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PPT课件.ppt
《《微生物的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的生》PPT课件.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2,第一节 微生物的酶,3,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由为数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化学反应所组成。这些反应通常不需要在实验室中所要求的高温、高压或强烈的酸碱等条件,而是在生物体温和的条件下就可很快地进行。例如,在体外条件下,用纯化学的方法使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或使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时,需加25的H2SO4,温度在100以上,经过2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在生物体内,极其温和的条件下(体温37,接近中性pH)进行物质水解,则是很容易的事。又如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简单物质,经过一系列变化合成复杂的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而动物又利用植
2、物体中的物质,并经过错综复杂的分解和合成反应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得以生长、活动、繁殖等。这些在生物体外是难以进行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物体内含有一类特殊的催化剂,这就是“酶”。,4,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已开始利用微生物酶来制造食品和饮料。我国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在酿酒、制酱、制饴等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利用了酶的催化作用。1738年,有人提出食物的消化不是磨碎,而是胃液在起作用的概念,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对酶的认识不断加深;1877年,Kuhne首次提出Enzyme一词。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实现了发酵。1926年Summer第一次分离脲酶并获得其结晶;19
3、49年日本采用深层培养法生产细菌淀粉酶,标志着现代酶的开始。,背景,5,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1995年,Jack W.Szostak研究室首先报道了具有DNA连接酶活性DNA片段,称为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目前已知的酶超过4000种.,6,酶的概念:生物催化剂。细胞中自己制成,基本成分是蛋白质。,酶蛋白+辅助因子,仅由酶蛋白组成。,此时才能发挥催化作用,一、酶的分子组成,7,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酶蛋白的结构,一级结构:组成酶蛋白的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由肽键连接成多肽链;二级结构:多肽链回折或两条多肽链
4、之间由氢键维持其稳定性;三级结构:多肽链进一步形成更复杂的结构,由氢键及其它化学键维持其稳定性。四级结构:多个具有三级结构的亚基再次通过化学键连接。,8,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遥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与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二)酶的活性中心,活性部位包括:结合基团、催化基团,9,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10,三、酶的分类(一)按照酶所催化的的化学反应,分为六大类:,1水解酶: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催化底物加水分解反应,2氧化还原酶:主要包括脱氢酶和氧化酶
5、,催化底物氧化还原反应,3转移酶,催化分子间基团转移或交换,11,六大类酶,4裂解酶,5异构酶,6合成酶,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两个化合物及其逆反应。,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与ATP偶联,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一分子化合物,12,(二)存在部位,(三)按作用底物不同分,细菌无摄食器官,遇到的是简单的溶解物质,通过胞内酶的作用;若遇到的是复杂的固体物质,利用胞外酶将吸附在细胞周围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13,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四、酶的催化特性,14,一种酶作用于一种底物。
6、如淀粉酶只能作用于淀粉,而不作用于纤维素。,对底物的构象有特殊要求,往往只能催化底物的一种立体化学结构。,催化具有相同化学键或基团的底物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如脂酶催化脂键,而对R基团没有严格要求。,酶催化作用的专一性,15,锁-钥学说刚性模式,酶的构型与底物刚好相吻合,底物分子刚好嵌入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的构象互补,就和锁、钥一样。酶、底物是刚性的,其形状不会改变,它不能解释一种酶催化两个反应的现象。,酶的构型与底物并不吻合,当底物和酶接触时,诱导酶分子的构象变化,使活性部位上的有关基团正确排列和定向,进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产物,引起底物发生反应。,诱导契合学说柔性学说,酶活性专一性的假
7、说,16,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普通催化剂高出1071013倍,如 1克结晶的淀粉酶,在65时,15分钟可使2吨淀粉水解为糊精。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17,反应总能量改变,非催化反应活化能,酶促反应 活化能,一般催化剂催化反应的活化能,能量,反 应 过 程,底物,产物,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p113,18,对环境敏感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性受调节控制,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pH条件下发挥作用。,酶的活力在体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控。机体通过调节酶的活
8、性和酶量,控制代谢速度,以满足生命的各种需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容易发生变性、失活。,19,五、酶促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概念研究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并加以定量的阐述。影响因素包括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20,1、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1913年前后Michaelis和Menten提出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酶的作用在于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 中间产物ES的形成,使底物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使反应加速。,21,V=VmaxS/(S+Km
9、),并归纳为一个数学式:,这一公式表示了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称为米氏方程,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酶促反应速度V趋近Vmax。,Km被称为米氏常数,当V=1/2Vmax时,Km=S,因而Km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酶促反应动力学,22,2)Km可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其中Km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如: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Km 1.5mmol/L 对果糖的Km 28mmol/L 所以葡萄糖为最适底物,1)Km为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23,常用双倒数作图法:即取
10、米氏方程式的倒数形式后可作出一直线。,斜率=Km/Vmax,米氏常数的求法,利用直线的截距可得到酶的Vmax与Km,24,3.影响酶促反应(酶活力)的因素有:,1)酶的总浓度E2)基质浓度3)温度4)pH值5)激活剂6)毒物或抑制剂,25,1)酶的总浓度E,在水处理中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往往需要培养尽可能多的细菌用以提高酶的总浓度。从而增加反应器的处理能力和速率。,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关系式为:V=K3 E,2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2)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27,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11、;反应为一级反应。,28,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为混合级反应。,29,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反应为零级反应,酶被底物饱和,30,3)温度,最适反应温度:能形成最大反应速度的温度.,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升高;温度升高10oC,反应速度增加一倍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可引起酶的变性,从而反应速度降低。,低温的作用:贮存生物制品、菌种等 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后,酶活性又可恢复。,31,4)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pH,最适pH随酶的纯度、种类、底物的种类、性质而改变。,pH可影响必需基团和催
12、化基团的解离程度,也可影响底物和辅酶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32,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33,5)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非必需激活剂:有些激活剂不存在时,酶仍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酶的激活剂。其中大多为金属离子,如Mg2+、K+、Mn2+,少数为阴离子如Cl-,也有的为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必需激活剂:对酶促反应不可缺少,与酶、底物结合参加反应。,34,6)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区别于酶的变性,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 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35,抑制作用的类型,
13、不可逆性抑制(irreversible inhibition),可逆性抑制(reversible inhibition):,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非竞争性抑制(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反竞争性抑制(uncompetitive inhibition),36,(一)不可逆性抑制作用,*概念抑制剂通常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使酶失活。*举例有机磷化合物 羟基酶解毒-解磷定(PAM)重金属离子及砷化合物 巯基酶解毒-二巯基丙醇(BAL),37,(二)可逆性抑制作用,*概念抑制剂通常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复合物可逆性结合,
14、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抑制剂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类型,38,竞争性抑制作用,反应模式,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机制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39,特点:竞争性I往往是酶的底物结构类似物;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 酶的活性中心 抑制作用可以被高浓度的底物减低以致消除;,40,非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I与酶的活性中心外的位点结合,41,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
15、;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外的位点结合;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42,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示意图,竞争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基团结合,底物与酶正常结合,43,反竞争性抑制,*反应模式,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44,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反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的浓度,45,六、酶活性测定,酶的活性是指酶
16、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其衡量的标准是酶促反应速度。,酶促反应速度可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酶的活性单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应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s、min或h)内生成一定量(mg、g、mol等)的产物或消耗一定数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46,国际单位(IU)在特定的条件下(25最适pH及底物浓度),每分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催量单位(katal)催量(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kat与IU的换算:1 kat=6107IU,47,比活力(比活性):每单位(一般是
17、mg)酶液中的酶活力单位数(酶单位/mg蛋白)。实际应用中也用每单位制剂中含有的酶活力数表示(如:酶单位/mL(液体制剂),酶单位/g(固体制剂)。对同一种酶来讲,比活力愈高则表示酶的纯度越高(含杂质越少),所以比活力是评价酶纯度高低的一个指标。,48,目前,酶由于其高效性的特点,已逐渐被应用于三废处理方面。如利用脂肪酶处理生活污水,利用可降解酚的酶来降解含酚的工业废水。而且,为了更好的利用酶,现在通过微生物发酵,批量生产酶制剂用于工农业生产中。如脂肪酶,如单纯依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去分解脂肪类物质,脂肪酶的作用会因为蛋白酶的存在而被削弱,而如果采用酶制剂,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脂肪酶含量来分解生活
18、污水。,49,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这里的营养不单是通常意义营养物、营养品概念,在这里指微生物吸取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以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营养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微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营养是其生命活动的基础。,50,从元素水平或营养要素水平分析,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与摄食型的动物(包括人类)和光合自养型的绿色植物十分接近,它们存在着“营养上的统一性”,但可供其利用的食物种类要多得多。元素水平:都需要20种左右,且以C、H、O、N、S、P六种元素为主,约占细胞干重的95以上:蛋白质由:C、H、O、N、S组成;核酸由C、H、O、N、P组成;糖类和脂类由C、H、O组成。营养要素水平:则都在六大范围内,即碳
19、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51,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细胞重量,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 脂肪 DNA RNA等,(湿重),水(7090%),干物质1030%,无机盐310%,有机物90 97%,组成微生物细胞,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化学成分也有差异。但在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细胞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52,二、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要素: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能源,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不同,可以将它们区分成六大类:,(一)水水对细菌有哪些作用?1)微生物的重要组成,70%90%;2)溶剂作用,运输物质的载体3)参与生化反应(如脱水、加水反应)4)足够
20、的水分是细胞维持正常形态重要因素。5)水的比热高,维持和调节一定的温度,53,(二)碳源,种类?有机物、无机碳化合物(CO2、CO32)随微生物不同,各有偏好最喜好的碳源是?,凡能供给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碳素营养的物质细菌细胞中的碳素含量占干物质质量的50左右。碳源作用细胞的碳骨架,对于异养型微生物,其碳源同时又兼作能源,这种碳源又称为双功能营养物。,糖:尤其是葡萄糖、果糖及其多糖(麦芽糖、淀粉),生产中常见的碳源:玉米粉、麸皮、米糠、酒糟。各种细菌利用C源的能力有所不同:假单胞菌属;废水处理:诺卡氏菌降解含氰的废水。,54,(三)氮源氮占细菌干重的12%15%,作用:氮是构成重要生命物质蛋白质和
21、核酸等的主要元素。在极端情况下(e.g.饥饿情况下)也可提供能量。,氮源种类分子态氮: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氮为唯一氮源:固氮菌、固氮蓝藻无机态氮:硝酸盐、铵盐几乎所有微生物能利用 有机态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不同种类微生物利用的氮源物质种类不同。微生物对氮源物质的利用具有选择性。p123,55,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氮化合物合成蛋白质,只能从外界吸收现成的氨基酸作氮源的微生物称“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乳酸细菌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能把非氨基酸类氮源自行合成为所需要的氨基酸的微生物称为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霉菌、酵母菌,56,实验室中有机氮源蛋白胨,工业投加的细菌
22、氮源?,发酵生产 尿素、玉米浆工业废水处理粪便,57,(四)无机盐无机盐(inorganic salt)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作为细胞组成成分:P、S等,化能自养菌的能源(S、Fe),有机体内含量108106mol/L,注意:不同的微生物对无机盐的需求浓度也不同。,固氮酶等的辅因子;叶绿素等的成分,维生素B12复合物的成分;肽酶的辅因子,固氮酶和同化型及异化型硝酸盐还原酶的成分,58,(五)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能自身合成,同时又是生长必需的有机物质。,最早发现的生长因子,有三类,维生素类氨基酸类 嘌呤、嘧啶类,实验室常用:酵母膏、蛋白胨作为综合生长素 硫辛酸、VC
23、、VK是重要的生长因子。,多数细菌不存在生长因子问题。只有少数细菌需要外界提供现成的生长因子,才能生长,如乳酸菌需要多种维生素,因此只能生活在这些物质供应充足的环境,如牛奶中、肠道。,59,(六)能源,细菌的能源种类化学能、光能,哪些物质可以产生化学能?有机碳源特殊的无机物(如S、Fe)什么样的细菌利用光能?含有光合色素,60,几点注意:,不同的细菌,由于其组分不同,营养要求不同。不同的生长条件,同一细菌的营养要求也会不同。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强,可利用的化合物种类很广。,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自然界中所有物质几乎都可以被某种微生物所利用。甚至一些有毒有害的有机物。e.g.H2S、酚、HCN、Cr
24、6+等。,61,微生物往往先利用现成的、易被吸收利用的化合物。如果这些物质量已满足了它们的要求,就不利用其他物质了。,有些微生物在利用易被吸收利用物质的同时,能利用难降解的化合物共代谢。,各种营养元素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比例关系。,e.g.土壤中许多微生物要求 C:N=25:1废水生物处理中要求 好氧处理 BOD:N:P=100:5:1 厌氧消化污泥 BOD:N:P=100:6:1有机固体废物堆肥要求C:N=30:1,C:P=75100:1,62,营养型细菌分类根据碳源不同分为无机营养有机营养(或自养异养),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3,(1)无机营养细菌(自养菌),无机(自养)CO2、CO和CO3
25、2-能否也利用有机物呢?,绝大多数能,“能吃苦也能享福”,但以无机C为主要C源又根据能源不同又分为光能自养型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64,光能自养细菌:这是一类能以CO2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的微生物,它们能以无机物如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化合物为供氢体,使CO2固定还原成细胞物质,并且伴随元素氧(硫)的释放。,细菌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65,紫硫、绿硫细菌代谢方式 光照 CO2+H2S CH2O(糖)+H2O+2S 菌绿素(与叶绿素大同小异),在自然界的作用是什么呢?早期无氧地球,清除H2S毒物,较洁净的光照池塘无臭(H2S)区,碳源:以CO2 为惟一碳源 能源: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的生 微生物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