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选讲》PPT课件.ppt
《《小儿推拿选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选讲》PPT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选讲,概述,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又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二、小儿推拿特点,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手法的操作特点
2、: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一般讲,推拿的时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手法的治疗特点: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三、手法操作要求,先操作四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头面部穴位。先作轻手法,后作重手法。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头面部常用穴位,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
3、推至前发际,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30-50次。【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临床应用】推攒竹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他三法(推眉弓、揉太阳、揉耳后高骨)配合使用。,头面部常用穴位,眉弓(坎宫)【位置】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操作方法】分推法: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向两眉梢分推,称分推眉弓(分推坎宫),30-50次。【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醒脑明目。【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志异常,目赤痛,近视眼等。【临床应用】推眉弓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他三法(推攒竹、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合用。,头面部常用穴位,太阳
4、【位置】两眉后凹陷中。【操作方法】揉法:以两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太阳,30-50次。【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清热明目。【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近视眼等。【临床应用】揉太阳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揉耳后高骨)合用。,头面部常用穴位,耳后高骨(高骨)【位置】两耳后,乳突后缘与后发际交界处。【操作方法】揉法: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30-50次。【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安神除烦。【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昏烦躁,惊风等。【临床应用】揉耳后高骨为小儿治外感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揉太阳)合用。,腹部常用穴位,腹【位
5、置】腹部。【操作方法】1推法: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纳少,便秘,疳积,恶心,呕吐等一切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治疗腹泻;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其他三法(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腹部常用穴位,脐(神阙)【位置】肚脐。【操作方
6、法】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脐,或用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统称揉脐。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称摩脐。3.捏挤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向里捏挤肚脐,称捏挤脐。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纳少,便秘,疳积,恶心,呕吐等一切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治疗腹泻;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其他三法(补脾经,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腹部常用穴位,肚
7、角【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处。【操作方法】1拿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指对拿本穴,称拿肚角。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其余四指放在背部与穴位相对处,同时对拿肚角穴,称拿肚角。2按揉法: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肚角。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功用】止腹痛,通大便。【主治】一切腹痛,便秘,腹胀,食积。【临床应用】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拿肚角刺激量较强,不可多拿。本穴常与摩腹,掐揉一窝风合用以治疗腹痛;治疗便秘时,常与推下七节骨,摩腹合用。,背部常用穴位,背部常用穴位,天柱骨【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方法】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些),称推天柱骨
8、。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100-300次。【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主治】恶心,呕吐,呃逆,溢奶,发热,感冒,项强,惊风,咽痛等。【临床应用】本穴降逆止呕作用明显,常与揉中脘配合使用。,背部常用穴位,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线。【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推上七节骨或推下七节骨。100300次。【功用】推上七节骨:温阳固涩止泻;推下七节骨:泻热导滞通便。【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揉脐,揉龟尾)合用治疗腹泻。用本法治疗便秘、食积时,常与摩
9、腹,退六腑,按弦走搓摩等合用。,背部常用穴位,龟尾【位置】尾椎骨末端。【操作方法】1.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2.旋推法:用拇指面旋推本穴,称旋推龟尾。100300次。【功用】疏调肠腑,司调二便。【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临床应用】本穴作用比较平和,重在调和。本法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治疗腹泻。用本法治疗便秘时,常配以推下七节骨,摩腹,拿肚角等法。,上肢部常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100-30
10、0次。【功用】补脾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调脾经:调和脾胃。【主治】腹泻,疳积,厌食,便秘,呕吐,黄疸,痢疾等。【临床应用】补脾经为小儿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用于小儿基础保健。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常与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肝经;离心方向推为清肝经,100-300次。【功用】平肝息风,泻火除烦。【主治】烦躁不安,惊风,夜啼,癫痫,发热,口苦,咽干,目赤等。【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若
11、需补时,以补肾经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及神志异常方面的病,常与清心经,揉百会,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心经;离心方向推为清心经。100300次。【功用】清心退热,镇惊除烦。【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不安,夜啼,失眠等。【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以补脾经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及神志异常病,常与清肝经,清小肠,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
12、向推称清肺经。100300次。【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肾经【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方向推称补肾经;向心方向推称清肾经。100300次。【功用】补肾益脑,温补下元。【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尿多,尿频,虚咳,虚喘等。【临床应用】本穴宜补不宜泻,需泻时,以清小肠代之。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大病,久病及先天不足诸症,常与补脾经,捏脊,揉二人上马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从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13、【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大肠;离心方向推称清大肠。100500次。【功用】补法: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清法:清热利湿,泻里导滞。【主治】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虚证时,用补法,多与补脾经,揉脐,捏脊等合用。治疗实证时,用清法,常与清脾经,摩腹,推下七节骨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小肠【位置】小指尺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直推称补小肠,离心方向直推称清小肠。100-300次。【功用】清热利尿。【主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尿闭,水泻,发热
14、,烦躁等。【临床应用】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用补肾经代之。用本法清热时,多与清心经,清肝经,清天河水合用。用本法利尿时,多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肾顶【位置】小指顶端。【操作方法】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揉肾顶。100-300次。【功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主治】自汗,盗汗,多汗等一切汗证。【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汗证效穴,常与补肺经,补肾经,补脾经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肾纹【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肾纹。100300次。【功用】清热明目,解瘀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结不散。【临床应用】
15、本穴为治目疾要穴,常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推六腑等合用。,上肢部常用穴位,四横纹【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方法】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称掐揉四横纹。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在穴位上横向来回直推,称推四横纹。掐揉法:35次(掐一次揉三次为掐揉1次)。推法:纵推为3050次,横推为100300次。【功用】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胀,厌食,咳喘,慢惊风,口唇破裂,发热,烦躁等。【临床应用】本穴是治疗疳积的要穴,可以单穴使用,亦可以与推脾经,捏脊,摩腹配合使用,可用三棱针点刺本穴后
16、用力挤出粘液或血水,称刺积法。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肤后挤血水,称割积法。无论针刺,或刀割都应严格消毒。,上肢部常用穴位,小横纹【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操作方法】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推小横纹。掐揉:35次。纵推:3050次。横推:100300次。【功用】退热,消胀,散结。【主治】口疮,唇裂,烦躁,腹胀,发热等。【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热结诸症,常配以退六腑,推脊柱等。,上肢部常用穴位,掌小横纹【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
17、方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掌小横纹。100-300次。【功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热咳喘,胸闷气促,口舌生疮,顿咳流涎。【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肺热咳喘之主穴,治疗百日咳效果较好,常与清肺经,揉膻中,分推肩胛骨,揉肺俞等法配合运用。,上肢部常用穴位,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方法】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称揉板门。2.运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运本穴,称运板门。3.推法:用中指或拇指面推本穴,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来回推,称清板门。100300次。【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理气机。【主治】食欲不振,食积不化,腹胀,腹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儿推拿选讲 小儿 推拿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9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