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
《《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 文,第一章 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基础过关训练,句 式 整 合,【判断句式整合】1“者,也”表判断。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也”表判断。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表判断。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者也”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
2、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7用“是”表判断。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用“非”表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动句句式整合】1用介词“于”表被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在介词“于
3、”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
4、,死于安乐),【省略句句式整合】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有对话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译文时要注意。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除臣(为)洗马。(陈情表)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
5、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宾语前置句式整合】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
6、”、“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未之有也。(孟子),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惟弈秋之为听。(弈秋)唯利是图。唯命是从。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如:人不暇自哀。(过秦论)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置句句式整合】1定语后置。
7、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
8、语者”的格式。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为坛而盟,祭以
9、尉首。(陈涉世家)“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固定句式整合】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1“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但更多时候,“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10、,在“以为”、“以为”的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做”。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在“以(之)为”、“以为”的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
11、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如果将“如何”(或“奈何
12、”、“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4“何以为”、“奚以为”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
13、什么)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5“何之有”“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6“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7“无(
14、毋)乃乎(与、欤)”“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8“得无(微、非)乎(耶)”,“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当“得无乎”用于表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
15、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9“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为“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谓其妻
16、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0“与其孰若(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11“有(无)以”,“有(无)以”中
17、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12“有所(无所)”“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13“之谓也
18、”、“其之谓(也、矣、乎)”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基础过关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彼且奚适也?B古人之不余欺也。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D沛公安在?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答案C
19、,2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A夫晋,何厌之有?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不能容于远近。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答案B,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碑仆道。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C送客湓浦口。D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解析D“又试之(以)鸡”,省略“以”。其他三项均省略“于”。A有碑仆(于)道;B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C送客(于)湓浦口。答案D4下列句子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败秦师于崤。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0、。C受制于人。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和D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得双石于潭上。/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C此世所以不传也。/今臣亡国贱俘。D惟兄嫂是依。/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解析D“惟兄嫂是依”为宾语前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为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介词结构后置句。C判断句。答案D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C桓公霸君也。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答案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句式整合 文言 句式 整合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2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