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线形设计》PPT课件.ppt
《《平面线形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线形设计》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平面线形设计,2.1概述 2.2直线2.3圆曲线2.4缓和曲线 2.5平面线形设计2.6行车视距2.7平面设计成果,2.1概述,一般所说的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路线设计是指确定路线的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为研究的方便,把它分解为路线平面设计、路线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既要分别进行,又应综合考虑。路线位置受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设计任务:在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有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要求、
2、工程费用最省的路线来。设计思路:一般是在尽量兼顾纵、横断面平衡的前提下先定平面,沿这个平面线形进行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取得地面线和地质、水文及其它必要的资料后,再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经过多次反复,可望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2.1.1路线设计依据基本要求,路线设计应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方面综合考虑,需要有科学和美观两方面的严格要求,把人、车、路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使设计方案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断面合理。路线设计应在安全、迅速、经济、舒适、美观原则下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线形应使司机和乘客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舒适感;(2)司机的视觉和心理反应良好;(3)线形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协调;(4
3、)线形应保持连续和均衡;(5)工程方面和运营方面的经济性。,2.1.2路线设计依据技术经济依据,道路设计是以道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地位及交通功能为准则,以道路行车交通量为条件来确定道路等级,并根据道路所在地区的自然与地形条件,合理地选择、确定道路各部分的几何设计指标。因此在路线设计中最基本的技术经济依据是:交通量、设计车辆、地形、设计车速及通行能力等。交通量(1)道路交通量是指某道路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车辆的往返数量,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主要经济依据。设计中常考虑的交通量有年平均昼夜交通量N1、最大日交通量N2、高峰小时交通量N3、昼夜平均小时交通量N4、30位小时交通量及远景交通量等。(2)设
4、计交通量设计交通量:指一定设计年限末期的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末期道路断面所能容纳的交通量由现有交通量和设计年限内增加的交通量两个部分组成。设计交通量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主要经济依据。道路的设计年限一般为:高等级道路不低于20年;二级公路与城市主干道为15年;三、四级公路与城市次干道为10年。设计交通量的确定:在工作中应全面分析研究各种交通因素,并根据实际交通特点与交通情况选择计算方式,确定设计交通量。我国目前一般采用“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国外多用30位小时交通量或昼夜小时交通量为设计交通量。确定设计交通量时应注意:保证高峰小时交通安全、迅速;考虑设计年限末期及远景交通量的要求;考虑季
5、节性与道路吸引部分交通量的使用需要。,2.1.2路线设计依据技术经济依据,设计交通量的计算方式按车辆每年平均增长量计算 按车辆每年平均增长率对现行统计交通量计算 按车辆每年平均增长率对每年递增交通量计算Nn设计年限末交通量(辆/小时或辆/昼夜);N统计年度现有交通量(辆/小时或辆/昼夜);n道路设计年限(年);统计年度的车辆年平均增长数量;r统计年度的车辆年平均增长率(%)。,2.1.2路线设计依据技术经济依据,(3)车辆换算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类型各不相同,设计时应把各种车辆换算成同一种“标准车型”作为计算设计交通量的依据。一般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快速干道等高等级道路以小汽车为“标准车型”;
6、其他各级道路以载重车为“标准车型”。设计车辆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尺寸各异,因此道路的几何设计中应考虑车辆的形状与尺寸,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车型作为设计车道宽度、弯道拓宽、道路净空等方面的设计依据。根据车辆的外轮廓尺寸,我国道路规定的设计车辆有小客车、载重汽车、半挂车三类。地形地形对道路线形设计和各项指标确定有很大影响,不但涉及投资,对行车安全、运输经济方面也有影响。因此,标准按平原微丘、山岭、重丘三大类地形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设计指标。,2.1.2路线设计依据技术经济依据,设计车速道路的曲线半径、超高、拓宽、视距、纵坡、车道宽度等项指标都与设计车速有关。所以设计车速(或称作计算行车速度)是道路
7、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关键性指标。设计车速是根据道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交通量、地形条件等规定的,它对工程造价、营运效益两方面均有较大影响,确定设计车速时应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并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设计车速过高,造成山岭区及地形复杂区工程投资增加过大;(2)防止设计车速过低,不能满足车辆行驶需要,造成交通堵塞,影响营运效益和增加交通事故;(3)对于一条道路,应采用同一设计车速,以保证设计路段的技术指标均衡和行车的连续性。,2.1.2路线设计依据技术经济依据,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即辆/小时。它又分为基本通行
8、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指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一条车道革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可采用“车头时距”或“车头间距”推求。可能通行能力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指根据规范规定的各级公路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等级,使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这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2.2直线,直线的运用在公路和城市道路中使用最为广泛,两点间直线最短。但过长的直线并不好,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若长度运用不当,不仅破坏了线形
9、的连续性,还将影响线形自身的协调性。实践表明,一般在下述情况下可采用直线:(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区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3)大中型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线;(4)路线交叉口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2.2直线,在直线的使用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直线长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对直线的长度应有所限制。当不得已采用过长直线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注意下述问题:(1)在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以避免车速过快;(2)长直线宜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以使呆板的直线变得缓和些;(3)道路两侧地形
10、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雕塑、广告牌等设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4)长直线或长纵坡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长直线”的量化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各国规定均有差异。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V(km/h)为基准来基化。我国实践表明,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宜控制在20V以内。,2.2直线,直线的最小长度考虑到线形的连续和驾驶的方便,相邻两曲线之间应有一定的直线长度。这个直线长度是指前一曲线的终点(缓直HZ或圆直YZ)到后一曲线起点(直缓
11、ZH或直圆ZY)之间的长度。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同向曲线间若插入短直线,很容易使司机产生一个错觉,即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反向曲线,甚至看成为一个曲线,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极易造成司机判断和操作的失误。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在反向曲线间,为满足设置超高、加宽的需要,应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当受到地形、地物等各方面的限制时,可将反向缓和曲线首尾相接,但此时要注意路面排水的问题。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2.3圆曲线,2.3.1曲线半径由于汽车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将
12、可能产生两种横向不稳定的危险,一是横向滑移,二是横向倾覆。所以汽车在小半径曲线路段行驶时容易发生横向失稳。为了减小离心力的作用,把路面作成外侧高的单向横坡形式,也称超高。汽车行驶时,汽车重力的水平分力可以抵消一部分离心力的作用,其余的可由横向摩阻力来平衡。,2.3圆曲线,考虑sin=tg=ih,cos=1,ih称为横向超高坡度(也称超高率),由上式可以看出,在V一定的前提下,曲线的最小半径决定于容许的(横向力系数)及最大的ih。,2.3圆曲线,横向力系数与取值横向力系数表示单位车重所受到的离心力,值越大越不利,其取值主要取决于在如下几个方面:(1)行车安全方面:横向力系数不大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
13、横向摩阻系数f,即f。(2)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汽车行驶在弯道上时,其驱动方向与行驶方向的不同形成一个偏移角,曲线半径越小,偏移角越大,如图示。偏移角的增大会造成操纵困难,增加燃料消耗与轮胎磨损。因此,从操纵方便和减少消耗的角度考虑,取小于0.15为宜。(3)行车平稳舒适方面:值过大会影响行车的稳定性,使司机和乘客感到紧张和不舒适。通过研究,一般认为取值在0.110.16范围内是合理的,在设计中可以根据道路等级来具体采用不同的值。,2.3圆曲线,横向超高坡度ih与取值确定最大超高值ih,max要考虑车辆在弯道慢行或停车时车辆不致沿路面向内滑移,特别是在有冰冻地区的山岭、重丘区的道路更应严格控制
14、ih值。标准规定ih,max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10%,其它各级公路为8%,有积雪寒冷地区为6%,当横向超高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时,应以路拱的超高为准。最小半径在设计车速下,曲线的最小半径Rmin决定于最大横向力系数max和最大横向坡度ih,max,则:注意,极限半径指标不能保障那些超过设计车速车辆的安全平稳,所以极限半限指标是各级道路最低控制指标,在设计中只能作为曲线半径的控制界限值,不应轻易采用该值作为设计半径。,2.3圆曲线,我国标准和城规所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见表3-1和表3-2所列值。,2.3圆曲线,2.3.2平曲线布设计算曲线半径确定后,根据平面导线转角值,按下列公式计算确
15、定圆曲线各几何要素。T切线长(m);L曲线长(m);E外距(m);J校正值或超距值(m);平面导线转角()。,曲线主点桩计算校核,根据已知交点桩的里程和上述各几何要素计算值,曲线各主点桩里程计算,2.4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标准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2.4.1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缓和曲线的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转向;(2)离心加速度渐变,司机和乘客感觉舒适;(3)横向超高坡度渐变,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缓
16、和曲线的性质汽车由直线进入圆曲线,其行驶轨迹的曲率是逐渐变化的。假定汽车是匀速行驶,司机均匀转动方向盘。当方向盘转角为时,前轮相应转角为,如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方向盘转动的角速度为(rad/s),则前轮转动的角度为,t为行驶时间(s)。则汽车行驶t后在l处的曲率半径为,2.4缓和曲线,因为很小,所以,设汽车以v(m/s)匀速行驶,则,综合上述两式,得汽车自曲线起点开始转弯,经t(s)后行驶的距离(m),上式v、k、d、均为常数,令,则,2.4缓和曲线,2.4.2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我国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l回旋线
17、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A回旋线的参数,表征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在回旋线的任意点上,r是随l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在缓和曲线的终点处,l=Ls,r=R,则上式可写作:或R回旋线所连接的圆曲线半径(m);Ls回旋线型的缓和曲线长度(m)。设计时可以由已知的R和Ls计算A,也可以按各种条件选择R和A,再计算Ls。下图为回旋线及其应用范围,在回旋线上任意点P取微分单元,则有 回旋线上任意点P的切线与x轴的夹角,称作缓和曲线角。,2.4缓和曲线,将上式积分并将sind,cosd用级数展开整理即得用参数r和l表示的回旋线直角坐标方程:,在回旋线终点处,l=Ls,r=R,于是,如用切线支距法敷设回旋线
18、,可采用近似公式:,C=RLs,2.4缓和曲线,回旋线的几何要素 任意点P处的曲率半径和P点的回旋线长度分别表示为 回旋线上任意一点P的切线与x轴的夹角,称作“缓和曲线角”P点曲率圆的内移值 P点曲率圆圆心M点的坐标 长切线长 短切线长 P点的弦长 P点的弦偏角,2.4缓和曲线,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的几何元素,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的基本组成是: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其几何元素的计算公式为,q缓和曲线起点到圆曲线原起点的距离,也称切线增值;p设缓和曲线后圆曲线内移值;0缓和曲线终点缓和曲线角;Ls缓和曲线长;R圆曲线半径(m);转角();T切线长;L曲线长;E外距;J超距。,2.4缓和曲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 线形 设计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