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理论》PPT课件.ppt
《《射线检测理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检测理论》PPT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新超河南省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研究院,第一章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主要内容:学习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理论-了解射线产生的机理 射线的本质与性质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第一节 原子与原子结构 主要内容:元素与原子 原子核 元素及元素周期律 放射性衰变,一、元素与原子1、元素 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天然存在的,人工制造的有10多种。,2、原子的概念:定义:是元素的具体存在,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
2、核外电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性质不发生变化。3、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作行星运动;电子在一定轨道上绕核运动。原子是有质量、有尺寸的一种粒子。,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核的密度非常大!如果:把核集中在 的体积内,那么:这 的体积内核的总重量为 吨!(一万万吨!)大小:原子半径 cm 数量级。原子核半径 cm 数量级。如果:核的半径为 1mm 电子-(约100米)倍,电荷: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为中性。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 数量关系: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A=Z+N 质子数Z=核的正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例:Co60 60
3、=27+33 Ir192 192=77+115 Se75 75=34+41,4、原子结构理论-玻尔理论(玻尔模型)20世纪初二种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1903年:汤姆森假设:核子与电子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1911年:卢瑟福模型:行星分布 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森假设肯定了卢瑟福模型,卢瑟福模型不完善。1913年玻尔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玻尔模型.,玻尔理论(玻尔模型)的要点:(1)原子中的电子沿着圆形轨道绕核运行,各条轨道有不同的能量状态,叫做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都是确定的。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E1、E2、E3.En。正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在能级最低的规道上运行,这时的原子状态称为基态。(2)原子
4、从一个能量为En的能级跃迁到Em能级时,它发射(或吸收)单色的辐射,其频率决定于下列关系式(称为玻尔频率条件):h=En-Em En、Em分别为较高、较低能级的能量值。,5、玻尔理论中的几个概念: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状态称为基态,是稳定状态;激发态: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轨道进入高能级轨道,该过程 称为激发;此时原子处于高能量状态,称为激发态,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状态;原子的状态特性:任何不稳定状态的原子必将自动的回到稳定状态即回到基态;该过程将释放出原子高于基态的能量,即产生辐射。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一次回到基态,也可以逐次回到基态;,跃迁:电子从一个轨道向另一个轨道的运动,称为跃迁(包括从低到
5、高;或从高到低的运动);能级:用平行线表示核外电子所处的能量级别称为能级,外壳层能级最高,但外壳层上的电子结合能最低。,K,L,M,N,e-,高能级,低能级,二 原子核1、原子核的结构 精确的结构模型自今尚未建立 多种模型并存的状态:壳层模型,液滴模型.、2、原子核的构成 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不同数量的中子构成不同性质(元素)的原子核 原子的原子量A代表该原子的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总和:A=Z+N3、原子核的电荷 正电荷=原子序数 Z4、原子核的半径 cm,5、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 电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6、核的稳定性 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与中子数量的组合;采用人工的方法,以中
6、子或质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从而改变核内质子或中子的数目,便可以制造出新的核素,也可以使稳定的核变为不稳定的核。7、核的能量 原子核的能量也是呈不连续的分布,也存在低能级、高能级、基态、激发态等,8、核内的几种作用力 库仑力:带正电的质子存在库仑斥力。核力:与库仑力相比是非常强大的力,存在于质子和中子间,是核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核力的性质:(1)核力与电荷无关;(2)核力是短程力;(3)核力 100 x库仑力,是强相互作用力;(4)核力促成核子的二种结合形式 成对结合:质子+中子 对对结合:一对质子+一对中子,三、元素及元素周期律1、元素的概念(1)定义: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7、的总称。例如:所有1个核电荷数的原子称为 氢元素,所有8个核电荷数的原子称为氧元素.(2)元素符号: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符号 A:原子量(原子质量数)。Z:原子序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序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2、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如:氢元素有三种原子:同位素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不稳定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3、元素周期律 1869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自然定律:玻尔理论对元素周期律的科学解释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性质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变化的规律。,四 放射性衰变
8、 放射性同位素自发蜕变,变成另外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的现象。放射性衰变有多种形式,主要有:衰变 衰变 衰变,1、衰变 放射性原子核释放出粒子的过程称为衰变。粒子是氦的原子核(He)核内:2个质子,2个中子 一次衰变:质子数减少2个,中子数减少2个,原子量减少4。粒子所形成的射线是一种电离辐射。,2、衰变 放射性原子核释放出粒子的过程称为衰变。粒子是电子,一次衰变:质子数增加一个,原子量不变。例如:,3、衰变(辐射)放射性原子核释放出光子的过程称为衰变(辐射)。电磁辐射。衰变总是伴随着衰变和衰变而发生。母核经 衰变或衰变得到的子核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核是不稳定的,它要通过衰变过渡到稳定状态
9、。所以,射线是原子核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产生的。射线的释放不影响原子核的核子数,衰变前后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均不发生改变。并非每一个衰变和衰变都释放光子。,第二节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一、X射线和射线的本质与性质1、本质:电磁波 X射线、射线、可见光、无线电波、红外线都是电磁波。X射线和射线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无线电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X射线 宇宙射线-|-|-|-|-|-|-|射线,2、波动关系:=C/(波长),C(光速C=3 M),(频率)3、波长单位:埃,纳米 nm 1=mm;1nm=mm;1nm=10,4、X射线和射线的(共同)性质:(1)在真空中以光速直线传播;(2)不带电,不
10、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3)具有某些光学特性:产生漫反射(一般不会产生镜面反射),折射(折射系数近似1);(4)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在铝合金和不锈钢中产生衍生斑纹);(5)不可见,具有极大的能量,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6)在穿透物质的过程中,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例如:电离作用、荧光作用、热作用及光化学作用。(7)能杀伤生物细胞,破坏生物组织,具有辐射生物效应。,射线照相应用了射线的那些性质?(1)在真空中以光速直线传播;(2)不带电,不受电场和磁场的影响;(3)不可见,具有极大的能量,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4)在穿透物质的过程中,会与物质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例
11、如:电离作用、荧光作用、热作用及光化学作用。,二、X射线的产生,1895年伦琴()研究阴极射线管时,发现一种有穿透力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由于它的本质在当时是一个未知数,故称之为X射线。这一伟大发现当即在医学上获得非凡的应用X射线透视技术。1912年劳埃(M.Von Laue)以晶体为光栅,发现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确定了X射线的电磁波性质。此后,X射线的研究在科学技术上给晶体学及其相关学科带来突破性的飞跃发展。由于X射线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以人们又以它的发现者的名字为其命名,称之为伦琴射线。,阴极,电子束,阳极,靶,X射线,X射线管结构原理图,外壳,高电压(KV),+,-,阴极灯丝,低压,1
12、、连续谱的产生机理及特点 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理论,带电粒子作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必然产生电磁辐射,当高速运动的电子与原子碰撞时,与原子核外库仑场作用,而产生的电磁辐射,称为韧致辐射。,波长,相对强度 I,在射线管中,当灯丝加热后将发射电子,这些电子在射线管上施加的高压作用下,高速飞向阳极,到达阳极时具有的动能为 如果电子在一次撞击过程损失了它全部的动能,那么从能量守恒定律来看,产生的轫致辐射的光子的最短波长和加速电压之间应有下述关系,其中:V:管电压,单位:kV:最短波长,单位:,X射线连续谱中的最短波长 只依赖于管电压V而与靶材料无关。连续谱中最大强度对应的波长 与最短波长之间近似有下述关系 在
13、实际检测中,以最大强度波长为中心的邻近波段的射线起主要作用。,连续谱分布的特点可以如下理解。在一定加速电压下获得一定能量的大量电子,在靶面上的减速过程将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减速过程发生的可能性不同,极少量的电子在一次或很少次数的撞击过程损失了全部能量,多数电子需经过多次撞击过程逐渐损失掉全部能量,因此,辐射的光子能量将是各种各样,这样就形成了连续谱辐射。称白色射线,对于射线管,其发出的连续谱射线的总强度I为连续波谱曲线下包含的面积表示,即:实践证明,存在如下关系:式中:i 管电流,mA;Z 靶物质的原子序数;V 管电压,kV;比例系数(约为),给出了连续X射线谱的强度与管电压、管电流和靶物质原
14、子序数关系的基本特点。,X射线的转换效率 在射线管中,连续谱射线的转换效率是连续谱射线的总强度I与射线管输入功率管电流与管电压的乘积之比,显然它等于:可见,为了得到较高的转换效率,应采用原子序数高的靶物质材料。在较低的管电压下,不可能得到较高的转换效率,也就是大部分的电子能量转换成了热量。,X射线的产生效率与管电压和靶材料原子序数成正比。管电压的高压波形越接近恒压,X射线的产生效率越高。例:钨靶 Z=74;V=200;求=1.410-6 74200=2%高能X射线的产生效率很高,如4MeV高能射线加速器的转换效率约为36,由于输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换为热能,所以,X射线管必须有良好的冷却装置,以
15、保证阳极不会被烧坏。,X射线连续谱的产生机理:X射线连续谱是韧致辐射产生的。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在与靶材料原子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连续谱中存在各种波长的X射线,而且存在一个最短波长,2、标识X射线的产生和特点 当X射线管所加的电压超过某一临界值VK时,能量较大的电子入射到靶材料的原子中,与壳层电子碰撞,击出内电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吸收);激发态原子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发射光子(辐射)。把这种标识靶材料特征的波谱称为标识谱。,VK称为激发电压,不同靶材料的激发电压不同。例:W 靶:69.5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Mo靶:20KV 开始产生标识X射线;产生标识X射线的条件:管电
16、压 VK 标识谱(光子)的能量:h=En-Em,标识X射线谱是叠加在连续谱上的单色谱。其线系为:入射到K层的发射K系标识X射线,K K 入射到L层的发射L系标识X射线,L L.入射到M层的发射M系标识X射线,MM.,特征谱线产生示意图,标识X射线的产生机理: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向稳定态(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要释放能量,该能量以一个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此即标识X射线。或者说,X射线的标识谱是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标识X射线是线状谱,而不是连续谱。光子能量:几eV几千eV,连续X射线与标识X射线的区别(1)产生机理不同.(2)能量与波谱不同.(3)强度不同.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包括:连续X射线
17、和标识X射线,标识X射线的强度只占X射线强度的极少一部分,能量也很低,所以,在工业射线检测中,标识X射线不起作用。,3、射线 的产生及特点 放射性同位素产生或衰变之后,若仍处于高能级的激发状态,必定要释放多余的能量回到低能级的稳定状态(基态),这时发射射线。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所以,不同的放射性元素辐射的射线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射线为线状谱。射线也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在本质上与X射线相同。,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但衰变过程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式中 N0 初始时刻(t=0)放射性物质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核的数量;N t时刻放射性物质尚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核的数量;t 经过的衰变时
18、间;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内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并非每一次衰变都发射射线。*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不随时间改变,。*射线是原子核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的。经常采用半衰期描述放射性衰变的快慢,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原子核数目因衰变减少至原来数目一半时所需的时间,通常采用符号T1/2表示半衰期。按照半衰期的定义,当t=T1/2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应减少至开始时数目的一半,即,两边取自然对数,由于ln 2=0.693最后得到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方式和速率是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原子核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也不能改变它的衰变方式和速率。下图是60Co 和137Cs的衰变方式。从图中
19、可见,60Co的衰变过程是,先经过一次衰变,然后再经过二次衰变,变为稳定的60Ni。137Cs的衰变过程则有两种,一种是只经过一次衰变就变为稳定的137Ba,另一种是先经过一次衰变后再经过一次衰变变为稳定的137Ba。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差别很大,例如,放射性元素60Co的半衰期为5.3年,而放射性元素192Ir的半衰期仅为74天。这些都是它们固有的,不能通过某些方法、手段加以控制或改变。,射线的产生机理:射线是放射性同位素经过衰变或衰变后,在激发态向稳定态过渡的过程中从原子核内发出的,这一过程成为衰变,或跃迁。射线是原子核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而产生的。与x射线标识谱的产生机理相似,不同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射线检测理论 射线 检测 理论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9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