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用药指导4节.ppt
《糖尿病用药指导4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用药指导4节.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糖尿病的用药指导,本文档由医学百事通高端医生网提供在线咨询医生网址:http:/,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血糖的调节,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糖尿病患者应少吃主食,多吃蔬菜,但多吃马铃薯、甘薯等食品对控制病情有利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血糖的平衡及意义,1、血糖,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用:为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2、血糖的平衡,(2)若血糖含量过低(506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血糖80120mg/dL,消化吸收,分解,转化,氧化分解,合成
2、,转变,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元,非糖物质,CO2+H2O+能量,肝糖元肌糖元,脂肪、某些氨基酸等,细 胞,(1)正常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含量在80120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3)若血糖含量过高(高于160180mg/dL),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有损健康。,葡,并在细胞中,(二)血糖的平衡的调节,1、血糖调节的方式,(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进入,a合成糖元b转变为脂肪、某些非必须氨基酸c氧化分解,下丘脑,a肝糖元分解b非糖物质转化,抑制,
3、胰岛素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结果: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肾上腺髓质,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a肝糖元分解b非糖物质转为糖,下丘脑,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肝脏,胰高血糖素作用原理,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肾上腺素作用原理: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结果:血糖升高,2、血糖调节全过程示意图,血糖升高,血糖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另一区域,胰岛A细胞,+,1.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2.血糖平衡是 共同调节的结果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哪些器官起到了重要作
4、用?,思考:,降低血糖,胰岛、肾上腺、肝脏,神经体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部分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1.对血糖调节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以上材料说明了:,胰高血糖素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和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岛素,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一区域的神经作用 在哪些内分泌腺上?,3.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某一区域的神经作用 在什么内分泌腺上?,血液中的葡萄糖称血糖,其浓度一般在80120mg/dL之间,1.血糖的平衡,来源,去路,人体消化系统,胰岛素,血糖,胰岛,(2)肾脏在血糖调节中的作
5、用,a、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b、肾脏能允许的最高血糖含量是160180 mg/dL,叫做肾糖阈。,c、血糖含量高于此值,就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一部分葡萄糖要随尿排出。,只有当血糖含量超过了肾糖阈,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才会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肾糖阈 肾脏所能保持的最高血糖含量(160180 mg/dL),肾脏对血糖平衡的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估计全球约有1.32亿人。2010年达2.4亿。我国现有2000万3000万人。其中型占9095%。糖耐量减退者30004000万。“糖尿病”一词来源于英文“Diabete
6、s Mellitus”,在希腊语中“Diabetes”意味着极度的口渴以及多尿;而“Mellitus”在拉丁语中则表示蜂蜜,因此顾名思义,“糖尿病”即患者的尿中有过多的糖份。黄帝内经中,古人就已经对糖尿病的症状予以了描述并且将其形象地称为消渴症。高血糖则会进一步引起极度口渴、多尿、视力下降、易疲劳以及其它症状。,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缺乏运动,年龄,遗传,体型肥胖者,生产过重婴儿(四公斤或以上)的母亲,糖尿病的发病情况,1979,1994,1997,2012,1989,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0%,2.9%,3.2%,4.8%,15.0%,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2%,4%,6%
7、,8%,10%,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3%,6%,9%,2500元以下,2500-5000元,5000元以上,患病率与年均收入水平,1.9%,3.5%,5.0%,6.4%,贫困乡,贫困市,中小市,省会市,患病率与都市化,患病率与职业,离退休11.2%,家庭妇女 5.5%,工 人 2.5%,农 民 1.7%,4.4%,3.6%,2.9%,文盲,小学,大学,患病率与文化水平,5.4%,2.7%,1.3%,不活动,中度活动,重度活动,患病率与活动程度,9.4%,2.4%,肥 胖,正 常,患病率与体重,糖尿病的症状,尿多,口渴,消瘦,搔痒,疲乏,W.C.,糖尿病的分型,1型:症状典型,病情不稳定,不用胰
8、岛素有生命危险,2型:症状从无到很典型,病情稳定,,一、糖尿病类型 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 特异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点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多因素诱发。诊断标准(1)糖尿病:随机血糖=11.1mmol/L,FPG=7.0 mmol/L或2hPG=11.1mmol/L;(2)正常:FPG6.1mmol/L-1;(3)糖耐量异常(IGT):FPG7.0mmol/L和2hPG=7.8mmol/L和(或)11.1mmol/L;(4)空腹糖耐量低减(IFG):FPG=6.1mmol/L和7.0mmol/L;临床表现:高
9、血糖、糖尿、多饮、多尿及多食,慢性并发症:心血管、肾;视网膜和神经系统的病变,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型糖尿病,型糖尿病(IDDM)为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旦发病需终生注射胰岛素其急慢性并发症是儿童及其成年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不同国家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较大的不同,型糖尿病大约占总糖尿病患者的5%至10%,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为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家族史 型糖尿病家族史。人 种 白种人。尽管 型糖尿病发生在各个种族中,但是,其更容易发生在白种人中。年 龄 小于20岁。半数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年龄小于20岁。,病因 遗传:型糖尿病不完全是由遗传引起的。但
10、有遗传倾向。遗传在型糖尿病发病中有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型糖尿病家族史可以使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升高,近十余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系列基因有可能使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升高,但是却未能发现单一基因可以导致型糖尿病发病。,自身免疫:抗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CCA)抗胰岛B细胞表面抗体(ICS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临床中经常发现,有些青少年在病毒感染后很快会发生型糖尿病,在某些病毒流行期后,总会有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显著升高。这些病毒所含有的蛋白质与细胞上的蛋白质相似,免疫系统对进行攻击,杀死了正常的细胞
11、,使得人体丧失了产生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从而引起型糖尿病发生。,化学物质及药品: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等 牛奶:研究发现婴儿喝过多的牛奶,有可能使发生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升高。牛奶中的某些蛋白质与在细胞上发现的某些蛋白质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从而导致被攻击。目前学术界还存在有许多的争论。最近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在婴儿中,喝牛奶与 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性升高之间存在有任何相关。尽管这种可能性仅是一种非常小的机率,但是毕竟有研究发现牛奶有可能增加了发生 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因此这就进一步强调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型糖尿病 9095%为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胰腺代偿分泌使血糖水平维持在较为正常的范围内。失代偿后,胰岛
12、素分泌模式开始出现异常,进餐后更加明显,使葡萄糖在血液中蓄积,血糖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引起 型糖尿病。体重增加、体育活动减少,型糖尿病中的这种情况会进行性加重。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是引起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原因。,胰岛素抵抗 指在较高的胰岛素浓度下,胰岛素执行其生物作用的能力下降。在存在有胰岛素抵抗的个体中,为了代偿胰岛素生物作用的缺陷,胰岛素分泌异常地升高;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只有较高水平的胰岛素才能恰当地刺激葡萄糖向肌肉及脂肪组织中进行转运,并且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但是,在这些个体中,血浆葡萄糖水平将不可避免地升高,最终将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胰岛素抵抗经常伴随着较多的其它异常,
13、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此外胰岛素抵抗还多伴随着久坐的生活方式。分子生物学上的异常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如胰岛素受体表达的降低;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也将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但是发生此类情况的患者数量有限。,危险因素 遗传:与型糖尿病一样,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 年龄:大多数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种族: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超重、肥胖及久坐的生活方式: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型糖尿病的发生。
14、,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既往的妊娠糖尿病增加了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分娩胎儿体重大于4kg,此类妇女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性增高。使用某些药物:可以引起型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类固醇类药物等。高血压患者使用受体阻断剂与未服用任何药物者比较患糖尿病上升2.8%。吸烟:吸烟指数在130以上的男性是130以下的1.37倍,女性为1.92倍。,病因 遗传因素 事实上型糖尿病的遗传性强于型糖尿病,研究认为单一的基因变化不可以引起型糖尿病的发生。肥胖 是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与瘦者相比,肥胖者基础及24小时胰岛素分泌速率显著升高34倍。与
15、正常人相比,某些肥胖者胰岛素分泌量升高了58倍,每24小时胰岛素分泌量为500U。肥胖也存在着遗传易感性。脂肪组织主要堆积在腹部易感性高。在中国,一半的型糖尿病患者为肥胖者,西方国家80%为肥胖者。肥胖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在型糖尿病治疗时,饮食及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因为这样可以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这将使身体更为有效地利用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水平,有利于病情控制。,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妇女中,于妊娠期间发生了糖尿病。在美国,每年有13.5万例新发生的妊娠糖尿病。作为典型的妊娠糖尿病,当妇女完成分娩后,糖尿病就会自行好转。但研究发现,在分娩后的15年
16、内,40%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将发展成为型糖尿病。所有怀孕妇女在妊娠第24周及第28周时,需要进行检查以除外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 遗传:妊娠糖尿病发病同样有家族性。肥胖:肥胖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种族: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美洲西班牙人、土著美洲人以及非洲-美洲人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性大大升高,因为这些种族人群更容易发生肥胖。,病因激素:孕妇会产生多种婴儿生长发育必需的激素,这些激素有可能影响母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使母亲发生胰岛素抵抗。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发生通常将会是在妊娠的第24周左右。故这个时期需要对妊娠妇女进行检查的原因.遗传:因为妊娠糖尿
17、病及型糖尿病均会发生胰岛素抵抗,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此两种疾病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其他类型糖尿病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多多少少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缺失或者下降,从而导致血糖的升高。长期的高血糖可以引起人体多种组织损伤,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有:,心脏病、中风以及血管病变:这些统称为心血管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病变是引起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肾脏病变:糖尿病肾病是引起肾衰的最为重要的原因。眼病:在全世界范围内,于新发生的失明病历中,糖尿病是主要的诱因。神经系统病变:此
18、病变将影响糖尿病患者感觉疼痛的能力,并且可以导致足部及下肢的严重的感染。,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通过严格血糖控制,从最大程度上进行预防。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将自己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血糖范围内,则糖尿病并发症就不会出现,或者出现得比较晚并且程度也较轻。严格血糖控制”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糖尿病患者能够充分了解疾病所带来的危害,认真掌握“严格血糖控制”的要领,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这一切都是可以做到的。目前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糖尿病的病因,但遗传及环境因素联合在一起有可能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如病毒感染、不良饮食习惯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等。,糖尿病
19、早期症状,1.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2.饥饿和多食 3.手脚麻痹、发抖,糖尿病并发症,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 足溃疡(糖尿病足)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低血糖等。,糖尿病主要并发症,1靶器官损伤(1)糖尿病性心肌病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血压高,同时出现肾脏病变,浮肿、乏力、易倦、蛋白尿、心血管病变、左心功能改变、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变,发生脑卒中几率为正常者2倍。(3)糖尿病肾病 多在起病10 20 年内发生,表现有蛋白质、浮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4)糖尿病眼病 常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视神经损害、玻璃体出血
20、、继发性青光眼等。(5)糖尿病足病 是一种慢性致残性并发症,十分常见,往往发生于不经意之间。,糖尿病主要并发症,2微血管和大血管病 前者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后者有冠心病、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病、脑血管疾病。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体高血糖症、低血糖症(低于3mmol/L)、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几率较高,发生率为33%90%,尤其在血糖控制不好或受外伤情况下更易发生。感染可见于全身各个系统,呼吸系统,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泌尿系统,肾盂肾炎、前列腺炎、阴道炎等;肝胆系统,胆囊炎、胆道感染、急慢性肝炎等;消化
21、系统,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皮肤软组织,疖、痈、坏疽和蜂窝组织炎等;老年人更易发生,且并发感染后病情严重,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两组疾病即感染可加重糖尿病,糖尿病促进感染。,常见的糖尿病辨证分型,6.其他型此外,也有依据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表现程度上的偏重,而有三消之分:1)上消型多见于原发性幼年型糖尿病者。以多饮为主。口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尿频量多,色黄味甘,食量如常。舌红而燥,苔黄而干,脉滑数。治拟养阴清热,润燥止咳。2)中消型多见于青少年消瘦病人或本病发病初起。以多食易饥为主。多食易饥,潮热盗汗,常有口渴多饮,形体渐瘦,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头晕目眩。舌红,苔黄燥
22、,脉滑数或细数。治宜清胃泻火,养阴保津。3)下消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或由上、中消型发展而成,则阴津耗伤更重。以小便频数为主。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味甘起泡沫,烦渴喜饮,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多梦遗精,便溏肢冷。舌绛少苔,脉沉细数。治拟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您的血糖还好吗?,46,6-7.8,46,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糖尿病监测,治疗三方法,运动,饮食,药物,二、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慢性病,应采用综合治疗原则,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治疗的目的就是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
23、范围,纠正代谢紊乱,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突然,年龄多在30岁以下,常发生酮症,依赖胰岛素治疗;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缓慢,年龄多在30岁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少见酮症发生,约有2030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并同时控制饮食、体育锻炼和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糖尿病患者用药问题,重复吃药、吃错药用药时间错误自行调药或停药轻信广告,喜欢买药、偏方、中草药过期药品舍不得丢弃药品保存方式错误胰岛素使用不当,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有五类,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用于II型糖尿病,消瘦的患者双胍类:适用于II型、肥胖的患者苯甲酸衍生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糖
24、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饭后血糖高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适合肥胖患者,、胰岛素 胰岛素(insulin)由细胞分泌 分子量 56000,酸性蛋白质 51个氨基酸,由A、B二条多肽组成,其间通过两个二硫键以共价相联。药用胰岛素由猪、牛胰腺提取,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目前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胰岛素。,常用胰岛素制剂和作用特点,建议患者在购买胰岛素时尽量把使 用着的胰岛素或其盒子带来,胰岛素的使用方式,注射器 胰岛素笔胰岛素泵吸入式胰岛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九成多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应用不规范94.4%患者只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注射15.8%的患者注射方法完全
25、无规律 超过四成的患者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还有近三成患者针头重复使用超过10次以上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决定,从今年起,将每年的11月7日设立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注射部位的选择,腹部皮下注射:吸收快、吸收速度恒定、注射方便、不受温度和运动影响等特点腹部面积大,以肚脐为中心3厘米外均可注射防止脂肪细胞肥大和脂肪萎缩;腹部皮肤松弛,疼痛轻,容易注射上臂皮下注射:注射方便,但自我注射容易过深臀部皮下注射:适用于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其缺点是自己不能注射。大腿外侧皮下注射:由于此种方式受运动的影响大,吸收不均衡,且不方便,现已较少应用。,注射方法(雅典第3届注射技术研讨会 推荐),针头长度:儿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用药 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27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