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笔记》PPT课件.ppt
《《教育笔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笔记》PPT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笔记,没有锁,BIJIMEIYOUSUO,瓯海区第三期语文研修班,2007.5,官正华的研修简报,写在前面的话,播种汗水,收获希望 2005年9月,我有幸成为瓯海区第三期研修班的成员之一,参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从专家讲座的聆听到名师课堂课堂的观摩,从理论书籍的阅读到课堂实践的钻研,我与研修班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蜕变,“痛,并快乐着”!其中,有深夜写论文的疲惫,有围坐磨课的煎熬,更有获奖发表后的欣喜。两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收获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杨明明对教育研究的孜孜不倦,是班主任张浇娇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还是同学们互帮互助的真挚友情。两年来,我也不断问自己:“我进步了吗?”
2、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我才自信地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两年听课近300节,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案例9篇,执教区级公开课6节、论文案例获奖7篇、撰写教育随笔反思日记百余篇这些都是一路走来的足迹,就像人们常说的,“播种汗水,收获希望”,我过去、现在我一直在播种着汗水,今后我也将一如既往的这样播种的。现在把这些过程中的点滴收入在这本没有锁的教育日记中,看到汗水,也看到希望。,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1,目,录,错过美丽以后,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文本聚焦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站立的教育“思想者”,我的座右铭,2,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rijimeiyousuo,渔歌
3、子设计,播种汗水,收获希望,2,2005年10月19日 天气:晴 错过美丽以后 今天,我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四年(7)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当我激情飞扬、热情澎湃地渲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余震危险、抽取骨髓的高贵品质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男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为了不打断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为了不破坏好不容易才营造起来的气氛,我把头一扭、眼睛一转,假装没看见。那位男生急了,手举得更高了,嘴里还小声叫起来:“老师,我有问题!”碍于听课老师的“火眼金睛”,我只好走到他跟前:“你有什么问题?请说!”那学生站起来,小脸通红,小声地说:“老师,医院里没有其它病人吗?”我愣了一下:这和课堂教学
4、有关系吗?这孩子真是的!于是,我草草敷衍道:“医院当然有其它病人,地震了,他们都转移到安全地方去了,请坐。”孩子一脸疑惑地坐下,我也一脸不悦地转身继续讲课。下课后,我刚走出教室,就听见后面有学生叫我,回头一看,还是上课打岔的那个男生,他走到我跟前,怯生生地说:“对不起,老师,上课时我一紧张就把问题说错了,我是想问:医院里还有许多白血病患者,为什么不去救他们?”我为这孩子的善良感到震惊,同时也深深地为我上课草率的态度而差愧,我向他解释说:“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可是中国的骨髓库建成较晚,全国各地骨髓捐赠,3,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3,志愿者的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大多数
5、白血病患者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骨髓而死亡。”他眨眨眼睛问:“为什么那么少人愿意捐赠骨髓呢?”我抚摩着他的脑袋说:“因为大家对骨髓捐赠还存在很多误解,其实骨髓捐赠只需要捐出人体骨髓的5%,即使不捐出,这5%的骨髓也会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而死亡。“我也要去捐赠骨髓。”小家伙跳着说。我连忙说:“不行,你还小,等你长大了,才可以加入到骨髓捐赠志愿者的行列中。”“你我先把这些知识告诉同学。”谢谢老师!他笑着跑开了。我在原地站了许久,心里想了很多。我平常总是说“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等等冠冕堂皇的语言来标榜自己对新课程的领悟力,可是当学生真正需要我关注的时候,我却因为“自私”的课堂需要,放弃学生的
6、需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作出个性反应”,特别是学生的“突发奇想”,都应该被老师“海纳百川”,这些课标所提倡的思想,不应该放在案头供香,在佛堂膜拜,应该把它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融于血脉之中。就拿这件事来说,如果当时我把学生模棱两可的问题追问清楚一些,如果在我解释完再仔细端详一下学生困惑的表情,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日,记,4,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4,杨,评,语,这篇教学日记写得真实,有力,真不错,修改得“含蓄些,文学些”,再发给我,好吗?,学,日,5,就得到重视,一个生成的课堂亮点也就此“诞生”事情反映出的不仅是学生的“突发奇想”得到老师的尊重,而且为“骨髓移
7、植”的知识点打开了一扇窗,也许通过孩子们的宣传或者若干年后他们的身体力行,那么点燃白血病患者生命之火,架起“生命桥”的就是这班善良、可爱、会思考的孩子了。如何面对课堂上的“意外问题”?成为我这堂课留下的最大思考,我想,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把学生放在首位,以生为本,真正做到珍视学生问题、珍视学生独特体验,不要把它当作口号来使用。能发现就是进步,能分析就是提高,能改正就是飞跃。我期待飞跃。,教,记,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师,老,5,站立的教育“思想者”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一部厚重的不跪着教书摆在了我的面前,装帧考究,印制精美,扑面的书香里有着老友重逢的惊喜,也有着那种“当刮目相看”的惊诧
8、。这是一位在教育第一线的耕作者捧出的精神麦穗,是一位思想者呈现给世界的姿态,丰盈、生动、笃实而坚定。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我们在刚参加教育工作初期的踌躇满志,放眼看去都是希望。然而,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逐渐发现随处可见教师精神的堕落,倾听到中国教育已经走进了瓶颈的评论,目睹着社会中的世俗功利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我们开始迷茫了,教育现实如驱之不散的阴云,遮蔽了理想的光辉。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不是在麻木中沉沦,就是在清醒中奋进。麻木中沉沦非常轻易,只需顺从本能,服从习惯即可;而清醒中奋进则大为不易,不仅要有强大的勇气直面迷离的世相,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勘破生活的迷雾。故此,思想就成了最为难能的诉求。
9、吴非老师就是在清醒中奋进的教育工作的“思想者”。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方式,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方式,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讽刺当我们读着这些真挚文字的时候,真应该对吴非这样的思想者报以热情和感激,他用对真理的倾心与求索,用理性的思考和智性的语言教给了我们认识中国教育,把握现实,向教育理想庄严奔赴的智慧和方法,让我们在结束每日匆忙疲惫的教育工作之余,倏然回眸走入宁静的一刻,让我们在思想的花园享受逻辑演绎的精妙和愉悦,让我们拥有敏,读,书,笔,记,6,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6,读,书,笔,记,7,封面,
10、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锐、机智、幽默感和洞察力。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师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一文,针对教师不喜欢读书的现象进行批评,其实文中列举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是屡见不鲜,有些老师一年不看一本文学作品,手上拿着书刊也是时装、美容之类的消遣书,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学生每天诵读必背古诗70首,有多少老师能和学生一起背诵的呢?我们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的教学设备再三更新,但是我们的教师如果不能日新月异,不能青灯黄卷,孜孜不倦,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谈笑鸿儒,如何在对话中润物无声?吴非老师郑重地告诉我们:“只要肯
11、读书,什么都好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提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的见解”,“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读书时不加思考、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教师,就是一台录音机,一个传声筒。“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论语中的名句,向我们揭示了思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思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思考着往前走”,正是教改期间专业型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不会思考的老师,不仅自己形同枯木,还会抹杀学生的思想火花,教
12、出与他一样枯萎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思想者,吴非老师在面对教育的纵深和现实的时候,他用高贵的姿势站立着,他用思想者的姿势站立着。他不仅是思考、概括,他还用自己辩证的、客观的、独到的分析和发现对教育现象进行揭示,并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提问、阐释、表述和说出,明白的而不是含混的,精确的而不是随意的,庄重的而不是调侃的。这需要胆识,需要勇气;坚持真理的胆识,直面现,7,8,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实的勇气。只有拥有这样品质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对教育现实进行剖析,提出主张,作出回答,并诗意芬芳地弥漫着雨露般的人文关怀。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哲人的,本书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
13、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被授予首届林放杂文奖。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主编新语文读本写作、高中文言读本、激情的森林等。,不跪着教书作者吴非简介,话,我们就会没有科学和秩序、道德和伦理;如果没有诗人的话,我们就会没有梦幻和美丽,亲切和生动。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思想者的话,我们的教育将缺失纷繁的五彩斑烂和诗意的丛笼芬芳。吴非老
14、师在不跪着教书中,凝聚了对教育的全部热忱,也许那些雕琢的文字只是小小泛着光泽的沙粒和石子儿,但那却是一个不遗余力的教育思想者为我们构造未来的壮丽与恢宏。吴非老师以一位思想者的姿态,呈现给教育一角风景,此刻,他正昂着虔诚的头颅,一如初始,艰难行走在教育的朝圣路上,我们将以高贵的站立姿势,沿着吴非老师的思想,继续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前行。,读,书,笔,记,8,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可能缘于本人对古诗词的喜爱,总想把课堂定位在唯美的诗意当中,所以开课中,总是引用了大段的排比、成语、反问,意图通过自己的渲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架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当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15、,也有一些副作用,可以这么说我的渲染有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却是“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今天执教了跨越海峡两的生命桥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所以我用“成也萧何,败亦萧何”作为反思的题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爱”,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本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三十五钟下来,第一个目标完成情况良好,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但在“海峡两岸人民的
16、血泳亲情”的感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为本人在解读文本时,仅仅把文本解读的高度定在“关爱”这一层面上,对于“血脉亲情”的两岸同胞情忽略了。课堂中出现的几个亮点我数来自于教师的渲染煽情:成也萧何 当学生找到说明骨髓移植的难度大的词语“谈何容易”时,我让学生解释这个词,学生答曰:“不容易。”“很困难”。我并没有止住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是“谈起来都很困难,何况是去做。”当我动容地解释完这句话,教学反思,9,封面,目录,封底,退出,上页,下页,9,时,看到学生的表情凝重了,他们已经从这四个字中领会到骨髓移植的方法实施起的难度太大了。这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教学目标二就
17、很难过错成,所以在这一点的讲解上,我是成功的。当学生理解“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话时,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流出的仅仅是骨髓,这时,我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自己当成台湾青年李博士,设计了一段采访词:“你难道不想知道亲人的安危吗?”“你难道不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吗?”、“冒着生命危险而无人知晓,值得吗?”一系列的排比问题下来,学生再读句子时,说出了这样的笑:涓涓流出的台湾青年的关爱,是海峡两岸的深情等等。这是我创设情境后,学生的灵光涌现,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一、二都奠定了基础。败亦萧何 课堂中的几处不如意,同样来自我的语言、语气不得当:当学生对里氏7.3级地震不熟悉时,我出示了唐册大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笔记 教育 笔记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