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因性障碍.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概念,应激(stress):是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个体努力维持内稳态的动态过程,是应激源到应激反应多种中介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应激原:是作用于个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应激源,应激反应,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维持的精神
2、障碍。,War,已确认6.9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9万人失踪,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二)流行病学社区调查居民终生患病率1-4%高危人群患病率高达3-58%(战后复员军人,天灾人祸中的幸存者)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创伤后应激障碍,(三)发生机制创伤性事件易感素质创伤后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1.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是PTSD的必要条件事件的性质主要是天灾人祸(战争、虐待、暴力事件、绑架、重大交通事故),创伤后应激障碍,易感因素种群Norris调查了1000名成人,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年轻人的PTSD患病率最高;Garrison在Hugo飓风发生一年后调查了126
3、4名1岁-17岁青少年,PTSD的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6.2%),白人男生次之(4.7%),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别为3.8%和1.5%。,创伤后应激障碍,性别 女生的PTSD患病率是男生的2倍。暴露于同一创伤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地震受灾者3个月内PTSD发生率男性为13.5%,女性为24.7%受教育程度低、儿童期有行为问题、有神经质倾向、内向性格、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家族史。,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公认的危险因素:既往有创伤暴露史、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身体健康状态欠佳。心理素质、生物素质,创伤后应激障碍,3.创伤后因素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感是否脱离创伤
4、情境干预措施是否及时是否有足够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否具备有效的应对的策略,创伤后应激障碍,(四)临床表现 1.闯入性症状:创伤性经验在病人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也经常出现。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强烈情感反应(闪回)。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模拟。有时面临类似情景或接触纪念物等又引起强烈情绪体验(触景生情)。,创伤后应激障碍,(四)临床表现2.回避症状:对周围环境普遍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或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
5、。3.警觉性增高的症状:易激动或发脾气,易受惊或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难入睡或易 惊醒)。,创伤后应激障碍,(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的回避5.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鉴别诊断1、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2、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六)治疗1.心理治疗 焦虑处理 认知治疗 暴露疗法2.药物治疗 抗焦虑 抗抑郁 抗惊厥药物,第十一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概念,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一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以进食、睡眠
6、及性行为等基本生理功能异常为主的障碍。,第二节睡眠障碍,失眠症 嗜睡症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睡行症 异常睡眠 夜惊 梦魇症,睡眠障碍,一、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一般人群患病率10%20%。男女差别不大。不能以统计上的正常睡眠时间作为诊断失眠的主要标准。对失眠有焦虑或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如果失眠是某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继发性失眠)。失眠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一个月以上。且对社会功能有损害或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方可诊断。,
7、失眠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1.急性应激是失眠的主要原因2.药物引起的失眠3.心理因素睡眠4.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病因:,失眠症的临床表现,1.入睡困难多见,其次为睡眠表浅和早醒,有些表现为睡眠感觉缺乏。2.对失眠的过分恐惧和对失眠后果的担心,使失眠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3.常大量、多种用药,但疗效越来越差。且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可造成药物依赖、个性改变、情绪不稳等。,诊断标准:1.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2.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3.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
8、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4.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治疗:1.慢性失眠症的治疗,主要强调定时作息,入夜后避免兴奋和紧张的脑力活动,学会自我入静与松弛训练。2.药物治疗:镇静安眠药的合理使用对解除短期失眠症有显著效果。首选安定类药物,如艾司唑仑(1-2mg)最安全。其次是硝基安定(5mg)。三唑仑0.25-0.5mg睡前服用。阿普唑仑0.4-0.8mg睡前服用,对全程睡眠均有作用,同时伴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长期用药易产生依赖。,嗜睡症,概念是指白天睡眠过多,但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者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一部分。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并无夜间睡
9、眠时间减少,但白天睡眠过多。治疗:低剂量的精神振奋药有一定效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概念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睡眠-觉醒节律与常规不符而引起的睡眠紊乱。病因生活节律失常心理社会的压力,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临床表现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睡眠-觉醒节律障碍,诊断符合上述临床表现至少持续1个月治疗调整患者入睡和觉醒的时间以恢复正常节律。结合药物巩固效果,睡行症:反复在入睡后的前段2-3小时内,患者起床无目的行走,表情茫然,无法交谈,难以唤醒,继而就地或重新上床入睡,早晨醒后完全遗忘,常见于6-12岁男孩,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应激因素均可促发。,异常睡眠,异常睡眠,夜惊:反复在夜间入睡后的前段2-3小时内,出现惊叫、哭泣,伴有心跳加快、呼吸迫促,出汗等植物神经兴奋现象,无法交谈,有定向障碍,重复机械动作。次晨醒来遗忘。多发于男性儿童。,异常睡眠,梦魇:反复在夜间入睡后的后半段时间内,因出现威胁生存的惊醒噩梦而迅速醒转,清醒后对所经历的长梦能够回忆。,异常睡眠的治疗,减少发作次数和防止发作时意外事故的发生两方面。频繁发作可在睡前服安定2.5-10mg。,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1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