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PPT课件.ppt
《《幼儿心理发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发展》PPT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36、7岁),在幼儿时期,由于儿童的的身心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另一方面,又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因此,幼儿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和自身独立活动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也就成为本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游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幼儿期,儿童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一定的行为调控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在发展;幼儿的个性逐渐形成;社会性进一步发展;整个幼儿期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学校的正规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本章将从五个方面讨论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二、幼儿的游戏活动三、幼儿言语的发展四、幼儿认知的发展五、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大脑结构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儿童出生后,其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末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3岁1011克7岁1280克)(二)大脑皮层结构日益复杂化神经纤维增多增长、额叶面积增长、神经的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三)脑电波的变化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O-T-P-F线路),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
3、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儿童从四岁起,内抑制蓬勃发展,皮质对皮下的控制作用逐渐增强,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睡眠时间减少)。但是,幼儿的抑制机能还是较弱,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否则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你还得童年的游戏吗?你怀念游戏的童年吗?儿童为什么要游戏?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意义?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游戏的理论其二是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实验:儿童在游戏中成长(认知),第一组,儿童看成人表演如何操作棍子、夹子,最后取到粉笔;第二组,儿童只看成人解决问题的部分示范;第三组,儿童自己玩弄这些工具,成人不干涉,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
4、,一、游戏的理论,(一)早期的传统理论霍尔“复演说”习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彪勒“机能快乐说”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拉扎鲁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博伊千介克“成熟说”你赞同哪个观点?,(二)当代的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复活快乐经验,修复精神创伤。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在游戏中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但是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3、学习理论,桑代克: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遵循效果律和练习
5、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4、中国心理学家的观点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但是,游戏又跟劳动、学习这些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不完全一样,游戏不生产产品,游戏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在某一意义上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
6、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所以,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
7、好地发展起来(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品质(独立、勇敢、顽强、责任意识、合作、分享、竞争等)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密切相关。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必须注意的是: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
8、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实质与意义:,1、具有社会性(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2、游戏是儿童想象和现实的独特结合,并非对现实的简单翻版3、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的、伴有积极愉悦情绪的活动4、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长5、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一)游戏的种类 1、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建筑性游戏、表演游戏 2、教学游戏 3、活动性游戏,(二)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游戏的主题 游戏的情节 2、游戏的形式 3、游戏的创造性 4、游戏的种类 5、游戏的时间 6、游戏的集
9、体性,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期,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并逐渐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学前儿童,在实践活动(游戏、学习、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跟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言语能力也随着更加发展起来。,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音:,对于声母、韵母的发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2)词汇量: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主动词汇)不断增加。(3)语法:从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内部言语与书面言语:从外部言语
10、(有声言语)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并有可能掌握书面语言。,一、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增加(表61)(二)词汇内容丰富和深化(表62、63)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三)词类范围的扩大(64)(四)积极词汇增长,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语法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由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言语发展,由对话言语向独白言语发展幼儿初期以情境言语为主,以后,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增加。3岁前对话言语 幼儿期独白言语(讲故事)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
11、和不随意性占主导,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技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记忆与思维),记忆是个体积累知识经验的基本手段,也是学习的基本手段,是高级认知过程发展的基础。(一)记忆容量的增加(实验研究)(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有意识的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陈千科的实验)(三)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效果优于语词记忆,一、记忆的发展,(四)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记忆。(五)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1、记忆策略:5岁前的儿
12、童是没有记忆策略的,5-7岁是过渡时期,10岁以后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实验研究)如归类策略的应用,幼儿通常利用外部特征归类,学龄初期儿童可以按照事物的属性归类(动物、植物等)训练可以促进记忆策略的形成和发展2、元记忆的形成(有关记忆主体、记忆任务、记忆策略等知识)从4岁12岁儿童元记忆的能力显著增长,幼儿记忆的一般特点,1、是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记忆服从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和自身兴趣2、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逐步发展3、易记易忘4、记忆的精确性差,如何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2、给幼儿记忆的材料要是形象的、记忆方法要有趣3、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材料
13、,发展理解记忆4、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5、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的问题,如何看待幼儿“说谎”的问题?,小孩说谎的原因?记忆精确性差想象与现实混淆逃避惩罚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注意:不能随意指责幼儿“不诚实”,二、幼儿思维的发展,主要内容: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幼儿概念的掌握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的特点,具体形象性及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萌芽(56岁)(实验),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行动的总结伴随行动行动的计划,(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
14、维的研究,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表象性思维,其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1、相对具体性:儿童是依赖表象进行认知,是一种表象性认知,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认知。2、不可逆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不能进行逆运算。(“你的妹妹叫什么”“妞妞”“妞妞有姐姐吗?”“没有”),3、自我中心性:儿童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理解事物4、刻板性:没有形成“守恒”概念,认识事物时,其注意只能集中在某一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另一方面。此时的幼儿还没有逻辑概念,只有日常概念或名称概念。,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1、“三山测验”“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
15、别人的观点自我中心: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三个实验:(p210)结果:多数6岁以下儿童在回答问题时是与自己的观察角度一致,不是玩娃娃的角度结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博克的研究发现,3岁的儿童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博克认为,如果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是儿童容易理解的,幼儿是能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的。休斯的实验(警察与小孩)结果类似,显示了儿童的非自我中心。,2、守恒,守恒: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液体守恒、物质守恒、数量守恒等等34岁:没有“守恒”概念56岁:“守恒”转折期8岁:达到“守恒”,
16、儿童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他们用同一性、补偿性或可逆性证明事物的逻辑关系。,3、类包含,即一类物质及其子类的关系。(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的数量)“红花多还是花多?”(-红花多)“黑牛多还是牛多”(-25%正确)“黑牛多还是睡着的牛多?”(-48%正确)为什么?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对类包含的认识。此外,幼儿不能区分物体表面看起来向什么和真的是什么,不能进行因果推理。,(三)最初概念的掌握,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概括水平制约着掌握概念的特点。幼儿的概括特点
17、:内容贫乏、外部特征、内涵不精确幼儿掌握的概念:实物概念抽象概念,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小班:马就是公园那匹马中班:马就是拿来骑的大班:马是跑得快的,长着四条腿的动物?实物概念是指儿童熟悉的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能够概括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能够指出实物的自己熟悉的若干特征的总和,但不能区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3、最初的数概念,数概念的掌握包括:数的实际意义 数的顺序 数的组成林崇德的研究刘范的研究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对实物的感知对数的表象数的概念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5岁左右,4、类概念的掌握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形成概念系统。维果斯基的研究:“链概念”皮亚杰的研究:主题分类儿
18、童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主题分类-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分类发展的进程是:不能分类(4岁以下)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依概念分类(4-6岁),(四)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幼儿推理发展的实验研究1、演绎推理的发展2、类比推理的发展3、推理过程发展研究,幼儿判断推理的发展趋势,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反应概念之间的联系,反应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1、判断的形式以直接判断为主,向间接判断发展3-6岁儿童根据感知特征进行判断,是直接判断是“李老师的
19、小弟弟”还是“李老师的儿子”6、7岁儿童开始进行间接判断间接判断需要推理,反应事物间的因果、时空或条件联系等2、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应事物的表面联系,向反应事物本质联系发展对“三条腿的椅子倒了”的解释,3-4岁儿童:风吹的5-6岁儿童:少一条腿,站不稳(球浮在水上和钉子沉到水下?),3、判断推理的依据从自我中心的逻辑向客观逻辑发展 对“三条腿的椅子倒了”的解释,3-4岁儿童:他不乖,他不想我坐 5-6岁儿童:少一条腿,站不稳(为什么球浮能够在水上?为什么钉子会沉到水下?)4、判断推理的论据从不确定到逐渐明确(“今天不可以吃冰糕”“奶奶说的”或“天气不热”)5、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岁不
20、能进行推理 4岁开始发展 5岁大部分可以推理 6-7岁全部可以进行推理活动,如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1、给幼儿提供各种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如何看待儿童“破坏”玩具?2、注意教学的具体性和形象性3、促进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方面注意教学中的具体形象性,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儿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猜谜语活动,第五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性别社会化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的发展是婴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我及
21、其心理活动的觉知。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心理成分: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自尊)、自我控制、等等。关于自我的成分,心理学家们有各自的认识:,威廉詹姆斯:主体我I,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体验着自己的身心关系,具有调控和组织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客体我ME,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与环境、他人之间运作中产生的,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认识的自我。,库里“镜像自我”个体的自我产生于和他人的交往中导致对自我的认知。以镜子中自己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社会自我是在他人印象和自我印象之间相互交
22、换、协调而产生。,米德:主体我客体我客体我是社会自我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产生,因此是社会的。,(一)婴儿自我发展研究,研究工具:镜子观察指标(产生和增加)自我指向行为研究揭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迪克逊的研究被试:412个月婴儿,5名工具:镜子观察指标:婴儿的微笑、语声、触摸 婴儿对自己、妈妈、另一儿童的镜像比较,据此,把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04个月为“妈妈阶段”。对妈妈的镜像微笑、点头、发出叫声,而不是对自己的镜像感爱好。56个月为“同伴阶段”。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另一个同伴对待,有时伸手到镜子后面去镜中找人 712个月为“伴随行动”。看见镜像中自己张嘴的动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 心理 发展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