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doc
《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口年龄结构、财政政策与中国高储蓄率摘 要:论文以 19992009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人口年龄结构、财政影响与高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不是人口年龄结构,而是经济体的转型特征。(2)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储蓄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3)财政收支比重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税收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
2、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上述发现对于中国未来的改革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财政影响;储蓄率。一、引 言。近些年来,中国保持着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2008 年的数据已达到 52. 3%,较 1992 年增加 12. 01%。从变化趋势来看,国民储蓄率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有所下降,到 2000 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递增走势,从 2000 年到 2008 年,国民储蓄率年均增长 3. 92%。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可知,居民储蓄率从 2000 年的16. 5% 增加到 2008 年的 22. 49% ,年均增长 4. 08% ; 企业部门储蓄率从 2000 年的
3、 15. 65% 增加到 2008 年的21. 6% ,年均增长 4. 76% ; 政府部门储蓄率从 2000 年的 6. 36% 增加到 2008 年的 8. 21% ,年均增长 5. 87% 。从部门的截面贡献来看,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由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带动起来,政府储蓄虽然近几年增长迅猛,但所占比例较小。持续高位运行的储蓄率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责难,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强劲增长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抛出了“中国经济责任论”和“储蓄国责任论”,由此引发了又一轮讨论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热潮。中国的储蓄率为什么这么高? 学术界就这个问题给予了不同视角的解释,如人口结构因素12345、经济增长因素67、
4、预防性储蓄89101112、男女比例失衡13、部门贡献角度的分析1415等。Kraay( 2000)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未来收入增长率与食品占家庭消费支出之比均对农村居民储蓄率有负向影响,而人口抚养比和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却未对其构成影响。1Modigliani 和 Cao( 2004) 运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表明,人口抚养比、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些变量均对居民储蓄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2由此看来,Kraay( 2000) 与 Modigliani Cao( 2004) 在人口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结论是不一致的。Horioka 和 Wan( 2007) 在上两篇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对中国储蓄率的
5、影响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 1) 收入增长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且系数较为显著。( 2) 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3在较近的国内文献中,杨继军( 2009) 和汪伟( 2009) 的研究较具代表性。杨继军( 2009) 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储蓄率有正向影响,且系数显著; 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且人口抚养比每下降 1 个百分点,储蓄率就增加 0. 124 个百分点; 由于人口抚养比的弹性远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故人口抚养比是决定储蓄率的主要因素。4汪伟( 2009)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由两个急剧转变的政策共同作用所致: ( 1) 是从
6、20世纪 70 年代后期实施的改革开放,以 1978 年为界,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均值由 19531977 年的 5. 5% 上升到19782006 年的 9. 6% ,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的变动基本一致。( 2) 是人口政策的转变,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对储蓄率的积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迅速实现了人口转型,并通过“人口红利”的集中释放带来高储蓄。经济增长与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互相影响,又进一步提高了储蓄率。5。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高储蓄率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图 1 描述了 19952008 年期间国民储蓄率与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动关系,根据该图可知,2000
7、年是这一变化的转折年份,Kraay( 2000) 与 Modigliani Cao( 2004) 在人口抚养比方面的矛盾性可能与他们的数据区间不同有关,同时根据该图可知,杨继军( 2009) 对 20022007 年短期的分析是合理的,即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呈现了负向关系。另外,由图2 和图3 可知,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别是在城镇地区,杨继军( 2009) 的结论“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在这里被分解为,少儿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却有着正向影响。为了更为全面的考察这二者的关系,本文借鉴 Horioka 和 Wan( 2007) 的研究
8、方法,同时考察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关系,特别关注 2000 年以后的数据特点。另外,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财政手段的影响举足轻重,例如税收与财政支出会影响消费、投资与进出口,因此居民储蓄就会因这种影响而发生波动,从这个角度讲,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规模或支出规模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储蓄率。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引入财政政策这一变量,来进一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以及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二、变量、数据与方法。由于本文要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同时纳入财政政策,故被解释变量分别选择城镇居民储蓄率( saving rate o
9、f city) 和农村居民储蓄率( saving rate of rural) ,以区分城乡差别的特点。在解释变量里面,我们首先选择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衡量指标,依据 Horioka 和 Wan( 2007) 具体选用少儿抚养比( young_fos-ter) 和老年抚养比( old_foster) ,以考察不同非劳动年龄抚养比的差别,这里少儿抚养比是指某一地区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以反映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少年儿童。老年抚养比是指某一地区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 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
10、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其次,我们选择政府收入占 GDP 之比( rev_rate) 和政府支出占 GDP 之比( sp_rate) ,以反映政府财政政策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上解释变量为核心变量,在此基础上引入其他控制变量 X,计量模型如下:saving rate of city = a1 young_foster + b1 old_foster + c1 rev_rate + d1 sp_rate + M1 X + e1.saving rate of rural = a2 young_foster + b2 old_foster + c2 rev_rate + d2
11、sp_rate + M2 X + e2.在控制变量的选择方面,首先,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一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应该有必要的储蓄率保证,因此这里引入 GDP 增长率( gdp_growth_rate) ; 其次,由于我国是一个转型国家,故应该纳入表征转型特点的指标,故引入第三产业比重( third_ratio) 和二三产业比( trans_rate) 以控制转型国家数据模型的稳健性; 再次,从微观角度来看,居民储蓄率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着一定的关系,故这里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 natural_rate) ; 此外,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这里将纳入城市化指标( urban_rate) ,
12、具体使用地区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来测度。以上变量所需数据均来源于 CEIC 数据库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 19992009 年,原因是: ( 1) 由于本文考察财政政策影响,受个别省份的财政收支数据的限制,省际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从1999 年开始有完整的统计数据,从而保证了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完整度。( 2) Modigliani 和 Cao( 2004) 等文献主要考察了 2000 年以前的情形,这里为了对比其结论的代表性以考察2000 年以后的情形为主。( 3) 根据图2 和图3 可知,分析2000 年以后的数据特点更能揭示出人口年龄结构与中国高储蓄率的真实相关性。本文使用 3
1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在这个影响机制中,特别引入了财政收支比重,以分析当财政政策发生变化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储蓄效应是否受到明显的影响。具体而言,根据杨继军( 2009) 的结论,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这个由图 1 就可看出,但再观察图 2 和图 3 就会发现,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的储蓄效应是截然相反的,并且这个特点在城镇地区极为明显,那么这个差异是否与财政政策的变化有关联? 不同地区的地方财政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再引入省际财政收支比重,以考察财政手段是否构成对“非劳动年龄抚养比的城乡储蓄效应”这一传导机制的影响。三、实证结果与分析。我们使用
14、省际面板数据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财政影响与储蓄率的关系,根据 Hausman 检验,本文只报告固定效应,结果如表 1 所示。 模型( 1) 和( 2) 为基本回归方程,意在分别考察忽略财政政策时的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然后引入控制变量: GDP 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二三产业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城市化水平五个指标,同时引入财政收入比重与财政支出比重,形成模型( 3) 和模型( 4) ,以考察两种抚养比,以及财政政策调整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引入财政收入比重与少儿抚养比、财政收入比重与老年抚养比、财政支出比重与少儿抚养比、财政支出比重
15、与老年抚养比的交叉项来考察财政政策影响的强弱,针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储蓄率分别形成模型( 5) 、( 6) 、( 7) 和( 8) ,并且计算财政收支规模的最优门限值,为后面的财政收支区间分析作准备。根据模型( 1) 和( 2) 可知,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均非常显著,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两种抚养比的储蓄效应形成巨大反差,这与图 2 所显示的特点是一致的; 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这个情况刚好与城镇居民储蓄率相反,这说明人口抚养比的储蓄效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16、。为了稳健性起见,模型( 3) 和( 4) 引入财政收入比重与财政支出比重,同时加入了 5 个控制变量,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由原来的 0. 472 增加至 0. 276,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由原来的 0. 602 减小至 0. 575; 少儿抚养比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由原来的 0. 373 增加至 0. 51,老年抚养比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由原来的 0. 559 减少至 0. 781。数据虽有少许变化,但总体上仍在 1%的水平上显著,且与原来的影响方向一致,说明人口抚养比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作用是稳健的,这与 Horioka 和 Wan( 2007
17、) 的分析结果相反。当引入控制变量后,在影响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几个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是二三产业比,它对城镇居民储蓄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 8. 81 和 6. 85,前者在 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后者在 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其次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这说明影响城乡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是二三产业比,它衡量了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对储蓄率的积累特性,其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在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中系数较为显著,但在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中并不显著,由此可知二三产业比更适合控制转型特征。在模型中,GDP增长率在城镇方面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农村方面却未通过检验,为此我们对模型( 3) 和(
18、4) 做了 GLS 回归,结果表明,该系数的 t 值概率分别为 0. 509 和0. 031,城镇居民方面未通过检验,而农村居民方面却较为显著,这个城乡差异不足以说明 GDP 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与 Horioka 和 Wan( 2007) 的结论相反。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较为显著,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系数却不显著,这说明,城市化的储蓄效应只在城镇地区较为明显,而在农村地区不明显,这个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考虑财政政策影响的情况,城镇储蓄率方面,引入的财政收入系数为 0. 644,财政支出系数为 0. 706,两个系数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易见收入规模的扩张有利于城镇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年龄结构 财政政策 中国 储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1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