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建筑史》PPT课件.ppt
《《战后建筑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后建筑史》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二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05年12月19日,1、主要内容:(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2)介绍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2、重点:(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重理与偏情两类设计态度的特点。(2)七种设计倾向各自的特点,并举例说明。,本章主要内容及重点,第一节 进程中的反复,1、现代建筑派的形成与发展2、现代建筑派的内涵3、新传统派的出现 背景:一系列国家政权的变更。实质:强调政治美感,而手法相当保守的建筑学派。特点:构图手法上全面继承学院派,而形式上抛弃了古典主义装 饰,代之以简化的国家传统特色
2、。建筑作品:前苏联苏维埃宫方案、新德里总督府、纽约伍尔沃 斯大厦等。,纽约伍尔沃斯大厦,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州大厦,屋顶加上塔楼,墙面装饰丰富,借此炫耀资本家实力和财富。,4、CIAM的几次会议 第六次大会:提出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 需要的具体环境。第八次大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象设计新建筑是否要与历史 建筑形式相呼应。第九次大会:批判“雅典宪章”,认为老一代建筑大师没有摆脱 功能主义的现状,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到城市 的可识别性、邻里感、归属感、场所感等等,反映 新一代更关心城市具体形态与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第十次大会,5、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
3、普及;建筑形式五花八门;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6、“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理论上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反对外加装饰,提倡适用和实际,以空间的容量和体量在组合 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为准则;提出四向度构图手法。,7、20世纪50年代涌现的七种设计倾向 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和提高的倾向;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人情化和地域化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第一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叶,这是欧洲“理性主义”新形
4、势下的普 及、成长与充实时期,也是某些片面东西的发展时期;第二阶段: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现代建筑”五花八门的时期;第三阶段:60年代末至今,形式各异的“现代建筑”及否定“现代建筑”设计 原则,“设计原则”自称为“现代主义之后派”涌现。,第二节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战后设计思潮的分期:,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1、“理性主义”涵义: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派,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
5、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2、“理性主义”的缺点: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手法生硬,形式雷同。,3、对“理性主义”的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这是二战后相当普通的一种倾向,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搭配,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4、作品实例: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1949-1950)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
6、特(1970-1973),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1、涵义: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2、设计特点:全部用钢和玻璃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彻地反映着建筑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3、设计原则“少就是多”: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很大的,没有屏障或者屏障很少,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没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有直线、直角组成的钢和玻璃
7、的方盒子。,二、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4、“密斯风格”: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用到各种建筑中,在五六十年代极为盛行,被称为“密斯风格”。5、代表作品: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划、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6、发展情况: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现在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美国范斯沃斯住宅 坐落在美国芝加哥城郊,由密斯凡德罗在1945年设计,历时5年建成,其面积虽仅数百平方米,功能十分简单,但却因构思独特而成为世界
8、现代建筑史上的著名作品。,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整个建筑空旷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钢铁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1、涵义:“粗野主义”是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典型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2、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斯特林(英国)、鲁道天(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日本)。,三、“粗野主义”倾向,3、粗野主义的发展: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出自 柯布西耶之手,由英国史密森夫妇提出,认为“粗野主义”不单是形式问题,而是同 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
9、件有关的。认为建筑的美应以“结构与材 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不仅要诚实地表现结构与材料,还要暴 露它的服务性设施”。英国建筑师斯特林60年代的作品,开始摆脱粗野主义的牵制,设计 风格比较讲求功能、技术与经济,在形式上没有框框,自由与大 胆,可谓“野而不野”。60年代下半期以后“粗野主义”逐渐销声匿迹。,4、代表作品:马赛公寓大楼,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柯布西埃,五六十年代;亨斯特登学校-史密森夫妇-早期(有密斯的影子)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1954-以基地地形和内 部交通高低错落为基础的构图方式。公园山公寓-学生设计-1961-“街道平台”,公寓外形简朴而粗 犷,是它的内容直映。
10、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兰根姆住宅-斯特林和戈文-1958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鲁道夫-(1959-1963)仓敷市厅舍-丹下健三,强调巨大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快、粗鲁地碰撞在一起: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伦敦的国家剧院功能、结构、材料、设备、交通完全暴露;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莱斯特-(1959-1963)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莱斯特-(1964-1968),马塞公寓,马塞公寓居住单位,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大门廊之内有坡道,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色彩。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后建筑史 战后 建筑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