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育种》PPT课件.ppt
《《微生物育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育种》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微生物育种,微生物育种,无论从自然变异选择还是人工诱变的选择,都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自然选育 微生物纯种培养法发明之后,开始了微生物纯种的自然选育。如当时的酒精发酵,纯系良种的推广,扭转了酒精生产不稳定的现象。这是最早应用微生物遗传学原理于微生物育种实践的一个实例。诱变育种 40年代初,Beadle和Tatum“一个基因一种酶”学说的提出,意味着遗传学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促进了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如抗生素工业的兴起。代谢控制育种 以50年代末Glu发酵成功为标志,其优势在于以诱变育种为基础,打破了微生物调节机制这一天
2、然屏障,获得各种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积累有用产物。代谢控制育种 的兴起意味着诱变育种发展到理性阶段,导致了氨基酸、核苷酸及某些次生代谢产物的高产菌株大批投入生产。,诱变育种是发酵工业育种的重要手段和技术,目前几乎所有工业生产菌种都经过诱变处理。,1、遗传性状稳定2、纯净无污染3、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短时间内能产生所需产物4、能诱变产生遗传性变异5、产量高、收得率高,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株,在产量或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理想的工业生产菌种必须具备:,微生物育种的途径:诱变、杂交、基因工程,诱变育种:是以人工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其遗传结构和功能,从
3、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设计出适合该突变株最佳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其在最适的工艺条件下最有效地合成产物。,诱变育种有以下几个优点: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第一节 诱变育种,分三个阶段:菌种基因型改变,突变体筛选,产量评估,诱变育种的三大要素:诱变剂、诱变条件、筛选技术。,出发菌株的选择与纯化单孢子(单细胞)悬液的制备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诱变处理方法高产菌株的分离,诱变育种的步骤,对出发菌株的要求:(1)从自然界样品中分离筛选出来的野生菌株,虽然产量较低,但对诱变因素敏感,变异幅度大,正突变率高;(2)在生产中使用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自然选育的菌株;(3)采
4、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如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以及产孢子早而多的菌株;,一、出发菌株,(4)有些菌株在发生某一变异后会提高对其他诱变因素的敏感性,故有时可考虑选择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例如,在金霉素生产菌株中,曾发现以分泌黄色色素的菌株作出发菌株时,只会使产量下降,而以失去色素的变异菌株作出发菌株时,则产量会不断提高;(5)采用一类被称为“增变菌株”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诱变剂的敏感性比原始菌株大为提高,更适宜作为出发菌株;(6)在选择产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出发菌株时,应考虑能累积少量所需产物或其前体的菌株;而在选择产抗生素的出发菌株时,最好选择已通过几次诱变并发现每次的效价都有一定程度提
5、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连续诱变育种过程中如何选择出发菌株突变株的产量是数量遗传,只能逐步累加,一次性大幅度提高发酵水平不太容易。在选择出发菌株时,应挑选每代诱变处理后均有一些表型上改变的菌株,如发酵单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形态上发生过一次变异或产生过回复突变的菌株等,以利于突变率的增加。,几乎每代出发菌株分别在发酵单位、菌落大小、菌落结构或颜色、基质菌丝颜色、可溶性色素以及生长速度等表型发生过变异,继续经诱变处理,产量又有显著的提高。,表:灰黄霉素高产菌D-756诱变系谱菌株表型变异与产量递增的关系,头孢菌素C产生菌C-20诱变系谱菌株表型变异与产量递增关系,这些表型上改变了的菌株,说明已动摇
6、了遗传稳定性,继续处理,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就提高了,因而容易发生变异,易于达到育种目的,出发菌株的纯化纯种分离方法,常用划线分离法和稀释平板法。在诱变育种中,出发菌株的纯化虽然是辅助手段,但它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步骤,例如前面的例子中,灰黄霉素变种B-53,经自然分离,获得的变株C-04的产量比前者显著提高。,在诱变育种中,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单细胞、均匀的悬液状态。这样一方面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菌悬液是直接供诱变处理的,由出发菌株的孢子或菌体细胞与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制备而成,其质量将直接影响诱变效果。对菌悬液的制备有如下的要求:,二、单孢子(单细胞)悬液的
7、制备,供试菌株的孢子或菌体要年轻、健壮:供试细胞培养物要新鲜,细胞生理活性方面既要同步,又要处在最旺盛的对数期,这样突变率高,重现性好。对细菌来说,常常通过前培养达到要求。,通常丝状菌菌株由于遗传分离产生不纯现象,一个多核细胞经诱变剂处理后,某个核发生有益的突变易被其他尚未突变的核竞争性地抑制,多核菌体会降低单位存活菌的突变率,制备菌悬液时,采取分散法,使细菌或孢子团块在培养液或悬浮液中充分分散,力求90%以上为单孢子。并务必除去菌丝片段,因为一般菌丝是多核的。菌悬液的浓度,要求霉菌孢子浓度约为106mL-1,放线菌孢子浓度约为106-107mL-1。菌悬液的孢子或细菌数可用平板计数、血球计数
8、器计数和光密度法测定。制备菌悬液通常采用生理盐水。如果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时,应采用相应的缓冲液配制,以防处理过程中pH变化而影响诱变效果。,1、诱变剂种类选择:不同微生物对同一种诱变剂敏感性有很大区别,这不仅有细胞透性的差异,也与诱变剂进入细胞后相互作用不一致有关(修复机制)。根据诱变剂作用机理,再结合菌种特性来选择诱变剂种类。例如,灰黄霉素野生菌使用氯化锂、紫外线效果好;头孢C产生菌比较有效的诱变剂是紫外线、氯化锂、甲基磺酸乙酯、博莱霉素;青霉素生产菌以亚硝基胍、氮芥、乙烯亚胺等烷化剂更为适合。对遗传稳定的出发菌株,最好采用以前未使用过的、突变谱较宽的、诱变率高的强诱变剂。对遗传不稳定的出发菌
9、株,采用温和诱变剂。对诱变史较长的高产菌株,如多次使用某一诱变剂,可能出现“钝化”现象,此时则需改用另外的诱变剂。,三、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2、最佳剂量的选择:经长期诱变后的高产菌株、遗传性状不太稳定的菌株,宜用较温和的诱变剂和较低剂量处理。要筛选具有特殊性状的菌株、较大幅度提高产量的菌株,则用强诱变剂和高剂量处理。对野生低产菌株,开始用高剂量,然后逐步用低剂量处理。对多核细胞菌株,用高剂量处理。,诱变处理方式:单因子处理:是采用单一诱变剂处理(一般突变率低)复合因子处理:是指采用两种以上诱变因素处理(突变率高)分下列几种情况:1、两个以上因子同时处理2、不同诱变剂交替处理3、同一诱变剂连
10、续重复使用4、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理 复合因子处理中,为了提高诱变效果,在具体使用时还要注意诱变剂处理先后和协同效应问题。,四、诱变处理方式,五、影响突变率的因素,菌种遗传特性菌体细胞壁结构培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诱变前预培养和诱变后培养(突变体的修复、表型迟延)温度、pH、氧气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平皿密度效应,微生物通过诱变处理后,群体中产生各种类型突变体,有正突变、负突变和未突变的菌株,需要经过分离和筛选,逐一挑选出来。随机突变,定向筛选。筛选的条件决定了选育的方向,设计一个好的筛选方案是诱变育种的重要前提。对抗性突变株或营养缺陷突变株,可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以利于突变株的生长。对产量突变株,
11、高产和负变菌株都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生长,所以难以分辨。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建立表型变异与产量的关系。,六、突变体的分离和筛选,出发菌株,诱变,绝大多数个体死亡,少数存活,少数突变,多数未变,多数负变,少数正变,少数变幅大,多数变幅小,少数宜投产,多数不宜投产,存活率 突变率正变率高产率 投产率,1.基本环节,第一代:出发菌株,分离到平皿上(有时还结合指示剂,呈色剂或底物等),挑选菌落 200个,初筛 1瓶/株,3-5株(提供第二代诱变出发菌株),诱变,50株复筛,2.常规筛选程序,第一代:出发菌株,分离到平皿上,打琼脂块挑菌落1000-3000 块,挑取5-10%透明圈、呈色圈、抑菌圈大
12、的菌落,选3-5株(提供第二代诱变出发菌株),诱变,初筛:1-2瓶/株,置于检定板上,选30-50个菌株,复筛,3.简便筛选程序,第二节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营养缺陷型:野生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称为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是通过一系列培养基来实现的。基本培养基(MM):能维持野生型菌株正常生长的培养基。补充培养基(SM):为了鉴别某种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该菌株不能合成的营养因子,称补充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M):能满足各种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培养基。,营养缺陷型的诱变方法和
13、所用的诱变因子与普通诱变育种基本相同,只是由于营养缺陷型属于单一基因突变,各种诱变剂的功能不同,有的不宜作为营养缺陷型诱变剂。如:电离辐射易引起染色体巨大损伤。用于诱发营养缺陷型的诱变剂有亚硝基胍,紫外线、亚硝酸等。其中亚硝基胍诱发频率极高,一般可达10以上。,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一般包括:诱发突变、淘汰野生型菌株、检出缺陷型、鉴别缺陷种类等4个步骤。,(一)营养缺陷型的诱发,在诱变后的存活菌体中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数量很少,一般仅占存活菌体的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而野生型细胞却大量存在,因而要采取一些措施,尽量淘汰野生型细胞,使缺陷型菌株得以富集,以利于检出。常用的方法有抗生素法和菌丝过
14、滤法,(二)淘汰野生型菌株,1.抗生素法 常用于细菌和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富集,前者用青霉素法,后者用制霉菌素法。,青霉素法的原理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类,而青霉素能抑制细胞壁肽聚糖链之间的交链,阻止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处在生长繁殖过程的细菌对青霉素十分敏感,因而被抑制或杀死,但不能抑制或杀死处于休止状态的细菌。,制霉菌素法原理:制霉菌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引起细胞膜的损伤,杀死生长繁殖过程的真菌,起到富集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作用。,(1)将诱变处理后的菌体用完全培养液振荡培养2-3代以结束表型延迟现象,达到稳定的表型和生理状况。(2)将经完全培养基培养后的菌体进行离心、洗涤,转移
15、到基本培养中进行饥饿培养4-6h,以消耗从完全培养基中摄取并储存在体内的氮素营养,使其停止生长,防止被以后加入的青霉素杀死。(3)再转移到含无机氮的培养基中培养3-4h,使野生型细胞刚刚进入对数期,加入一定浓度的青霉素(革兰阴性菌约600-1000gmL,革兰阳性菌约 50gmL),青霉素淘汰细菌野生型细菌的方法和步骤:,(4)经涂抹培养后,统计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平皿上菌落的差数,确定哪一种青霉素浓度的样品中含缺陷型数量最大,则可从该试样中进一步分离营养缺陷型。,由于青霉素的加入,致使大量野生型细胞壁瓦解、死亡,释放出细胞内的许多物质,其中有的被缺陷型菌株作为营养利用而生长繁殖,最终也被青
16、霉素破坏,造成缺陷型筛选率大为下降。为防止这一情况发生,可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 20蔗糖以提高渗透压。阻止细胞原生质体破裂外渗,使缺陷型菌株免遭杀伤。再把培养物移入到不含青霉素的低渗溶液中,稀释,涂皿分离。,2菌丝过滤法 真菌和放线菌等丝状菌的野生型孢子在基本培养基中能萌发长成菌丝,而营养缺陷型的孢子则不能萌发。把诱变处理后的孢子移入到基本培养液中,振荡培养1Oh左右,使野生型孢子萌发的菌丝刚刚肉眼可见,用灭菌的脱脂棉、滤纸或玻璃漏斗除去菌丝。继续培养,每隔3-4h过滤一次,重复3-4次,最大限度地除去野生型细胞。然后稀释,涂皿分离。,3高温差别杀菌法 利用芽孢菌类的芽孢和营养体对热敏感性的差异
17、,让诱变后的细菌形成芽孢,然后把处在芽孢阶段的细菌转移到基本培养液中,振荡培养一定时间,野生型芽孢萌发,而营养缺陷型芽孢不能萌发。此时将培养物加热到80,维持一定时间,野生型细胞大部分被杀死,缺陷型则得以保留,起到了浓缩作用。,1点植对照法 诱变后的孢子或菌体,经富集培养,涂布分离在完全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培养,待菌落孢子成熟后,用灭菌的牙签或接种针把每个菌落上的孢子或菌体分别接到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平板上的相应位置,每皿约点接 3040点,同时培养,然后观察对比菌落生长情况。,(三)营养缺陷型的检出,诱变后的微生物群体,浓缩后野生型细胞和营养缺陷型细胞数量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终究还是个混合体
18、,要设法把缺陷型从群体中分离检出,有关方法介绍如下:,如果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而完全培养基相应位置上生长的菌落,可能为营养缺陷型。挑取孢子或菌体分别移接到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斜面上,进一步复证。该法可靠性强,但工作量很大。,2.影印法 经富集后的孢子或菌体分离在完全培养基上培养至菌落成熟(称母皿),用灭菌后的特制“丝绒印模”在母皿平板的菌落上轻轻一印,再转印到方位相同的另一基本培养基和完全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后观察比较菌落生长情况。,采用影印法检出霉菌营养缺陷型时,要注意两点:第一,防止菌落扩散和蔓延,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0.5左右的脱氧胆酸钠,或在基本培养基中用山梨糖作为碳源,再加入适量蔗糖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 育种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