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液循环》PPT课件.ppt
《《局部血液循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血液循环》PPT课件.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了解其原因、发生机理、类型和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并注意充血、淤血、出血三者的病理鉴别和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综述,血液循环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如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将引起器官组织的代谢紊乱、功能失调、甚至形态结构改变。,综述,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力衰竭、休克等)的结果,常伴有血液量与质的变化。,综述,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血量异常(如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和
2、栓塞)及血管壁通透性或完整性的改变(如水肿、出血)等。,第一节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简称充血(动画),(一)原因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1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机能活动增强,就会引起充血。,一、动脉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1)炎性充血 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一、动脉性充血,(2)侧枝性充血 某一
3、动脉由于管腔狭窄或阻塞,周围的动脉吻合枝(侧枝)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即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充血,建立侧枝循环,使缺血组织得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枝性充血(动画)。,一、动脉性充血,(3)减压后充血 动物机体某部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当压力突然解除后,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或贫血后充血。,一、动脉性充血,(二)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温度升高,呈鲜红色,体积轻度增大,机能增强。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图片21、22、23),一、动脉性充血,(三)结局 充血是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一、动脉性充血,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若病因
4、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等变化。,一、动脉性充血,二、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由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性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动画)。,(一)原因 全身性淤血:心功能衰竭、胸膜及肺脏的疾病。,二、静脉性充血,静脉受压,静脉管腔阻塞,局部性淤血:,(二)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器官体积肿胀,颜色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代谢机能减弱,温度下降。,二、静脉性充血,淤血若持续发展,可继发水肿(淤血性水肿)、出血与坏死,还可继发结缔组织增生最后导致器官硬化,称为淤血性硬化。(图片24、25、26),二、静脉性
5、充血,镜检: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及结缔组织内积聚水肿液,有时发生出血。如果淤血持续时间更长,淤血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二、静脉性充血,1肺淤血 主要由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眼观:急性肺淤血时,肺胸膜呈蓝紫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而光滑。肺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淤血时间较久,含铁血黄素形成较多,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质地变硬,称为肺的“褐色硬化”。(图片27、28、29),二、静脉性充血,镜检: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水肿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巨
6、噬细胞。这种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常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称为心力衰竭细胞。(图片210、211、212),二、静脉性充血,2肝淤血 主要见于右心功能不全,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回流障碍时。眼观:肝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肝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与槟榔切面上的花纹相似,故有“槟榔肝”之称。(图片213、214),二、静脉性充血,镜检: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的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病程稍久,肝小叶中心部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萎缩或消失,周边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肝细胞萎缩消失后,间质结缔组织
7、增生,此时肝脏眼观体积缩小,变硬,称为淤血性肝硬化。(图片215),二、静脉性充血,(三)结局 短暂的淤血在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如果淤血持续时间过长,淤血局部除水肿与出血外,还形成血栓。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代谢及机能下降,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或器官硬化等。淤血的组织抵抗力降低,损伤不易修复,容易继发感染。,二、静脉性充血,第二节 局部缺血,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减少,称为局部缺血。局部缺血可以是全身性贫血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结果。,一、原因和发生机理 根据局部缺血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如下类型:1压迫性缺血:动脉血管受压使血管腔变狭窄或闭塞所致。2阻塞性
8、缺血:动脉管腔阻塞,血液供应受阻而发生局部缺血。,3血管痉挛性缺血:缩血管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动脉痉挛性收缩而造成缺血。4侧枝性缺血:瘤胃穿刺放气过快及休克等,因大量血液急剧流入腹腔脏器,而造成其他器官、组织的缺血。,二、病理变化 局部缺血的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局部温度降低,充实感减弱,被膜皱缩。切面少血或无血。由于含血量减少,呈现器官组织的固有色泽(如肺、肾和黏膜呈灰色,肝呈褐色)。对缺氧敏感的组织细胞常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局部缺血的后果取决于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器官组织对缺氧敏感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代偿等因素。,第三节 出 血,血液(主要指红细胞)流出心脏血
9、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间隙内,称为内出血。一、原因和发生机理 按照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破裂性出血 是指由于心脏、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多为局限性。机械性损伤 血管壁被周围的病变侵蚀 心脏或血管壁本身病变,(二)渗出性出血 是指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的通透性升高引起的出血。常为全身性。1血管壁的损伤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出性出血。,2血小板质与量的改变 血小板数量减少,质地改变,均可引起渗出性出血。3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或合成障碍,均能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二、病理变化 出血的病理变化因出血的原因、血管种类、局部组
10、织的性质、出血的速度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积血:血液流入体腔内。血肿:大量出血局限在组织内,血液聚集一处,呈肿块样隆起。瘀点:皮肤、黏膜、浆膜和实质器官的点状出血(一般直径不超过1mm)。,瘀斑:斑块状出血(直径由数毫米至10mm)。溢出:某些浆膜或组织内常见的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出血性浸润:毛细血管的血液渗入血管周围间隙,随后浸润到邻近组织内,呈大片暗红色。(图片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三、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止血。流入组织内的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血液循环 局部 血液循环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1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