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PPT课件.ppt
《《微生物制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制药》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微生物制药,一、微生物药物的几个相关基本概念二、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三、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四、药源微生物及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技术五、微生物药物的发酵生产技术六、微生物药物的分离、精制和鉴别七、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四、药源微生物及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技术,(一)药物的产生菌(二)新药产生菌的分离(三)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四)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菌种改良(五)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保藏,(三)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1、初筛发酵,初筛发酵是能否产生抗生素的关键,需要选择适合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利于抗生素的合成。,培养基主要是供给微生物生长和合成抗生素的材料。,初筛方式:固体平板发酵液体振荡培养,便
2、于大量筛选抗菌物质时采用。,放线菌大都为好氧菌,增加溶解氧有利于放线菌生长和抗生素的合成。,2、筛选模型的研究与应用,10000株新分离的放线菌,30株(可能是新抗生素),10种新化合物,1种有希望的化合物,低毒性,体内有效,新抗生素/分离的菌株数:1/1000新抗生素/已知抗生素:1/50有希望的抗生素/分离的菌株数:1/10000,2500株对细菌有抗菌活性,500株,250株链丝菌素类125株链霉素类40株四环素类55株其他已知抗生素,交叉耐药试验和纸层鉴别,Woodruff等的经典筛选,毒性试验,(1)常规的筛选方法,琼脂扩散法利用多种微生物作为检定菌,筛选有抗菌活性的物质。,非致病菌
3、抗生素耐药突变株和超敏菌株厌氧菌协同活性检测,(2)定靶筛选,从临床有效的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和细菌的耐药机理来设计筛选模型,有目的地筛选具有某种作用机理的抗生素,试图获得抗菌作用强、对耐药菌有效、毒性小的新抗生素。,以作用机理为依据的筛选方法以耐药机制为依据的筛选方法,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剂的筛选,土壤分离的微生物(10200株)(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第二步:测定抑制同位素渗入meso-3H二氨基庚二酸L-14C亮氨酸,用Diaflo UM-2膜测定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下),小分子量:azureomycin A和B(新)AM-1034AM-5289Amphomycin,青霉素G大分子量:ri
4、stocetin A 和B其他(11种),第一步:抗微生物活性:细菌支原体,细胞壁合成抑制剂(141),asukamycinSetomimycinvineomycins,nanaomycinA、B、C、D、Efreonolicin Bcervinomycins,其他,以耐药机制为依据的筛选方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一些不合理的滥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又使耐药性的解决成为可能。,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抗生素的作用靶点由于发生突变或被细菌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生
5、素作用的靶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由于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细菌具有一种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它能够把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内酰胺酶是一类能够破坏具有-内酰胺结构抗生素的钝化酶的总称。许多致病菌由于产生-内酰胺酶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具有抗性。-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主要依据抑制剂抑制-内酰胺酶,使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保持生物活性,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耐药菌株平板法液体测定法联合使用-内酰胺酶以及敏感和耐药突变株通过颜色变化来检测-内酰胺酶抑制剂诱导-内酰胺酶方法的应用,3、高通量筛选,高通量筛
6、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的寻找新药的高新技术。将许多模型固定在各自不同的载体上,用机器人加样,培养后用计算机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筛选。,高通量筛选的模型:细胞模型观察待测样品对细胞的作用,反映药物对细胞生长等过程的综合作用。包括各种正常细胞和病理细胞。分子模型包括受体、酶等,药物作用的靶点明确。其他模型,现阶段的微生物药物筛选主要研究方面:产生菌的来源微生物的初筛发酵新的筛选模型和方法,四、药源微生物及微生物药物的筛选技术,(一)药物的产生菌(二)新药产生菌的分离(三)新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四)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菌种
7、改良(五)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保藏,目的将产生菌的一些有益变异,通过不断的筛选和培育,为研究和生产提供更多合乎需要的高产优质新菌种。,(四)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菌种改良,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菌种,1、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根据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或自然分离。自然选育包括,1)从自然界分离获得菌株,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试验方案设计采样第一次增殖培养第一次平板分离第二次增殖培养第二次平板分离第二次原种斜面初筛(1株1瓶),增殖条件摸索,第一次原种斜面,定性或半定量测定
8、,第三次平板分离第三次原种斜面复筛(1株3-5瓶)第四次平板分离第四次原种斜面再复筛较优化菌株1-3株,初步工艺条件摸索,第三次原种保藏,种子培养,不纯,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性能试验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某些必要试验和毒性试验等,2)从自发突变体中获得菌株,变异是育种的基础。自然突变是指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基因变化。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自然选育筛选出来的菌种,不能满足育种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仅停留在“选”种,还要进行“育”种。如通过诱变剂处理菌株,就可以大大提高菌种的突变频率,扩大变异幅度,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诱变育种。,2、诱变选育,人工诱变能提高突变频率和扩大变异谱,具有速度快、方
9、法简便等优点,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使用普遍。诱发突变随机性大,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悬浮液(细胞或孢子)以引起绝大多数细胞致死的同时,使存活个体中DNA碱基变异频率大幅度提高;用合适的方法淘汰负效应变异株,选出极少数性能优良的正变异株,以达到培育优良菌株的目的。,出发菌株的选择,菌悬液的制备,前培养,诱变,变异菌株的分离和筛选,1)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生物诱变剂,各种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射线、射线、射线和超声波等,乙基磺酸乙酯(EMS)、亚硝基胍、亚硝酸、氮芥等。,噬菌体、转座因
10、子,防护面罩,防护衣,防护罩,各种化学诱变剂常用的剂量和处理时间,2)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出发菌株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的预培养和后培养条件;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采用分散状态的孢子悬浮液处理采用单核细胞(或核质体)处理注意微生物的生理状态适宜的诱变剂量,3)筛选的方法,制定筛选方案,方案设计的中心内容是确定诱变筛选流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一般经诱变后,再经中间培养、淘汰野生型、检出营养缺陷型、确定生长谱等。,淘汰野生型菌株的方法有: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差别杀菌法和饥饿法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方法有:逐个测定法、夹层平板法、限量营养法和影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 制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