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PPT课件.ppt
《《心理学课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程》PPT课件.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第一部分 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心理发展的动因四、心理发展过程五、心理发展内外动力的关系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七、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二部分 人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发育期(11、12-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中年期(35或40岁-60或65岁)老年期(60岁以后),1、生理或行为 上的一般特征2、认知发展的 特点3、社会性发展 的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和性质(一)内涵种系:动物种系演进过程-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种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心理学个体:人的整
2、个生命历程-个体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如道德层面的东西活动性: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活动规律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2个加速期),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幼儿期,第一加速期,第二加速期,二、心理发展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主导作用,两大重点,二、心理发展的研究内容,(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
3、论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本质问题)第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过程问题)第三,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第四,关键期,两大重点,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一)研究的功能(层层递进)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凸显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的独特性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一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二是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纵横交叉研究设计,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相似性的与差异性的(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心理发展的过程(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
4、验越来越受重视,一、遗传决定论受遗传决定发展过程是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作用:引发,促成或延缓 代表人物-高尔登(优生学创始人),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由环境决定否定先天内在因素的作用强调环境作用,二、环境决定论,即二因素论由遗传和环境决定把两者视为同等成分,看作孤立存在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代表、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观察并模仿替代性强化-突出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人独有的)文
5、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智力发展的社会源泉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前提和条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主客体相互转化:环境作用可以改变遗传特性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六、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
6、构学说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有4个基本概念1、图式:即认知结构,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图式的分类: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折不挠等,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助人团体图式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板印象,如我们认为山东人勤劳、诚实;认为美国人乐观、爱助人,角色图式 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比如人们常常认为教授知识渊博、满头银发等 剧本指人
7、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什么时候点菜,什么时候买单,就是一个剧本。如果这个剧本的顺序发生颠倒?,(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主体通过过滤、改造外界刺激,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如钢管舞(使图式有量的变化)3、顺应:主体的图示不能适应课题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使图式有质的改变),4、平衡,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儿童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并通过同化和顺应积极建构知识,适应环境,动作图
8、式变化发展过程,图式 同化 顺应,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用当前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经验 顺应:改变现有的图式,适应环境 平衡:与环境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实现,平衡,主体,活动,适应,客体,(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条件反射:反应外界刺激,发出自己的需求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和心理操作: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2、经验: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3、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
9、育的影响作用)4、平衡化: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心理发展的动因,一、连续论二、阶段论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P203)四、年龄阶段:认知结构 人格特征,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皮亚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主要认知结构:感知运动图式作用: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映 依靠动作适应环境结果:只有反射 对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2、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认知结构:表象图式(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思维的不可逆性 缺乏守恒(外部形体虽有变化,但主体属性不会变),手的抓握动作,宝
10、宝第一次自己吃水果,我会吃水果了,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主要认知结构:运算图式思维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但思维活动仍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心理性发展阶段)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里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心理社会危机-依赖心理
11、社会经验,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1、是整个人生阶段的划分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纵向发展阶段+横向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否的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 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前面发展阶段的发展会影响以后,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起选择和引导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良性互动的结果修程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外动力的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儿童早期发展对其毕生发展的意义:影响深远独特时期变化迅速且显著早期对负面影响最敏感印刻现象:追随反应,是本能反应,具
12、有获得食物、得到安全的生存价值关键期(敏感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错过,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如2岁左右/人格障碍,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基础(文艺复兴后)1、思想基础:以儿童为本的观点2、研究基础: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专题研究成果)(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后半期)标志:儿童心理(1882)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 普莱尔(奠基人),第七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涌现了一批研究先驱:霍尔、杜威、比内、施太伦、格赛尔等2、各
13、种理论流派纷纷出现(20世纪中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心理发展理论3、学派的演变和增新,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第二节 婴儿期的发展(从出生到3岁),儿童身心发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个体产前期的发展历程:胚肿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新生儿: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出生即具备对环境的一些刺激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第一类是有明显生存
14、意义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第二类: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周期性变化: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心理发生的指标:感觉的产生?无条件反射?出现明确而稳定条件反射?,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一)可塑性: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二)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替代性功能,如语言功能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可促进大脑发展,二、婴儿的动作发展,(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是源泉 2、是指标 3、是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促进认知和社会交往能
15、力的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1、手的抓握技能 2、独立行走-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生来就具有学习能力-生物学准备最早发生的时间:胎儿末期,可以接受语言和音乐等刺激作用主要表现1、模仿学习:先天排定的,出生两三天到二十天左右就能模仿2、条件反射学习方式3、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第四单元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认知的开端,突出特征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一)婴儿感觉
16、的发展,1、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2、听觉技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胎儿还在母亲腹中时,最先出现的器官既不是手,也不是脚,而是脑与眼睛,新生儿偏爱注视较复杂的形状和曲线,以及鲜明的对比色,(二)婴儿知觉的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手眼协调、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 能将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范兹的“视觉偏爱程序”说明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3、深度知觉,表现为各分析器的协调活动,(二)婴儿知觉的发展,3、深度知觉“视崖试验”结果:6个月大的婴儿有深度知觉 后来的研究:2个月的婴儿对深度刺激也有反应,-有先天的知
17、觉能力,但其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后天经验,所以,婴儿期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关键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发展: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 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制约-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发展趋势表现:注意内容的选择性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偏好注视、适宜刺激2、受知识经验支配:新异刺激3、受言语调节支配,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二)婴儿的记忆发生时间:新生儿期VS胎儿末期记忆内容: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12个月之后-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一)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表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 课程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