宿主(有核细胞,主要为脑、肌肉、淋巴结)。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感染方式:口、接触、飞沫、节肢动物、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生殖方式:终宿主中(配子生殖、裂体增殖)中间宿主(二分裂、出芽生殖),弓性虫生活史的特点,弓性虫对终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对中间终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在终宿主体内对终宿主细胞有严格的选择性,在中间宿主体内对中间宿主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多样性。生殖方式多样性。传播方式多,致 病,致病因素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致病因素,虫体:1:虫株不同,致病力不同。弓形虫的毒素有弓形虫毒素,弓形虫素,弓形虫因子。2:虫体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影响致
4、病力(速/缓殖子均有P30,但两者的空间结构不同)。宿主:1: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强时表现为隐性感染。2: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表现为显性感染。,致病机制,速殖子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直接破坏有核细胞。另外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炎性侵润导致炎性反应及组织坏死。包囊寄生广泛并不断长大压挤组织器官,包囊破坏可因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导致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先天性弓性虫病:1:妊娠早期感染:早产,流产,死产和胎儿畸形。2:妊娠晚期感染:出生后新生儿呈“隐性感染”,可出现癫痫及视力障碍,黄疸,发热。获得性弓性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常累及脑部、淋巴结和眼部,出现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5、,运动障碍,眼部病变。,诊 断,病原诊断:1:体液检查.2:活体组织检查.3:动物接种.免疫学诊断:1:染色实验(DT).2:IHA,IFA,ELISA.3:DNA探针,PCR.,流行与防治,流行与分布:呈世界分布,广泛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动物;国外感染率25%50%;我国人体感染率5%20%,我国家畜感染率10%50%。流行环节:1:传染源: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为家猫,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2:传播途径:经口,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等。3:易感人群。防治原则:1:加强宣传教育。2:加强肉类检疫。3:加强家畜,家禽的隔离与消毒。4:治疗病人:一般药物+-干扰素,广泛流行的原因,1、虫体具有较强的抵
6、抗力 2、多个虫期都有感染性 3、中间宿主广泛 4、在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互相传播 5、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内 6、卵囊排放量大,隐孢子虫概述,隐孢子虫属顶复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有微小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和贝氏隐孢子虫三种,主要寄生于人、牛等体内者为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隐孢子虫生活史中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无需转换宿主。,微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内,通常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进入人体后将导致反胃、腹泻和痉挛病症。免疫功能正常者出现病症后数周会自然消失;但在体质较弱的人身上,隐孢子虫会作用数月,严重时能危及生命;是一
7、种人畜共患性原虫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对付隐孢子虫。,卵囊形态示意图,大小46微米,外为囊壁,内含四个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卵囊-抗酸染色,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卵囊-抗酸染色,生活史,厚壁卵囊 子孢子 滋养体 型裂殖体 8裂殖子,经口,3次分裂,2代滋养体,型裂殖体,4个裂殖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2次分裂,薄壁卵囊(20%),自身感染,小肠,发病机制,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空肠近端是原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其他上皮细胞,如呼吸道、胆管和胆囊、胰腺等。虫体寄生的
8、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脱落,可破坏肠绒毛的正常功能,引起小肠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而发生腹泻。体内自身重复感染使肠粘膜表面积缩小、粘膜酶(如乳糖酶等)的减少亦为引起腹泻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本病分为两型:(一)免疫功能正常者的隐孢子虫病 潜伏期一般为38天。主要表现为自限性腹泻,220次/日,以水样便为多见,或为粘液稀便,持续数日自愈、偶可持续1月左右。可伴纳差、恶心、呕吐、上腹部痛(多为间歇性、轻度),少数病人可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血象大多正常。婴幼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偶见反应性关节炎。,(二)免疫功能缺损者的隐孢子病 潜伏期难以确定。腹泻症状重,伴发
9、症状多,持续时间长。患者常有霍乱样,日多达数十次、量达1升至10+L/d,患者常有水电解质紊乱及体重下降,甚至呈恶病质。隐孢子虫尚可引起喉-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可同时伴肺孢子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深、间质性肺炎等。10AIDS伴隐孢子病患者可出现胆囊感染,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患者不一定有腹泻;本病伴胰腺炎、肝炎者亦有所见,播散型隐孢子虫病往往于尸解时发现。,病原学检查,粪便查卵囊 一般用金胺-酚染色法进行筛查,卵囊呈明亮乳白-黄绿色荧光。可疑虫体时可用改良抗酸染色法,二者联用效果最理想。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目前应用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条件致病性原虫 条件 致病性 原虫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3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