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银辉教授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整理ppt.ppt
《于银辉教授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整理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银辉教授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整理ppt.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于银辉 教授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IP技术与综合宽带网,2,教 材:宽带IP网络 毛京丽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年,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人民邮电出版社2、龚向阳宽带通信网络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3、翟禹宽带通信基础与组网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3,课程宗旨:,4,第一章,本章介绍宽带IP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宽带IP网络概述,5,6,1.1 宽带IP网络的概念及发展过程,1.1.1 宽带IP网络的概念1、IP网络的概念Internet是由世界范围内众多计算机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通过路由器和通信线路连接汇合而成的一个网络集合体,它是全球最大的、开放
2、的计算机互联网。,7,2、宽带IP网络的概念 由路由器和窄带通信线路互联起来的Internet是一个窄带IP网络,这样的网络只能传送一些文字和简单图形信息,无法有效地传送图像、视频、音频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8,宽带IP网络:所谓宽带IP网络是指Internet的交换设备、中继通信线路、用户接入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都是宽带的,通常中继线带宽为几至几十Gbit/s,接入带宽为1100Mbit/s。,9,在这样一个宽带IP网络上能传送各种音视频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同时支持当前的窄带业务,它集成与发展了当前的网络技术、IP技术,并向下一代网络方向发展。,10,1.1.2 宽带IP网络的发展过程1、In
3、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是有部分重叠的)。,11,(1)Internet发展的第一阶段在19831984年,由美国的单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采用网络互连技术和TCP/IP协议,逐渐发展演变成早期的Internet。,12,ARPANET,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使用报文处理器(IMP)实现网络互连全面采用TCP/IP1983年分解为两个网络:-科研网-军用网,13,(2)Internet发展的第二阶段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采用TCP/IP通信协议建立起
4、NSFNET网络,要求所有NSF资助的网络都必须采用TCP/IP协议集,且与ARPANET连通,并逐渐取代了ARPANET网,形成了Internet。,14,此后,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本国的TCP/IP网络,并连接到美国的Internet,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Internet。第二阶段的Internet的网络结构是三级结构。,15,(3)Internet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商业部门介入。而且由于TCP/IP技术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接入Internet列为促进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三阶段的Internet的网络结构是多级结构。,16,多级结构的因特
5、网,网络接入点NAP国家主干网(第一层ISP)地区ISP(第二层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网或PC上网用户,17,2、宽带IP网络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人们对 信息的需求不断 提高。,18,初期的Internet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数据业务,如今的Internet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甚至动画等为一体,即以传输多媒体宽带业务为主,由此Internet的发展趋势便是宽带化向宽带IP网络发展,宽带IP网络技术则应运而生。,19,1.2 宽带IP网络的组成,从宽带IP网络的工作方式上看,它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如图1-3所示。,20,图1-3 IP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
6、部分,21,1.2.1 IP网络的边缘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IP网络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22,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对等方式(P2P方式)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23,1.2.2 IP网络的核心部分组成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作用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24,1、核心部分的网络核心部分的网络根据覆盖范围可分为广域网(WAN)和城域网(MAN)。,25,
7、广域网(WAN)在广域网内,通信的传输装置和媒介由电信部门提供,其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城域网(MAN)其作用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一般是一个城市),作用距离为550km。,26,核心部分的网络根据采用的通信方式不同包括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7,(1)分组交换原理,A.概述 分组交换技术是为满足数据通信的需要而产生的。数据通信凡是在终端以编码方式表示的信息,用脉冲形式在信道上传送的信息都叫数据通信。,28,29,分组交换的诞生,30,分组交换的本质特征,数据被封装成分组后,对于占用的传送位置无要求,可采用统计复用,先来先传。由于要求交换节点对数据进行纠错检验,必须等
8、一个分组完全抵达交换节点后才能执行,所以分组交换采用“存储-检查-转发”的交换方式。,31,分组交换的概念,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是:把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块,即分组(packet),这些分组长度较短,并具有统一的格式,每个分组有一个分组头,包含用于控制和选路的有关信息。,32,两个关键,统计复用:也称异步时分复用,指将用户数据划分数据单元,若干比特;用逻辑标号标识数据单元,构成分组,按照先来先服务复用传输信道。属于动态分配共享资源,可提高传输信道的带宽利用率。,存储转发:指分组数据抵达交换机先进行缓存,检查无错后再根据分组中携带的目的地址和资源状况选择路由,将分组经出口连路转发输出
9、。,33,分组的形成,34,统计时分复用,35,工作过程,各分组按 排队,形成队列,复用器按照FIFO的原则,从队列中逐个取出分组向线路上发送。在高速传输线上,形成了各用户分组的交织传输。输出的数据不是按固定时间分配,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的。这些用户数据的区分不像同步时分复用那样靠位置来区分,而是靠各个用户数据分组头中的“标记”来区分的。,36,分组交换过程,37,B.分组交换的特点,(1)传输质量高。(2)可靠性高。(3)异种终端通信方便。(4)能满足实时性要求。(5)经济性好。信息传送时延大。增加开销。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38,C.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形式,两种主要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面
10、向连接,通信前先要分配资源和进行通信参数协商,然后进行数据交换传送,通信结束后释放所占用资源。无连接,随时可进行数据传送,网络总是处于准备好状态。,39,两种工作模式数据报方式:用户之间通信无需经过呼叫建立、呼叫释放阶段;各分组逐节点地独立选择路由、转发。虚电路方式:先在用户之间建立逻辑连接(虚电路),分组沿虚电路顺序发送,发送完,逻辑连接释放。,特点:是无连接的交换方式。灵活,网络利用率高,软件复杂,传输时延大。internet采用数据报方式。,特点:是面向连接的交换方式。延时小,软件简单,故障时需要重新建立连接。X.25分组交换网采用。,40,A,存储器,PAD接口,PAD接口,存储器,D
11、,D,2,C,1,C,C,分组交换机甲,分组交换机乙,1,C,存储器,B,2,A-C:用数据报方式,各分 组独立选择路由B-D:采用虚电路方式,各 分组按已建立的虚电 路顺序传送 PAD:packet Assemble and Disassemble分组装拆接 口,2,分组交换机丙,工作原理示意,41,虚电路的特点是:(1)虚电路的路由选择仅仅发生在虚电路建立的时候,在以后的传送过程中,路由不再改变,这可以减少节点不必要的通信处理。(2)由于所有分组遵循同一路由,这些分组将以原有的顺序到达目的地,终端不需要进行重新排序,因此分组的传输时延较小。(3)一旦建立了虚电路,每个分组头中不再需要有详细
12、的目的地地址,而只需有逻辑信道号就可以区分每个呼叫的信息,这可以减少每一分组的额外开销。,42,(4)虚电路是由多段逻辑信道构成的,每一个虚电路在它经过的每段物理链路上都有一个逻辑信道号,这些逻辑信道级连构成了端到端的虚电路。(5)虚电路的缺点是当网络中线路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可能导致虚电路中断,必须重新建立连接。(6)虚电路的使用场合:虚电路适用于一次建立后长时间传送数据的场合,其持续时间应显著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如文件传送、传真业务等。,43,数据报的特点是:(1)用户的通信不需要有建立连接和清除连接的过程,可以直接传送每个分组,因此对于短报文通信效率比较高;(2)每个节点可以自由地选路,可
13、以避开网中的拥塞部分,因此网络的健壮性较好。对于分组的传送比虚电路更为可靠,如果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分组可以通过其它路由传送。(3)数据报方式的缺点是:分组的到达不按顺序,在终点各分组需重新排队;并且每个分组的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址,开销比较大。(4)数据报的使用场合:数据报适用于短报文的传送,如询问/响应型业务等。,44,D.分组的格式整个报文信息分成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加上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标识、分组头、帧校检序列以帧的形式在信道上传输。F:定界标志,标识分组的边界A:地址字段,表示链路层的次站地址与网络层的目的地址及选路无关C:控制字段,指示帧的类型(信息帧,监控帧(按级就绪、未就绪等
14、),无编号帧(控制链路的断开和建立))FCS:帧校验序列,为CRC校验码,F,A,C,分组头,信息字段,FCS,F,报文,45,分组头:通用格式标示符:主要用来区分分组是用户信息还是控制信息,还有确认方式、分组顺序编号的模式。逻辑信道组号和逻辑信道号:是分组的地址标记,标示不同的子信道或用户信息。分组类型识别符:区分不同的分组,通用格式标示符,逻辑信道组号,逻辑信道号,分组类型识别符,46,分组类型:呼叫建立分组:用于两个DTE之间建立虚电路。(呼叫请求分组,入呼叫分组,呼叫接受分组,呼叫连接分组)数据传输分组:恢复分组:实现分组层的差错控制(复位分组,再启动分组,诊断分组)呼叫释放分组:用于
15、释放虚电路(释放请求分组,释放指示分组,释放证实分组)不同类型分组的格式有所不同,如有的就不包括信息字段。,47,(2)帧中继(Frame Relay),在X.25网络发展初期,网络传输设施基本上是借用了模拟电话线路,这种线路分厂容易受噪声的干扰而误码。为了确保传输无差错,X.25在每个节点处进行了严格的差错控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现在的数字光纤网的误码率非常低,可以简化X.25的差错控制过程,从而使分组在节点处的处理时间减少,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帧中继采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将X.25网络的下三层协议进行简化,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推到网络的边界,即将下层的某些功能有终端的上层协议完成,从而实现
16、了轻载协议网络。,48,路由选择、虚电路复用,数据成帧、差错/流量控制,电气机械特性、比特流传输/流量,(a)X.25分组交换网,差错/流量控制,数据成帧、路由选择,电气机械特性、比特流传输/流量,(b)帧中继网,分组网络和帧中继网络协议比较,49,分组交换网中信息的传输情况,源站,中间站,中间站,目的站,发送,确认,发送,确认,发送,确认,发送,确认,端到端确认信息,发送,确认,发送,确认,在每个节点处都要进行确认,没有收到确认消息的节点会重发信息。目的节点收到消息还要向源节点发送确认信息,该信息经过网络的每个节点同样要确认,没有收到确认消息的源节点会重发信息。,50,帧中继网中信息的传输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授 吉林大学 通信工程 学院 整理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50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