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瓷.ppt
《元代青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青瓷.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瓷时代的最后篇章-元代青瓷简介及名作欣赏,之,中国陶瓷简史,中国陶瓷发展到了元代出现了新的变化:元代以前陶瓷产地大多在北方,以生产单色釉器为主。元时生产重心南移,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南北其他各窑场百花齐放的生产格局。目前还有专家们提出元代中国制瓷业有两个中心,即景德镇和龙泉。但无论是只有一个中心还是有两个,元代制瓷业中心在南方这是无庸置疑的。景德镇窑是元代的一个瓷业中心,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青花即是在这里生产的。除青花外,景德镇窑还开发了许多新品种,如枢府釉,釉里红等,对后世陶瓷生产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此处我们只谈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器。龙泉是元代的另一个瓷业中心,与景德镇兼生产青花与青白
2、釉瓷器不同,龙泉主要生产青瓷(出口瓷器)。梅子青是元龙泉的顶级产品,由于使用石灰碱釉,其颜色青新润泽如初熟的梅子,露胎处常为朱红色,这是因为胎土含铁,在二次氧化时变成红色。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看到精美的元龙泉青瓷。紫口铁足的哥窑瓷也应是这一时期生产的仿宋官窑器。元时其他各窑场如北方的均窑,磁州窑系,南方的福建各窑同样也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怔和地方风格。元代是中国青瓷最后一个繁荣期,明清两朝,随着景德镇一统天下局面的出现,青瓷逐渐衰落并消亡。因此,元代青瓷也是青瓷时代最后的篇章。,元代青瓷简介(公元1271-1368年),名作欣赏,长22厘米宽14厘米 高15厘米1981年江西省丰
3、城县收集,丰城市博物馆藏 枕呈长方形,弧面平底,造型仿戏台彩棚式檐,缀如意、连球、仰莲等花饰。塑雕有前后左右四个戏台表演场景,分别表演连台全本白蛇传中的“游湖借伞”、“还伞定情”、“水漫金山”、“拜塔救母”等折。各个场景道具齐全,表演人物情态逼真。全器胎细坚致,施青白釉,呈色灰暗。此枕为元代景德镇窑独具匠心之作,目前国内仅见3件,实属稀有珍品。这不仅对研究元代陶瓷造型艺术和元代杂剧艺术是一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元代建筑艺术亦具参考价值。,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透雕白蛇传故事长方枕,高27.2厘米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院藏 器呈玉壶春式,整器呈八角形,通体施青白釉,器腹八角形以缀珠纹组成,腹
4、部有浅浮雕花卉纹八组,釉色白中泛青,纹饰精美,制作十分讲究,口部、底座均为金属镶入,给器物增添了几分富丽色彩,这种金属口、座,在中东地区发现的元、明中国瓷器上有很多,多为十八世纪前期由当地加工。,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浅浮雕花卉纹八角瓶,通高24.9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2.4厘米 1963年北京市崇文区元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器型。壶身呈竹筒圆柱状,上细下粗。矮圈足,足脊宽平无釉。方形流,扁条形曲柄,两端贴卷云形装饰。器身上、中、下、左右各有一道凸趄的带纹,相交处饰乳钉纹。壶口后方起直墙,边为起伏云瓣形。壶盖模印凸起莲瓣纹,线条流畅自然。器物造型新颖别致,胎质细腻洁白,釉汁精细,白
5、中闪青,积釉处稍带绿的光泽,釉面莹润。为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中的佼佼者,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多穆壶,高19.7厘米口径16.3厘米 1965年北京市海淀区门头沟村墓葬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短粗颈,圆腹,圈足。壶口外凸,起五道直墙,形似僧人五佛冠,故名“僧帽壶”。壶流置于壶腹,与颈相贴作鸭嘴形前伸。曲柄上端塑一云头形装饰,壶盖隐于壶口直墙内,宝珠顶,盖边出一长方銎手,挡在流口之上。这种形制的壶系元代受外来文化影响而新创的器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此僧帽壶造型敦厚朴实,制作规整,胎质细腻,瓷化程度高。釉色温润光泽,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中的佳品。,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高1
6、1.7厘米口径7.4厘米 1958年重庆市海弹公路出土,重庆市博物馆藏 敞口,碗形灯身,器壁为夹层,中空,弧形腹,腹上有两小孔,灯碗内有18字形足支撑的空心柱,用于放置灯芯。两螭龙堆塑在灯碗外壁,呈对称状。竹节灯柱,覆碗形圈足,灯碗、灯座满饰以竖凸棱纹,胎质坚硬,釉色泛黄.省油灯是唐代邛窑创烧的新品种,以后历代继烧。从灯碗夹层边上的两小孔注入冷水,上层注油置灯芯,燃烧时夹层中的水可降低灯的温度,减少油的消耗。据陶瓷学者实验刷试,陶瓷省油灯平均能省油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四,在科学技术上堪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和创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用器和艺术品。,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浮雕螭龙纹省油灯,高8厘米 执
7、壶体扁,小口带盖,短颈,肩部两侧附把与流,圆腹,小足外撇。腹部中间印钱纹。上有“天下太平”四字,钱纹外围印双层莲瓣纹一周,纹饰凸起如浮雕状。此种钱纹在元代青花瓷器中亦有所见。,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天下太平”扁执壶,镂空套瓶是元代龙泉窑的杰作。本瓶高20厘米,器形为敞口,细颈,圆鼓腹,圈足。颈刻各种草叶纹。腹中镂雕缠枝牡丹,形象十分雍容华贵。下腹刻莲瓣纹。施青灰色釉,外底无釉,呈紫红色。腹内装另一小瓶,承接了南宋的“开门明镂空瓶,内套胆瓶”工艺。镂孔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薰都运用透雕纹饰,宋以后镂孔装饰日益发展完
8、善。此器别具匠心之处在于瓶中套瓶。而镂空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但没有重复单调之感,反而玲珑剔透,别有洞天。在古人看来,“瓶”与“平”同音,因此,常常把“瓶”这种器物作为摆设,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平安幸福”。而此件镂孔套瓶,瓶中有瓶,更寓含了“平平安安”的意思。,元 龙泉窑青釉镂空套瓶,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堆塑月影梅纹葵口盘,高3.5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5厘米 此件龙泉窑梅花盘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盘浅腹,圈足
9、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作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内足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釉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玉。此盘采用的堆塑修饰技巧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堆塑”是一种陶瓷修饰技法,即将模印或雕塑成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坯上,然后烧制而成。由于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烧成后冷却阶段经过两次氧化,纹饰表面呈紫红色,在青釉的衬托下,色彩鲜艳夺目,取得很好的修饰效果。这一装饰手法在元代比较流行,到了明代则比较少见。从盘底堆饰的梅枝形状、月亮及淡淡的梅月倒影等整个构思来看,则取意于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是中国古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代 青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29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