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谱源流.doc
《余氏家谱源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氏家谱源流.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华余姓家族概述第一节 余姓追根溯源余姓主要由三大来源组成: 姒姓、隗姓和外族的改姓。一、第一支源自姒姓公元前2070元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也作由余,其后有余氏。春秋时,晋人由余因避乱出逃到西戎为官,秦穆公闻其贤德大度,礼聘为相,由余为秦出谋划策,为“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立有大功,其后裔遂以其名氏,有由
2、余、由、余三姓。按夏禹之后的由余国可能一直存在到商朝末 ,国处山西南部,其地被赤狄的留吁氏族所占领,以国名为名者逃亡西戎,后为秦穆公所用之由余,有可能为夏禹之后裔,或为赤狄留吁氏之族人,后者可能性更大。二、第二支自隗姓余,春秋的小国,出赤狄部,其后裔以国为氏。狄,亦作翟,春秋前分布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的古民族,春秋时,逐渐东徒,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分布在北方的故称比狄,后分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普晋人杂居,包括东山皋落氏, 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春秋时其中一部分并入晋国。按:赤狄部余氏族,或留吁氏族,留吁人所居之地为夏禹
3、后裔由余国的旧地,留吁实为由余的近音译而为。因此,中国的余姓起源于山西长治地区,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三、第三支来自外姓我国余姓比其他姓氏更早地发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洽,出自山西正统的余姓其实是华夏族与狄族的混合群体。南北朝时期,余姓中又发生了外族基因的流入,主要发生在南方。南北朝陈朝时期,江西新奉的溪族有余姓,溪族为当时南方武陵蛮的一分支,我国南方的许多姓氏与其有关。元朝时由西域进入中原的人中也有以汉姓余为氏,成为泸州(今安徽合肥)的一支余姓。第二节 余姓郡望堂号郡望指(古时郡县制的行政区域)中的名门望族。堂号指望族所居厅堂的名号。余姓郡望主要有新安郡、下邳郡、吴兴郡等。一、新安郡晋太康
4、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洲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隋时改歙州置郡,治所在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治歙县(今安徽歙县)。唐时复置歙州。二、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南朝宋时改为郡。三、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国,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余姓又以“下邳”为其堂号。第三节 余姓播衍分布余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四川、陕西
5、一带。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入居河南,后继续东迁于江淮地区,很快散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在安徽新安形成著名余姓大族。到了唐宋时期,余姓已遍布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闽赣浙江鄂地区发展迅猛,奠定了今天的余姓分布框架。一、宋朝时期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余姓大约有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余姓主要分布在在福建、湖北、广东、江苏等地。在宋朝以前余姓的主力基本上已南下了江南。二、明朝时期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余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跃居为明朝第三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余姓人口纯增长率为575%
6、,余姓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净增加了46万。这数字偏差太大,可能与宋朝余姓的样本偏小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9.2%)、浙江(24.4%)、福建(15.7%)、江苏(5.2%)、安徽(4.4%),这四省的余姓又集中了21%。江西为余姓第一大省,占江西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6%)、四川(5.7%)、江苏占江西总人口的1.2%。宋、元、明期间,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部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形成了赣浙闽为中心的余姓人口聚集区。三、当代当代余姓的人口已达492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的余姓人口
7、由54万增到500万,增长了9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多年以来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安徽 ,这三省市又集中了27%。四川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 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7.6%,占省总人口的.7%。全国形成了西南川滇、南方广东、东南江西三块余姓聚集区。在最近的600年期间,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虽仍为余姓的主要聚集地,但人口比重已经向西漂移。四、当代余姓分布频率余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湖北
8、、赣皖大部、广东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余姓人口达到1.35人以上,中心地区在2.7人以上。余姓分布密度最高的(1.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余姓人口大约260.6万;0.451.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9余姓人口大约155万,不足0.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 ,余姓人口大约76.4%。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湖北、豫秦南部、皖赣大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云贵川大部、湖南北部、广东中部、广西西端地区,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以 ,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他地区,此比
9、例在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7.2%,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50%。五、血型分布特征余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9万,占34.4%;A型149万,占30.3%;B型132万,占26.8%;AB型42万,占8.5%。余姓总人口的492万。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湖北、赣皖大部、广东中部、河南南部、江浙西部地区是余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4.7%,余姓260.6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3%。O型90.6%,A型81.4万,B型66.9万,AB型21.7万。江浙闽大部、广东东部和中部、江西南部、湘黔大部、广西西部、云南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南、陕甘南部、河南
10、中部、山东南部、山西西北和南部、新疆西北地区是余姓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8.9%,余姓155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31.5%。O型54万,A型46.4万,B型41.6万,AB型13万。其他地区是余姓人口较 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6.4%,余姓76.4万,约占余姓总人口的15.5%,O型24.4万,A型21.2万,B型23.5万,AB型7.3万。第四节 余姓历史名人余姓人丁兴旺,人才济济,这里列举一些代表人物略加叙述。一、古代(上古1840年)名人余象斗明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字仰止,号三台山人。闽南书商,家藏珍本,从中精选,编印小说多种。中有南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
11、东西晋演义 、大宋中兴岳王传等。余靖(10001064年) 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天圣进士。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被贬,谏官御史不敢言,他上书谏止,亦遭贬逐,由 此知名。庆历间,任右正言,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曾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以作“蕃语诗”被贬。皇祜间起知桂州,助狄青击败依智高。英宗即位,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余端礼(11351201年) 南宋平衡州龙游(今浙江衢县东)人,字处恭。绍兴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蜀师吴挺死,他奏请改变吴氏握蜀兵的局面,未被采纳。宁宗即位,进知枢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地年(1195
12、),为右相,拟阻朝侘胄专擅,上言朝纲已坏,祸根已滋,然终为侘胄所制。次年,进左相,抑郁求退。出判潭州、庆元府。余天锡(?1242年)南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字纯父,一作淳父,号畏斋。嘉定进士。初为权相史弥远家塾师,知弥远欲废宁宗皇子赵 ,遂于民间访得赵与莒,荐与弥远,后即位为理宗。他亦由此贵显,历吏部尚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嘉熙三年(1239),进参加政事兼同知院事。未及拜相而卒。余阙(13031358年)元唐 人,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统进士。授泗洲同知,入为翰林应奉,转型部主事。旋弃官归,复召入为翰林修撰,与修辽、金、宋三史。历监察御史
13、、礼部员外郎,出为湖广行省郎中,累迁浙东佥宪。至正十二年(1352),权淮西宣慰副使,守安庆。历都元帅、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十七年秋,拜淮南主行左丞。次年初,天完红巾军将赵普胜、陈友谅合兵攻安庆,城破自杀。有青阳集。余子俊(14291489年) 明四川青神人,字士英。景泰进士。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称。出任延缓巡抚,力主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之计。成化十二年(1476)移抚陕西,于西安开渠,经汉故城以达渭水,人称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溉田千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后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总督大同,宣府军务。余祐(14651528年) 明 江西鄱阳(今波阳)人,字子积,号斋。
14、弘治进士。程朱派理学家胡居仁弟子。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因事忤宦官刘瑾,落职。瑾诛,起为福州知府,迁山东副使、补徐州兵备副使,为中官王敬所诬下狱,后谪南宁府同知,迁韶州知府。嘉靖初,终官云南布政使。为学墨守师说,在狱中作性书三卷。余曰德(15141583年) 明江西南昌人,初名应举,家德甫,号午渠。嘉靖进士,官刑部郎中,出为福建按察司副使。与魏裳、汪道昆、张佳胤、张九一并称“后五子”。有余德甫集、午渠集。余有丁(15271584年) 明浙江鄞县人,字丙仲,号同麓。嘉靖进士,授编修。万历十年(1582),晋礼站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寻加户部尚书。有文敏公集。余继登(15441660年) 明交河(
15、今属河北)人,字世用,号云衢。万历进士。万历中以礼部左侍郎摄部事,请罢一切诛求开采害民事项,又请停矿税,撤中官。累疏不纳,屡辞不许。著典故纪闻,有淡然轩集。余应桂(15801649年) 明末江西都昌人,字二 矶。万历进士。崇祯四年(1631)授御史。七年,出任湖广巡按,后为巡抚,镇压农民军。受杨嗣昌、熊文灿诋诬,被逮下狱。十六年,起为兵部右待郎,出代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职。顺治五年(1648),起兵都昌反清,败绩落星湖。清兵攻破都昌,被俘杀。余腾蛟(1701?) 清江西武宁人。乾隆进士。授刑部山东司额外主事。旋以威逼私债革职。回籍后曾与修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
16、被诬所著诗词讥朝廷下狱。后高宗以其并非谤悖逆而免议。为清代文字狱之一。余保纯清江苏武进人,字冰怀。嘉庆进士。道光十九年(1839)随林则徐办理禁烟。二十一年任广州知府。四月受奕山之命,向义律乞和。旋率南海、番禺县令赶赴三元里,驱散民众,为英军解围,激起民愤,清政府迫于公论,将其撤职。余国柱清大冶(今属湖北)人,字两石。顺治进士,授兖州推官,转户部主事。康熙十五年(1676),考授户科给事中,后历任左副都御史,江宁巡抚,因迎合权臣相珠,累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时人称“余秦桧”。明珠事发,他亦被夺官,出都后又在江宁(今南京)治第宅,营生计,为给事中何金兰所 ,命逐回原籍,卒于家。余诚格 清末
17、安徽望江人,字寿平。光绪进士。累官至陕西巡抚。宣统三年(1911)八月调入任湖南巡抚后,严密监视新军与革命党人活动,武昌起义后湖南响奕,他化装逃脱,后不详。二、近代(18401918年)名人余步云(?1843年) 清四川广东人,字紫松。行伍出身。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提督。次年驻防镇海。英军再犯定海时,不予应援,致总兵葛云飞等战死,定海失陷。英舰入侵镇海时,悬白旗,弃炮台,溃逃宁波,再逃上虞,被革职解京,处死。余治(18091874年) 清末江苏无锡人。字翼廷,号莲村、晦斋、寄云山人。曾协助官府镇压江阴等地农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编有京剧多种,辑成庶几堂今乐。另著有诗文集尊小学斋集。余昭常
18、 (?1911年) 清末湖南浏阳人,字华禄。早年曾为木商,活动于长江一带,交结革命志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参加长沙光复之役。旋被任为西路招讨副使,随西路招讨使杨任赴常德。旋被清西路巡防营统领陈斌陛杀害。余既成(?1911年) 清末广东铙平人,名丑。会党首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香港加入同盟会。次年参加发动黄冈起义,攻占黄冈城。旋率军援并洲,战不利,退走香港,被捕入狱。次年获释,赴新加坡,充孙中山护卫。辛亥革命时返广东,与许雪秋等交复铙平、惠来、大埔诸县,拟训练军队参加北伐。因卫兵手松走火身死。余栋臣(约18421912年) 四川大足人。
19、以挑煤为业,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在大足龙水镇组织群众,竖旗起义。失败后退西山。二十四年招募兵卒,铸造武器,再度起义。北攻铜梁、安岳,南攻永川、江津、东攻重庆,西攻内江。远近三十余州县纷纷响应。湖北施南、宜昌等地也先后暴动。在清军镇压下,再退西山,遭围困。次年初,下山请降,被囚成都,辛亥革命后,获释。余芝卿(18741941年) 浙江宁波人,号茂芳。早年充掮客、跑街、开设钱庄,失败后避往日本。归国后,在上海开设和昌盛东洋庄,在日本大阪开设鸿茂祥坐庄。1928年创办大中华橡胶厂。抗日战争期间,日商曾威胁利诱大中华厂与之合作,遭拒绝。余岩(18791954年) 浙江镇海(今宁
20、波)人。字云岫。1901年入南浔浔公学学习。1961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回国后,曾任上海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建国后,历任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华自然科学专门会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1925年赴日本出席远东热带病学会,指出唐时崔氏别录载有瘰疬同结核病同源学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1932年研制成用中药配制的止痛消炎膏。一生整理、研究过许多中医古籍。著有中国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余日章(18821936年) 湖北蒲圻人,生于鄂州(今武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于上海圣翰书院。三十四年赴美
21、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教育学,宣统二年(1910)回国,任武昌文华大学附中校长。辛亥革命后组织红十字会,任总干事,并任黎元洪英文秘书及军政府外交部交涉局局长。1912年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1916年起任总干事,曾兼任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会长。主张改良主义,提出“人格救国论”,认为,只有信奉基督,修身齐家,才能富强国家。余嘉锡(18841955年)教授。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季豫。清末举人,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辛亥革命后,在常德师范学堂任教。1928年后任北京大学、辅任大学讲师、1931年后辅任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辅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
22、所专门委员。专于文献目录学、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目录学发微、四库提前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有余嘉锡论学杂著等。余亚农(18871959年)安徽寿州(今寿县)人。保定陆军军校肄业。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参加讨袁之役。后任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方振武部旅长、师长。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任国民党政府豫皖边区第一路军司令。1933年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预备队司令,同年参加了福建事变。1937年任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指挥官。1939年后离职从商。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皖北行署监委副主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主任委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
23、代表。余叔岩(18901943年)湖北罗田人,生于北京,原名第祺。京剧演员余三胜之孙。演京剧老生。幼从关联奎学艺。初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唱,倒嗓后回北京拜谭鑫培为师,并加入春阳友会票房。1915年重行登台,1917年谭鑫培去世,便为“谭派”主要传人。继承了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艺术特点,世称“余派”。擅演问樵闹府、盗宗卷、战太平、定军山等剧。余汉谋(18961981) 广东高要人。字幄奇。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国民党政府军师、军长,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广州缓靖公署主任。到台湾后,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余井塘(18961985年)江苏
24、兴化人,原名愉,复旦大学毕业。留学美国,获衣阿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内政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余青松(18971978年) 天体物理学家。福建厦门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国留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创建紫金山天文台和凤凰山天文台。曾任中国天文学会会长。1941年在桂林、重庆从事仪器研制工作。1947年后在加拿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谱 源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