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土木学院导师.doc
《三峡大学土木学院导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大学土木学院导师.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土木与建筑学院现任硕士生导师一揽表 王世梅王乐华王志俭王尚庆刘杰刘刚卢书强卢应发伍岳向先超孙大伟江巍汤艳春许文年余岭吴剑张华张京穗张国栋张振华张业明李仁平李建林李运江李文伟李桂媛杨俊肖尚斌肖诗荣陆付民陈池陈勇周万清周建军孟召平尚敏易庆林易武罗先启郑宏郎煜华姜袁徐连民徐港涂鹏飞谈云志彭刚曾怀恩程圣国雷体洪雷进生蔡德所陈林陈勇汪峰备注:1、本名单排名无先后。 2、楚天学者;博士生导师;教授、教授级高工 3、各位考生如需要导师联系方式,请与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0717-6392064)王世梅,女,1965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2003.12至2004
2、.12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俄罗斯莫斯科建筑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地质灾害及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等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岩土力学特性及试验、地质灾害机理及预测预报等。承担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地质、数值计算、岩土工程数值法、地质野外实习和高等土力学等8门课程的主讲教学任务。近3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科研和生产项目,经费达50万元以上。其中科研成果三峡库区水库型滑坡预测评价及防治研究获得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拱封拱温度场及温控优化理论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从2002年起,牵头组建了非饱和土力学
3、实验室及土的流变实验室,实验室及其试验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2001年、2002年及2006年多次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教师”; 2006年被评为三峡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7年被评为“三峡大学师德标兵”。 所在二级学科: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滑坡地质灾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非饱和土及其流变特性研究 王乐华,男,197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三峡大学“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从事岩土体力学特性及边坡稳定分析研究。2001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获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三峡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毕业于武
4、汉大学获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1项,宜昌市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参与多项重点工程(如锦屏、隔河岩、水布垭、黄龙滩、观音岩、白鹤滩、深溪沟、里底、茨哈峡、大岗山、鲁地拉、金川、楞古、牙根、小湾)的研究。至今出版专著一部(排名第二),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科研成果卸荷岩体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2005年获湖北省科
5、技进步一等奖;岩体开挖力学效应及锚固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岩土体与水相互作用理论及工程应用201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陡边坡开挖卸荷岩体分区及力学特性研究。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稳定分析及治理、岩体力学特性王志俭,男,1975年4月生,博士,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建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核废料地质处置;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
6、方向为滑坡成因机理及地质灾害防治;2002年至今在三峡大学从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获2005年三峡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4),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0),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5),获专利2项(实用新型);主持或参加各类科学研究、工程项目近20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和主持编写专业技术报告20余篇,IE收录3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防治王尚庆,男,54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曾经负责现场
7、组织并参加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监测预报了1985年6月长江三峡新滩3000万立方米土石的大型滑坡,其科研成果“新滩滑坡的临阵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三)。主持完成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大危险性崩塌滑坡监测方法与预报判据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清江隔河岩库区重要滑坡监测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主持完成国务院专项长江三峡重大地质灾害链子崖危岩体防治监测预报任务;负责承担完成的湖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监测预警体系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长江三峡滑坡监测预报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
8、篇。近3 年在研项目有:“三峡库区滑坡监测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部项目),“水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滑坡多源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研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等。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刘杰,博士,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长期从事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及相关岩石试验研究。2009年获评“151人才计划”学术骨干,现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审稿专家。2005年度获湖北省
9、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第三作者撰写专著岩石边坡工程。近年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力学等杂志上发表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相关的文章20余篇,其中E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英文6篇。2009-2010年被SCI源刊中国科学E辑、EI源刊水利学报、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待发表第一作者论文6篇。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和设计项目16项,主持和承担科研经费40余万元。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质高边坡及洞室稳定性研究及相关岩体力学试验研究刘刚,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151”人才学术骨干。2004年毕业于
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博连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BHP Billiton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奖学金”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奖学金”。201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生态防护工程、生态水利及城市生态环境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和三峡大学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共1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Ea
11、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Transaction of ASABE、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地球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水土保持学报、核农学报、水土保持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10余篇。多次担任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水土保持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人。先后与美国USDA-ARS National Soil Erosion Research Lab和Purdue Universi
12、ty、加拿大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德国Kiel University、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等单位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为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人才建立了良好的渠道。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地质学、生态水利学、生态防护工程卢书强,男,博士,1973年生。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2001在河南洛阳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20012004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在成
13、都理工大学获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三峡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工作。研究工作涉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岩体结构特性、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数值模拟等领域。先后主研和参加了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涉及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长江三峡,金沙江白鹤滩、观音岩,澜沧江小湾、糯扎渡,大渡河大岗山,岷江紫坪铺等)、交通建设(国道213都江堰汶川公路、重庆石万公路万州段走马岭隧道、渝怀铁路圆梁山特长隧道、合肥-黄山高速公路汤口至屯溪段)中的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以及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等工作。先后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
14、0余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大工程岩土体稳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报与防治卢应发,男,1964年4月生;湖北省楚天学者,三峡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导师。大学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在法国路桥大学以合作研究身份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以Attache de Recherche身份工作了一年,同时参与指导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国外参与欧盟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内主持国家支持计划、国家基金、教育部重点基金、湖北省重大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回国留学基金等多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任岩石力学与
15、工程学报第七届编委会委员,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数值分析与计算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五十多篇,SCI收录四篇,EI收录二十多篇等。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力学、岩石力学数值分析伍岳,男,1977年8月生,副教授,博士。1999年6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3月进入中国地质大学
16、(武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基于陆态网络的区域网GPS观测点高采样率实时定位研究。现工作于三峡大学,主要研究方向:GPS技术理论应用与数据处理、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基于陆态网络的区域网GPS监测点高精度快速定位、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预测等研究。近年来,在纵向课题研究中,主持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区水位涨落对近坝库段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影响研究”(2008年)、武汉大学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冰后回弹影响下的南极大陆内陆孕震机制研究”(2008年)、三峡大学开放基金“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在三峡库区滑坡变形与预测研究中的应用”(2006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频数
17、据处理理论在大范围网络RTK快速定位中的应用”(2011.01-2013.12);在横向项目中,主持或参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40余项(2009-2010年),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二期科研项目Gquicks软件生产测试及完善、GPS(监测)网综合数据处理软件包的研究(2003-2005年),主持完成中国解放军定位总站“关于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预研项目”之子课题“导航定位系统多频数据组合应用研究”(200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16篇,其中被EI收录7篇,SCI收录1篇;著作2部。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防灾减灾与预测预报向先超,博士,副教
18、授。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8月2000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飞龙钎具厂从事凿岩钎具的研发工作,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到三峡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岩土加固机理和技术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5篇。目前正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和三峡大学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19、:岩土加固机理与技术 孙大伟,男,1971年出生,2000年于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于南京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三峡大学岩土工程系,职称副教授。现为粗粒土试验室主任,负责大型三轴仪等大型仪器的管理和运行。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中粗粒土本构模型关系,包括进行粗粒土的大三轴试验及有限元编程计算。自2006 年4月到三峡大学工作后,先后承担横向项目5项、负责横向项目上5项、以第一申请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题名为“300级面板坝筑坝材料的渐近状态颗粒破碎本构模型研究”(经费58万);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湖北省教育厅基金一项:以第二申请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
20、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总共发表文章20多篇,其中Ei索引4 篇。指导硕士生3名(已毕业2名)。2010年指导的硕士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粗粒土本构模型、岩土工程计算方法江巍,男,1981年1月出生,湖北松滋人,博士,现为三峡大学讲师。2001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建筑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3年8月工作于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三处,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三峡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
21、,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近年来,参加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动力灾变过程数值模拟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90715128),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段稳定性分析及基础处理措施研究”等。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其中SCI、EI各一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汤艳春,男,1981年2月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可溶岩应力-溶解耦合机理、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下工程稳
22、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项目7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业书籍1本(第二作者),发表论文7篇,其中被EI收录5篇。 所在二级学科名称:岩土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防治、可溶岩应力渗透溶解耦合机理许文年,男,1960年1月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库区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主研人员、2003年湖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宜昌市优秀发明人、2006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主
23、要研究方向:生态防护工程。近5 年来,主要主持项目和研究成果:先后承担纵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863科技攻关1项、科技支撑计划1项、星火计划1项、自然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重大科技和基金项目6项,研究经费达273多万元;承担10余项横向工程开发和研究项目,研究实验经费达210多万元;出版专著2部,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得与申请国家专利13项(获得授权7项、发明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制作中央电视台(星火科技、星火科技栏目)科技专题片3集。长期从事工程扰动区边坡防护与生态恢复研究,其“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研究的空白,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 大学 土木 学院 导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