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谱》PPT课件.ppt
《《平面色谱》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色谱》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薄层色谱法,把吸附剂均匀地铺在一块光洁的玻璃板或其他薄板上形成薄层,在此薄层上进行色谱分离分析的方法。特点: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2.分离的组份可保存在薄板上。3.对试样净化要求低,试样间相互 无交叉污染。,第一节薄层色谱法的原理,薄层色谱法按固定相的性质和分离机理分为:吸附薄层色谱法,分配薄层色谱法,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凝胶薄层色谱法。吸附薄层色谱法:以吸附 剂为固定相,溶剂为流动相(又为展开剂)的液相色谱法。分离机理:在薄层的一端点上试样溶液,然后把薄层的下端浸入合适的溶剂中,借助毛细管作用使溶剂上升。此时试样组分不断地
2、被吸附,又被溶剂溶解解吸,如此随之向前移动,这一过程为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份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展开剂也有不同的解吸能力,因此在流动相向前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组分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得到分离。,比移值示意图,溶剂前沿,起始线,a,b,c,A,B,比移值:表示各组分在薄 层板上的位置,是定性的参数。Rf=原点至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流动相前沿的距离比移值与容量因子和分配系数的关系:为反比关系Rf 值在01之间,合适的Rf 值为0.20.8,最佳Rf 值为0.40.5,相对比移值:将试样与参照物同时展开,可消除一些系统误差,用于定性结果准确。Rst=原点到组份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参照物斑点
3、中心的距离若A为试样,B为参照物,Rst=a/b 注意:Rst 1或Rst 1 分离度:R=2 d/w1+w2 d两组分斑点中心距离 w1、w2分别为两斑点宽度R 1为两组分斑点分离的标志,固定相,TLC对固定相的要求;1、表面积要大,2、在展开剂中不溶,3、具有可逆的吸附性,4、便于观察分离结果。固定相的选择:根据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对于强极性试样,应用活性低的吸附剂;对于弱极性试样,应用活性高的吸附剂。,分离亲脂性化合物常选择氧化铝、硅胶等。分离亲水性化合物常选择纤维素、离子交换树脂、硅藻土及聚酰胺等。注意:吸附剂的酸碱性应与试样保持一致,以防止吸附剂与试样组份发生酸碱反应
4、而产生不可逆吸附。,流动相(展示剂),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是TLC离的关键。要求:1、能使待测组份很好地溶解,不与组份发生化学反应。2、使展开的斑点园而集中,无拖尾现象。3、使待测组份的Rf 值最好在之间,各组份Rf 应大于0.05,以便完全分离。,流动相的选择原则:相似性原则。通过实验找出最佳分离的展开剂。实验时,首先用单一的低极性溶剂展开,后再更换极性大的溶剂。用单一溶剂不能分离时,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展开剂。常用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已烷(石油醚)二硫化碳 苯 四氯化碳 二氯甲烷 乙醚 乙酸乙酯 丙酮 丙醇 甲醇 水,常用的混合展开剂:水乙醇,水甲醇,水丁酮甲醇,水乙醇丁酮乙酰丙酮等。注意
5、:混合溶剂临用时新配,以免时间贮存,因相互作用而变质。为了找到最佳溶剂系统,可采用三角形优化法。,三角形优化法,固定相,活性级别,待测物,极性,极性,展开剂,V,I,注:活性级别越小,吸附力越大,强,强,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技术,步骤:制板、点样、展开、显色定位、定性、定量。制板:软板:用硅胶H(不加粘合剂)硬板:用硅胶G(加粘合剂煅石膏)用硅胶CMC(加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用硅胶F254(加荧光剂)要求:吸附剂涂铺均匀,表面光滑,厚度一致。注意:涂铺后的薄板应水平放置,室温晾干,干燥活化。(活化温度、时间可根据活性要求变化。硅胶G板在110烘干1小时。),点样,试样溶于适当溶剂中,尽量避免用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面色谱 平面 色谱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