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ppt
《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皖南医学院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发热,fever,第1节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0C)。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调定点学说(Set Point,Sp),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病理性 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 移动,而是体温调节障碍 中枢损伤 散热减少:中暑、鱼鳞病 产热增多:甲亢,过热和发热的比较,过热 发热,无致热原(体内因素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致热原,病因,调定点无变化或损伤效应器
2、障碍,调定点上移,发病机制,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体温可较高,有热限,效应,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防治原则,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 机体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调定点上移 体温,外致热原 一、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体内产物,2 病毒:流感V、麻疹V(全病毒体,血细胞凝集素),3 真菌:白色念珠菌-全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一)外致热原: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代谢产物,全菌体)1 细菌 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全菌体,胞壁-肽聚糖,脂多糖(LPS))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内毒素(ET)是常见的外致
3、热源,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0C、2h才能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下降。体内注射ET 或 ET与产EP细胞 EP 培养,4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回归热螺旋体-回归热(代谢裂解产物)梅毒螺旋体(外毒素),5 疟原虫:进入人体红细胞破裂后释放 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发热,(二)体内产物:1 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类固醇 激活产Ep细胞 3.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二、内生致热原(EP):(一)定义: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EP细胞 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
4、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二)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 白细胞介素-1(IL-1)产生IL-1的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 等 属多肽类物质,17KD,作用于下丘脑外侧的受体 阻断剂为水杨酸钠 不耐热、70oC、30min丧失活性,支持依据:微电泳法:提纯IL-1 POAH 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散热 T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产热IL-1给鼠、兔iv 发热 小剂量 单相热 大剂量 双相热ET引起的发热中,循环内也有大量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多种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并能刺激单核细胞产生IL-
5、1,有两种亚型,且都能人工重组,具有相似的致热活性;不耐热、700C、30min丧失活性。支持依据:TNF iv 发热,可被布洛芬阻断 一般剂量 单相热 大剂量 双相热脑室内注射 发热,并伴有PGE,3 干扰素:(IFN):由白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发热有关的是IFN、IFN;不耐热、600C、40min可灭活。支持依据:IFN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热,并有剂量依赖性;可引起脑内或组织切片中PGE含量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被ET、IL-1、TNF、PGF诱导。,支持依据: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
6、应;iv或脑室内注射IL-6 T,可被布洛芬和吲哚美辛阻断;动物发热期间,血浆或脑脊液中IL-6的活性;用IL-1抗血清阻断LPS性发热,同时也抑制了IL-6的.白介素2(IL-2)也可诱导发热,但发热反应出现较晚;另外还可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TNF、IFN,因此有人认为IL-2可能是其他的EP间接引起发热。其他 如:MIP-1、CNTF、IL-8、ET等也被认为与发热有一定的关系,发热激活物(ET)和EP的种类的比较,ET,内源性致热原(EP)IL-1 TNF IFN MIP-1,来源 G-细菌 单核、M M 淋巴 单核,成分 磷脂多糖 糖蛋白 蛋白质 糖蛋白 肝素结合 蛋白质,分子量 100
7、02000 1218 1725 1517?(KD),耐热性 耐热 不耐热 不耐热 中度耐热 不耐热,致热 双峰热 双峰热 小:单峰热 单峰热 单峰热 大:双峰热(剂量依赖),耐受性 产生 不产生 不产生 产生 不产生,(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1 产EP细胞:巨噬细胞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肝星状细胞 肿瘤细胞类:白血病细胞、何杰金病瘤细胞 其它: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2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有2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热激活物中的脂多糖(LPS)血清中的LPS结合蛋白(LBP)可溶性CD14 LPS-sCD14复合物 作用于受体 激活细胞
8、产生EP,第二种方式:(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LPS-LBP-mCD14复合物 激活细胞,LPS 跨膜蛋白(TLR)信息导入细胞内 激活核转录因子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内生致热原,三、体温调节机制(一)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负调节中枢:MAN中杏仁核,VSA腹中膈(限制体温升高),(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系统的EP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可能的途径:1 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在BBB的cap床部位分别存在有IL-1、IL-6、TNF的 可饱和转运机制;,EP也可能从脉络丛部位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通过脑脊液循环到达POAH。2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
9、温调节中枢:OVLT位于视上隐窝上方,紧靠POAH,是BBB的薄弱部位,存在有孔cap,对大分子物质有较大的通透性;EP被巨噬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膜受体识别结合 产生发热介质 POAH 发热3 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信号:依据:切断膈下迷走神经后ipIL-1或ivLPS不再引起发热;肝迷走神经节旁神经上有IL-1受体。,(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热敏神经元 血温 放电频率 散热中枢(+)散热 冷敏神经元 血温 放电频率 产热中枢(+)产热 发热时,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发热中枢介质引起调定点的改变 正调节介质 发热中枢介质 负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 支持依据:PGE注入动
10、物脑室 发热 EP注入脑室 体温升高,脑脊液中PGE EP+下丘脑 组织 合成、释放PGE PGE合成抑制剂有解热作用,同时脑脊液中 PGE也不支持依据:PG特异拮抗物能有效抑制脑室内注入PGE引起的体温升高,但不能抑制IL-1脑室内注入引起的体温升高;,将PGE注入POAH,3/4热敏神经元不受影响,1/2冷敏神经元不受影响;MIP-1的致热性不依赖于PGE。Na+/Ca2+比值 依据:动物脑室灌注 0.9%NaCl 体温 蔗糖溶液 体温不变 Ca2+体温 降钙剂EGTA 体温 cAMPEP 下丘脑Na+/Ca2+cAMP增加 调定点上移cAMP,(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皖南 医学院 病理 生理学 教研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