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ppt
《《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ppt(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简介: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也能感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
2、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传播途径: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死亡率高于非典(人禽流感)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那次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2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人感染,其中248人死亡,死亡率63。中国从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1人死亡。,禽流感症状,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
3、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世卫组织指出: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据说,病鸡粪便中的5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把鸡放在一层叠一层的窄小鸡笼子中,很容易通过其粪便传播禽流感。养鸡者也有吸入
4、病毒的危险。警告说,人不管接触什么样的病鸡都同样有危险。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幸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 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侵袭人类的开始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例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同年8月经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以及WHO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
5、中心鉴定为禽甲型流感病毒A(H5N1)引起的人类流感。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流感病毒A(H5N1)感染人类,因而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换而言之禽流感这种病毒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传播开来。,小知识,科普知识由于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禽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类的全身性或者呼吸系统性疾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带病体的抵抗力及其感染病毒的类型及毒力。禽流感病毒不同于SARS病毒,禽流感
6、病毒迄今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H5N1是一种变异的新病毒,并非在鸡鸭鸟中流行了几十年禽流感的H5N2。无须谈禽流感色变。目前没有发现吃鸡造成禽流感H5N1传染人的,都是和鸡的密切接触,可能与病毒直接吸入或者进入黏膜等等原因造成感染。,流感病毒无法消灭流感病毒因其会随外界环境刺激(药物刺激、射线刺激等)及简单的基因结构不断发生变异使其能逃脱动物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人们为了预防禽流感也研制出了各种疫苗。但机体在产生特异性抗体后,病毒因发生变异逃脱了机体的扑杀,这样原有的抗体即失去作用,病毒就可使动物重新发病。因此就目前的防疫技术和手段而言,禽流感病毒是消灭不了的
7、。,病原体 禽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5N1亚型病毒。1997年香港的禽流感与目前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禽流感,病原体都相同。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人与动物共患的流感病原体,容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由于病毒多变异,导致甲型流感反复发生,难以彻底根除。,禽流感病毒图解,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甲(A)型流感病毒,它是一种有包膜、单股负链分节段RNA 病毒。能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 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病毒存活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有研究提示,它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天,在羽毛中能存活18天。,病
8、毒抵抗力禽流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福尔马林、丙内酯、氧化剂、稀酸、乙醚、脱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没有超常的稳定性,因此对病毒本身的灭活并不困难。病毒可在加热、极端的pH、非等渗和干燥的条件下失活。在野外条件下,禽流感病毒常从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受到这些有机物的保护极大地增加了抗灭活能力。此外,禽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存活很长时间。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20时为7天。,变异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且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
9、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抗原漂移: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抗原转变: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它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毒力各异的子代病毒。,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阻止了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侵袭。第一,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异性是限制禽流感病毒 直接感染人类的首要因素。人流感病毒识别呼吸道上皮细胞含-2-6 交联唾液酸的受体糖蛋白,而禽流感病毒 则识别含-2-3 交联唾液酸的受体糖
10、蛋白,研究表明这两种糖蛋白在人呼吸道上皮皆有表达,但是,-2-6交联唾液酸糖蛋白表达量明显多于-2-3 交联唾液酸糖蛋白。这样,低密度的禽流感病毒受体分布使禽流感病毒难以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机制,第二,在人呼吸道上皮表面覆盖的黏液中富含-2-3 交联唾液酸糖蛋白,可与禽流感病毒表面HA 膜蛋白特异地结合而中和病毒的感染力 第三,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 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而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缺乏水解多个碱性氨基酸的酶体系,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如禽流感H5N1、H9N2、H7N7 亚型毒株,其受体特异性仍属禽流感病毒,所有基因片段均显示为禽源,未发现禽流感病毒与
11、人流感病毒进行重组的证据,但它们能突破动物种间障碍直接感染人并导致死亡。禽流感病毒 如H5N1、H9N2、H7N7 亚型虽然优先结合含-2-3 交联唾液酸受体糖蛋白的鸟类上皮细胞,但也可结合到人呼吸道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而且在感染的后期,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人呼吸道含纤毛的上皮细胞,这为两种病毒的重组提供了条件,以上发现可部分解释为什么禽流感病毒 能克服种属屏障而感染人类。,为什么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人高致病禽流感病毒传播、致病机制,传播机制,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流感病毒HA、NA基因极易发生点突变,其机制涉及分子水平的抗原漂移(antiganic drift)和抗原转变(an
12、tiganic shift),导致编码的蛋白氨基酸序列改变,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HA蛋白分子上个别关键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尤其是受体结合部位的氨基酸发生替换,就能造成毒力、致病性和传播能力的改变,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建议一:别去疫区旅游。旅游者应当避免去暴发禽流感的地区。建议二:别与活禽接触。禽畜粪便很可能是禽流感传播的途径之一,接触禽畜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人们特别是儿童,应避免与活禽接触。建议三:重视疾病预防。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专家提醒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建议四:重视高温杀毒。在56时加热30分钟,60时加
13、热10分钟,70时加热数分钟,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水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预防(一)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禽流感疫情,动物防疫部门立即按 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养殖和处理的所有相关人员做好防护工作。(二)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当这些人员中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三)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四)要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感染和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
14、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六)药物预防对密切接触者必要时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按中医药 辨证施防。(七)别去疫区旅游。(八)重视高温杀毒。,候鸟迁徙传播禽流感,我国候鸟的主要迁徙路线,人与人之间会传播病毒吗?,一旦禽流感病毒与人类病毒重组,从理论上说,就可能通过人与人传播。届时,这种病毒就会成为人类病毒,好像流感病毒一样。两种病毒的重组有一个生物学特性,就是禽流感病毒首先发生了变异。但是禽流感对人类还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传播到何种程度会变异,谁也无法预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施光峰教授表示,如果所有医务工作者都保持
15、深刻警惕,关注其发展,那么找到它的流行规律、防治方法就并非不可能。,疫苗的使用是控制禽流感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以禽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为主。存在问题:免疫效率低下免疫剂量较大增加了疫病监测中区分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的难度存在散毒的可能性,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动物用,人们已经开始研制一些新型疫苗,如冷适应流感弱毒疫苗、基因工程活流感病毒疫苗、复制缺陷型病毒疫苗、DNA疫苗、RNA复制子疫苗、表位疫苗和交叉保护型疫苗等更为新型、有效的疫苗,这些新型疫苗将在不同程度上克服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缺点。用甲醛灭活的流感全病毒疫苗经鼻腔免疫小鼠能抵御8种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攻击,表现了免疫效力的广谱性。,人高
16、致病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疫苗,鉴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和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世界各国都开始开发人用禽流感疫苗。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基本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现已经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治疗(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二)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三)抗流感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四)中医药治疗 参照时行感冒(流感)及风温肺热病进行辨证论治。,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就是“手足口病”,英文报道中常用HFMD来简称此病,从2008年3月上旬开始,安徽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
17、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3月27日,阜阳人民医院第一例患儿死亡。截止到5月2日,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736例,其中痊愈1460例,死亡22例,重症30例,病危12例。除池州市、铜陵市无病例报告外,安徽其他15个市从1月1日至5月2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529例。有报道称我国目前(截至到5月6日)发现手足口病的病例11905人(北京1485人),死亡26人。卫生部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年春,中国手足口病暴发,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
18、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 virus)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什么是手足口病?,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HFMD)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72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
19、病的主要病原体。,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均有分离,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
20、天,100发热,62手足皮疹,66口腔溃疡,28病症发展迅速,17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手足口病在世界的流行,手足口病在中国的流行,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1986年又有暴发。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2000年58月山东省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患儿169
21、8例,其中男102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一)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
22、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
23、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
24、一步证实。,EV 71,柯萨奇病毒,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25、四部曲);疹子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并发症,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与健康 微生物 健康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