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酸发酵》PPT课件.ppt
《《有机酸发酵》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酸发酵》PPT课件.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有机酸发酵,主要内容:味精 乳酸 核苷酸等有机酸的发酵与生产,一、味精工业的发展史 1866年,德国人雷哈生利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最先分离出谷氨酸。1908年,日本人池田菊苗和铃木合作从海带汁液中提取谷氨酸成功。1910年 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法生产出谷氨酸。1936年,美国人从甜菜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46年,美国发明发酵法生产“-酮戊二酸,并发表了用酶法或化学法将此酮酸转换为L谷氨酸的研究报告。,1957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开始以糖质原料,采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成功,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化生产。1959年,美国也开始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1962年,日本味之素公司采用以丙烯腈为原料,
2、化学合成DL谷氨酸,再经化学分割生成L谷氨酸钠,后来由于石油价格提高,加上消费者对化学合成味精不放心的心理,影响市场销售,而告全部停产。1965年,日本协和公司采用醋酸发酵生产谷氨酸1977年,用糖蜜为原料发酵法生产谷氨酸。,我国1923年,上海天厨味精厂首先采用盐酸水解面筋生产味精1932年,沈阳味精厂开始用豆粕水解生产味精1958年,我国有关研究所和工厂开始研究发酵法制备谷氨酸的工艺1964年,上海天厨味精厂首先以黄色短杆菌617为生产菌株,采用发酵法生产谷氨酸中型试验获得成功,继而投入工业化生产,1964年,杭州味精厂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协作进行北京棒杆菌As1.299发酵法生
3、产谷谷氨酸扩大试验1965年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同时,天津味精厂与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也成功采用发酵法制谷氨酸。沈阳味精厂也相继用发酵法生产味精。,2009年世界味精需求量超过200万t,占全球产能的7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味精的主产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2007年出口17万t,与2009年出口量达到22万t。生产企业从2002年14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0家。它们依次是:河南莲花味精集团、山东菱花集团、江苏菊花味精集团、山东三九味精集团、广州奥桑味精食品公司、沈阳红梅集团、武汉味全食品公司、杭州味精厂。,味精:味素,L-谷氨酸的单钠盐。具有一分子结晶水,分子量187.13
4、。分子式为:NaC5H8O4N.H2O-氨基酸戊二酸一钠。白色透明有光泽的八面柱状结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纯酒精等有机溶剂。具有强烈肉鲜味,120以上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改变化学性质。,主要化学性质,1.与酸作用生成谷氨酸或谷氨酸盐酸盐2.与碱作用生成谷氨酸二钠盐3.长时间受热引起分子内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强力味精,定义:又名特鲜味精或新味精,它由味精配以适量的I+G混合制成用途:调味用 G具有香覃味道I具有鲣鱼质鲜味一般比例:99%味精:I+G=98%:2%,食用味精的安全性,1973年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规定,摄入量为0120mg/Kg体重,不适合未满12周即3个月的婴儿1987年2月,
5、WHO/WTO根据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对味精毒理性试验规定使用味精不做限量,中国味精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总结Summary of Long Term Toxicity Experiment on Mouse for Monosodium Glutamate 味精是以淀粉或糖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出来的一种谷氨酸的钠盐,是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的一种.对于它的安全性,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曾做过大量工作,以翔实的、科学的数据证实了食用味精是安全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第19届会议宣布结论:对味精每人每天摄入量不需作任何规定.时隔10多年,至今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对味精的
6、安全性存在疑虑.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味精行业,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对我国味精产品进行了,通过试验,再一次证实了食用味精是安全的.,第二节 谷氨酸合成的机制,(一)合成途径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酮戊二酸。-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三、氨基酸合成机理和菌种选育,(一)发酵机理,(二)合成条
7、件,细胞内氨基酸合成特点:1、某一类氨基酸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前体2、氨基酸合成与EMP、TCA循环有密切关系3、一种氨基酸可能是另一种氨基酸的前体,因此,要使细胞内积累大量氨基酸,必须:1、解除氨基酸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2、防止所合成的目标氨基酸降解或用于合成其它组分3、若集中氨基酸有一个共同前体,应切断其它氨基酸的合成途径4、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使合成的氨基酸及时排出体外,降低胞内浓度。,以谷氨酸合成为例:措施1:限制细胞内-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的活性措施2:增加细胞通透性,使谷氨酸排出体外,解除反馈抑制 加入biotin、油酸盐、饱和脂肪酸、青霉素等,菌种选育,1、选育营养缺陷型菌株2、利用基
8、因工程获得高产菌株3、选育调节突变型菌株谷氨酸生产菌特征谷氨酸生产菌能够在体外积累菌体最大生长需要量300多倍的谷氨酸,研究发现:大量积累并非是当初设想的由于特异代谢途径导致,而是: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高产谷氨酸菌种的生理生化特征,1.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2.还原型辅酶II进入呼吸链能力弱或缺陷3.酮戊二酸氧化能力缺欠或微弱4.柠檬酸合成酶、乌头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弱5.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6.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活力强,7.分解利用谷氨酸的能力弱8.耐高糖、耐高谷氨酸9.谷氨酸对谷氨酸反馈控制作用丧失10.具有向环境泄露谷氨酸的能力,控制细胞膜透性
9、的几种方法,(1)化学控制法:控制磷脂的合成(包括生物素缺陷型/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添加表面活性剂型);阻碍细胞壁的合成(添加青霉素)(2)物理控制法:温度敏感型突变株,生物素对谷氨酸合成途径的影响:,1.生物素对糖酵解的影响 主要影响糖酵解的速度.在生物素充足的情况下,丙酮酸以后的氧化活性增强,但糖降解速度显著提高,打破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之间的平衡,使丙酮酸趋向合成乳酸.限量时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速度平衡,2.生物素可以使NAD/NADH2含量减少,在生物素缺乏菌中,葡萄糖氧化能力弱,特别是醋酸琥珀酸的氧化能力显著减弱.研究发现:生物素缺乏菌中,NAD/NADH2含量减少到1/2-
10、1/4,3.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丧失,高效率移动,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受葡萄糖/琥珀酸组阻遏,为醋酸诱导.控制生物素的亚适量,丙酮酸氧化能力减弱,醋酸生成速度慢;琥珀酸氧化能力降低而积累的琥珀酸反馈抑制该酶的活性,并阻遏该酶的形成,使乙醛酸循环基本封闭.异柠檬酸-酮戊二酸-谷氨酸方向,4.生物素对氮代谢的影响 生物素限量的情形下,几乎没有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琥珀酸氧化能力弱,苹果酸和草酰乙酸反应停滞,完全氧化能力降低,ATP形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菌体合成谷氨酸5.对谷氨酸合成机制的影响 影响膜的合成,排放降低了反馈抑制,确保谷氨酸优先合成,
11、谷氨酸合成控制生物素的本质,在谷氨酸的发酵中,控制生物素的本质是调节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物素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进而控制磷脂的合成。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素的降低减少了磷脂合成,细胞变形,有利于谷氨酸的渗出。,发酵的控制,一、控制碳氮比是关键一般发酵工业的碳氮比例为100: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20-30 当碳氮比低于100:20时,菌体大量繁殖,少量生成谷氨酸当碳氮比例高于100:30时,菌体大量生成谷氨酰胺,二、氧,谷氨酸产生菌是好氧菌,通风和搅拌不仅会影响菌种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发酵周期和谷氨酸的合成量
12、。尤其是在发酵后期,加大通气量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三、温度,菌种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32。当菌体生长到稳定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产酸,因此,在发酵后期,可将温度提高到3437,四、pH值,谷氨酸产生菌发酵的最适pH在7.08.0。但在发酵过程中,随着营养物质的利用,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液的pH会不断变化。如随着氮源的利用,放出氨,pH会上升;当糖被利用生成有机酸时,pH会下降。,五、磷酸盐,它是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必需的,但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转向缬氨酸发酵,发酵转换,定义:当发酵条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控制代谢有关酶的合成及其活性,从而导致发酵转换方向,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几种主要的
13、代谢转换,1、氧乳酸或琥珀酸谷氨酸酮戊二酸2、NH4酮戊二酸谷氨酸谷氨酰胺3、pH值谷氨酰胺、乙酰谷氨酰胺谷氨酸,4、磷酸缬氨酸谷氨酸5、生物素乳酸或琥珀酸谷氨酸还有氧化还原电位、氯化铵、醇类等含量均可以影响代谢途径,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形态变化,变化趋势:A.长菌型细胞,体现为短杆或棒状,细胞排列单个、成对或八字形。B.转移型细胞,细胞伸长膨大,生物素缺乏,产酸速度加快,即有长菌型也有产酸型细胞C.产酸型细胞,多为磷脂不足的异常状态,呈现伸长、膨大、不规则、缺乏八字型排列,类似花生状,发酵周期、细胞形态、生物素,以发酵周期3036小时计算发酵710小时,细胞长菌期,生物素丰富发酵1020小时,转
14、型期,生物素开始减少到耗尽,开始产酸,完成由谷氨酸非积累型向积累型转变发酵20小时以后,产酸期,产酸速度加快,OD值稳定,产酸直线上升,第三节 味精生产的工艺流程,第一部分 主要工序 味精生产一般可以分为制糖、发酵、提取、精制、包装五个工序,1、由于杂菌的污染,使生物反应中的基质或产物因杂菌的消耗而损失,造成生产能力的下降;2、由于杂菌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或在染菌后改变了培养液的某些理化性质,使产物 的提取和分离变得困难,造成收率降低或使产品的质量下降;3、杂菌会大量繁殖,会改变反应介质的pH值,从而使生物反应发生异常变化;4、杂菌可能会分解产物,从而使生产过程失败;5、发生噬菌体污染,微生
15、物细胞被裂解,而使生产失败,等等。,第二部分 培养基灭菌问题1、在发酵生产中,为什么要进行灭菌操作?,一、灭菌的原理和方法,1、为防止杂菌的污染,哪些需要灭菌?,消毒与灭菌在发酵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具内外的病源微生物。一般只能杀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例如,用于消牛奶、啤酒和酿酒原酒等的巴氏消毒法,是将物料加热至60维持30min,以杀死不耐高温的物料中的微生物营养细胞。灭菌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消毒不一定能达到灭菌要求,而灭菌则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培养基、发酵设备、空气、菌种制作,问题2,消毒
16、与灭菌的区别,衡量热灭菌指标,热死时间: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致死时间:在此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热 阻:对热的抵抗力,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主要是温度 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相对热阻:几种微生物对热的相对抵抗能力。指微生物在某一特 定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 时间的比值。,三、微生物的热死规律和影响灭菌的因素,1、微生物的死亡速率:对数残留定律,微生物受热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高温使微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蛋白质,如酶等,发生凝固、变性,从而导致微生物无法生存而死亡。微生物受热而丧失活力,但其物理性
17、质不变。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的受热死亡遵照分子反应速度理论。在灭菌过程中,活菌数逐渐减少,其减少量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递减,即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在发酵工业中,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广泛使用湿热灭菌法。工厂里,蒸汽比较容易获得,控制操作条件方便,是一种简单而又价廉、有效的灭菌方法。用湿热灭菌的方法处理培养基,其加热受热时间与灭菌程度和营养成分的破坏都有关系。营养成分的减少将影响菌种的培养和产物的生成,所以灭菌程度和营养成分的破坏成为灭菌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恰当掌握加热受热时间是灭菌工作的关键。,式中,N残存的活菌数;t灭菌时间(s);K灭菌速度常数(s-1),也称
18、反应速度常数或比死亡速度常数,此常数的大小与微生物的种类与加热温度有关;dN/dt活菌数瞬时变化速率,即死亡速率。积分得:,式中:N0开始灭菌(t=0)时原有活菌数;Nt-经时间t后残存活菌数。,微生物的死亡速率与任一瞬时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上式是计算灭菌的基本公式,灭菌速度常数K是 判断微生物受热死亡难易程度的基本依据。各种微生物在同样的温度下K值是不同的,K值愈小,则此微 生物愈耐热,在121,枯草杆菌FS5230的K为0.047s-1,梭状芽孢杆菌PA3679的K值为0.03 s-1,请问哪一种微生物更耐热,从上述的微生物对数死亡规律和非对数死亡动力学模型方程式可知,如果要达到彻底灭菌
19、,即灭菌结束时残留的活微生物数等于0,则所需的时间应为无限长,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灭菌,1)如微生物存在芽孢,其死亡速率呈现非对数死亡定律 2)工程上,在进行灭菌的设计时,常认为N/N0=0.001,即在1000次灭菌中,允许有一次失败。,注:,2、灭菌的温度和时间,当培养基被加热灭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这就是,加热时,微生物固然会被杀死,但培养基中的有用成分也会随之遭到破坏,那么有何良策可以既达到灭菌要求,同时又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破坏培养基中的有用成分呢?实践证明,在高压加热的情况下,培养基中的氨基酸和维生素极易被破坏,如在121,仅20min,就有59%的赖氨酸和精氨酸及其他碱性氨基酸
20、被破坏,蛋氨酸和色氨酸也有相当数量被破坏。因此,必须选择一个既能满足灭菌需要,又可使培养基的养份破坏尽可能减少的灭菌工艺条件。,在热灭菌过程中,同时会发生微生物死亡和培养基破坏这两种过程,且这两种过程的进行速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但微生物的死亡速率随温度的升高更为显著。因此,可选择合适的灭菌温度和时间来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表 灭菌温度、时间与营养成分破坏量的关系(N/No=0.001),同样的灭菌效果,由此可见,若要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可升高温度灭菌。在灭菌时选择较高的温度、较短的时间,这样便既可达到需要的灭菌程度,同时又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问题,灭菌要达到杀死99.99%的细菌芽孢,
21、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一种是118灭菌15min,另一种是128灭菌5min。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可证明,在灭菌过程中,同时会发生微生物死亡和培养基破坏这两种过程,且这两种过程的进行速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但微生物的死亡速率随温度的升高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同一灭菌效果,选择较高的温度、较短的时间,这样便既可达到需要的灭菌程度,同时又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间歇灭菌,1、间歇灭菌,定义: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同时放在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过程,通常也称为实罐灭菌。(常用),240,160,120,80,时间(min),0,50,100
22、,150,温度,升温,冷却,保温,2、灭菌时间的计算,如果不计升温阶段所杀灭的菌数,把培养基中所有的菌均看作是在保温阶段(灭菌温度)被杀灭,这样可以简单地利用式,粗略地求得灭菌所需的时间,发酵罐,过程包括:升温、保温和冷却等三个阶段。各阶段对灭菌的贡献:20%、75%、5%右图为培养基间歇灭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例:有一发酵罐内装40m3培养基,在121 温度下进行实罐灭菌。原污染程度为每1mL有2*105个耐热细菌芽孢,121 时灭菌速度常数为1.8min-1。求灭菌失败机率为0.001时所需要的灭菌时间。,解:N0=40 106 2 105=8 1012(个)Nt=0.001(个)K=
23、1.8min-1,但是实际上,培养基在加热升温时(即在升温阶段)就会有部分菌被杀灭,特别是当培养基加热到100以上,这个作用较为显著。因此,保温灭菌时间实际上比上述计算的要短。严格地讲,在降温阶段也有杀菌作用,但降温时间短,在计算时一般不考虑。,在实际生产中,也可能遇到所供蒸汽不足、温度不够高的情况,这时可以适当延长灭菌时间。生产上甚至有用100蒸煮而达到彻底灭菌的实例。如要做固体曲而没有高温蒸汽时,可将原料用100蒸汽蒸30min,杀死其中的营养细胞,但孢子与细菌的芽孢没有被杀死。将蒸过的原料置于室温下过夜,未被杀死的孢子便发芽生长,芽孢发育成营养细胞,再30min便可杀死。如此连续反复进行
24、2-3次,亦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灭菌过程中加热和保温阶段的灭菌作用是主要的,而冷却阶段的灭菌作用是次要的,一般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外,还应指出的是,应当避免长时间的加热阶段,因为加热时间过长,不仅破坏营养物质,而且也有可能引起培养液中某些有害物质的生成,从而影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 行。,各阶段对灭菌的贡献:20%、75%、5%,3、间歇灭菌的操作,间歇灭歇是在所用的发酵罐或其他培养装置中进行的,它是在配制罐中配好培养基后,通过专用管道输入发酵罐等培养设备中,然后开始灭菌。在进行培养基的间歇灭菌之前,通常先将发酵罐等培养装置的分空气过滤器进行灭菌,并且用空气将分过滤器吹干。开始灭菌时,应先放
25、去夹套或蛇管中的冷水,开启排气管阀,通过空气管向发酵罐内的培养基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同时,也可在夹套内通蒸汽进行间接加热。当培养基温度升到70左右时,从取样管和放料管向罐内通入蒸汽进一步加热,当温度升至120,罐压为1*105Pa(表压)时,打开接种、补料、消泡剂、酸、碱等管道阀门进行排汽,当然在保温过程中,应注意凡在培养基液面下的各种进口管道都应通入蒸汽,而在液面以上的其余各管道则应排放蒸汽,这样才能不留死角,从而保证灭菌彻底。保温结束后,依次关闭各排汽、进汽阀门,待罐内压力低于空气压力后,向罐内通入无菌空气,在夹套或蛇管中通冷水降温,使培养基的温度降到所需的温度,进行下一步的发酵和培养。由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机酸发酵 有机酸 发酵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3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