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发育》PPT课件.ppt
《《婴儿期发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期发育》PPT课件.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婴儿期,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意义第二节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及其意义第三节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第五节婴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第五节 婴儿期常见的一些问题第六节 多维框架评估,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来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婴儿的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婴儿的生理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
2、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发展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一、婴儿大脑的发展,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脑重胚胎时:大脑开始发育出生时: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是成人的5,由于脑 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脑的容积不断增加。第一年内增长最快12个月:达800900克24个月:增到10501150
3、克,约占成人的7536个月: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范围15岁时:脑重达到成人水平,头围刚出生时:已达34厘米,约占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达4647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才达52厘米新生儿头围过大或过小,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大脑皮质胎儿67个月时:已经具备脑的基本结构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合层次分化已基本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呈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除白质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此后,婴儿神经突触在数量和长度上都不断增加,并以不同的方向向皮质各层深入,为儿童个体跟外界环境发生复杂的暂时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神经髓鞘形成后,就像电线加上了包皮一样,能使神经兴奋沿着一定
4、的道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大脑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到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脑电波: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出生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5-12个月期间,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等。,皮质中枢:大脑皮层是脑的最大、最复杂的结构成分,占据了85%的脑重,包含有最多的神经元和突触。皮层是大脑最后停止发育的部分。因此皮层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比脑的其他部分更强控制视觉和听觉的皮层发育
5、的最快时期在3、4个月到12个月额叶是发育最晚的皮层区,它掌管着思维、意识、对冲动的抑制以及有计划地调节行为。2个月时,额叶开始发挥机能,其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大脑单侧化:(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左半球:语言能力(说话和写字),积极情绪右半球:空间能力(判断距离,看地图,辨认几何图形)和消极情绪(如失望)(对左利手的人,上述机能正好相反)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
6、好的修复性可塑性修复性,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图所示,024个月婴幼儿的发育速度非常快。个体差异也很明显。中间的两条曲线是在正态分布图上50百分点位的男女孩子的发育情况。个体差异明显存在。男孩身高体重都超过女孩。,头尾律和近远律,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的发展趋势。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的1/4。腿只占1/3。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的发育仍快于手脚的发育。
7、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第二节 婴儿的动作发展,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它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2、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不随意向随意,方向性和顺序性自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3、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直立行走,一、动作的发生,(一)动作的发生动作发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期。,(二)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
8、2、防御反射3、定向反射4、抓握反射5、巴宾斯基反射,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打嗝、喷嚏等。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是本能性的。它的适应性非常低,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近来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动作能力不仅限于这些先天的反射活动,该阶段的反射活动有40 多种,常见的就有20多种。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
9、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他们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4、儿童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婴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
10、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行走动作的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1、行走动作的发展,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3个月时开始能够翻身到6个月时能够坐起来大约8、9个月时开始会爬以后婴儿能把自己身体移动到要站的位置,然后扶着东西站立。1岁左右的儿童能扶着东西走路一般在1岁半时就行走自如了约在将满2岁时,儿童能掌握行走的技巧,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约在2-3岁时儿童逐渐学会了跳、跑、攀登楼梯、越过小的障碍物等复杂动作。
11、在教育的影响下,他们也学会按节奏来做某些动作。,行走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使动作具有灵活性可以扩大儿童认识的范围,使他们不但能主动地接触物体,还能从各个方面来认识物体为空间知觉和初步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条件为有目的的活动最初的游戏准备条件发展儿童的独立性。,2、手的动作的发展,作为人类特点之一的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后第三个月起,就开始一种不随意的手的抚摸动作。他无意地抚摸着襁褓或被褥、亲人或玩具以及自己的小手。到第五个月左右,由于抚摸动作的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
12、个结果,这就形成了反应事物关系的稳固的感觉运动表象,这就成为一种“学会的”动作,从而使动作带上了一定的随意性。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从儿童出生后下半年开始,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首先,儿童逐步学会了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婴儿早期的抓握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在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和手的协调运动,手眼协调玩玩具。如捏米花,摇拨浪鼓,把小球放入瓶中,搭积木等。手的抓握动作约在周岁时接近完成。1岁后儿童运用物体动作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掌握更加复杂、准确而灵巧的动作,使手开始成为使用工具的工具。另一
13、方面,动作的概括化发展,即能把某一动作推广到同一类的物体上等。如,把给玩具小狗喂食这类动作推广到小猫、小马身上。把饭碗、茶杯、酒杯都当作喝水的用具等。,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首先,儿童通过运用物体的动作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这也就是初步的掌握了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其次,儿童通过运用物体的动作来使用各种物体,同时也就认识了这一类物体的共有的特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第三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二、注意的发生发展三、记忆的发生发展四、思维的发生发展五、想象的发生,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
14、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1、视觉的发生: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视敏度达20/20020/400,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2、立体觉的发展:立体觉是个体将物体在两眼中的视像合并成一个有立体感的完整形象的过程,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东西,就是立体觉的作用。,婴儿至少6个月以前已确定有立体觉。但还有研究认为,3.5个月的婴儿就已有明显的立体觉了。而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以前的婴儿就生活在一个平面的、没有深度的世界里。3、颜色视觉的发展2-4个月时颜色
15、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冷色,如蓝紫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4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4、视敏度的发展婴儿的视力发展极其迅速,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是视敏度迅速发展的关键期。6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视力已达到成人正常水平。,(二)听觉的发生发展1、听觉的发生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至少可以肯定是在生后24小时之内),听觉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听到透过
16、母体的1000赫以下的声音。2、听敏度的发展新生儿已能鉴别200赫与500赫纯音之间的差异。5-8个月婴儿在1000-3000赫范围内能觉察出声频2%的变化,在4000-8000赫内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在整个婴儿期,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是增长的。听敏度的测定:定向反射习惯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刚出生:最基本的视听协调能力。3-6个月:能判断视、听信息是否一致。6个月以前:能辨别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调性及其转换模式的不同,并初步具有了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三)味觉、触觉和皮肤觉的发生发展,1、味觉的发生发展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从4个月开始已能受
17、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了,并在其防御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嗅觉的发生发展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3、皮肤觉的发生发展儿童的皮肤觉很早就开始出现。婴儿触觉比较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温冷觉方面,感受性也较敏锐。儿童刚出生时,在洗澡时如果水太冷或太热就会大哭起来。痛觉方面,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婴儿遇到痛刺激后,就能立刻引起全身的或局部的反应,则是肯定的。,(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2、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另一种测定婴儿深度知觉的方法是视刺激逼近。向婴儿呈现一个以
18、一定速度向其逐渐逼近的物体或影像,观察婴儿的反应。结果发现,2-3个月的婴儿具有保护性闭眼反应,4-6个月婴儿有躲避反应。,(五)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至少在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图形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六)时间知觉的发生发展2岁以后的婴儿已具有了时间知觉,但其时间知觉是若有若无,时隐时
19、现的。一方面,他们具有很多表达时间概念的词汇,象马上、刚刚、一分钟、今天、昨天、明天、天黑了、天亮了等,并总是在强调这方面的词汇。另一方面,他们表述的时间概念又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对时间的变化漫不经心。如,儿童明明睡了三个小时,却说他只睡了一分钟。,二、注意的发生发展,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力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6个月-1岁婴儿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经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这时的注意不再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广泛和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活动中。这时
20、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关系的支配和影响。1岁-2岁婴儿言语的产生与发展使婴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征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2-3岁婴儿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第三,对事物变化的无意注意。,三、记忆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在妊娠期末,胎儿在8个月左右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采用习惯化、条件反射和重学节省等判断指标研究证实:婴儿最早在
21、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二)记忆的发展从识记上看,婴儿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从再认上看,婴儿能再认隔几天、几十天、几个月的事物。从重现上看,2岁左右婴儿表现出最初的重现能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这一方面和生物学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育有关。,四、学习的发生发展,学习指因个体积累的经验而导致的行为变化。当新生儿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时,由于遗传,他们已经具备一套固有的学习机制,这些机制使他们能够从经验中马上获益。新生儿的学习方式有4种:1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2 操作条件反射学习3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对新异刺激的探索)4 模仿,五、思维的发生发展,(一)思维的发生近期
22、的大量研究证实,3个月的婴儿就已具备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象皮亚杰认为的婴儿在9个月内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二)思维的发展最新成果表明,采用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在婴儿早期(至少是在3个月以前)就已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婴儿期发展中。6个月时婴儿已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已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手段-目的”的分析策略。这表明婴儿的表征能力在很早的时候(至少在2个月以前)就已产生。,1岁左右婴儿出现客体永久性,而客体永久性实质上是表象的最初形态。由于表象和言语的参加,使儿童开始产生具有一定概括性和间接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实质上只是思维的萌芽。1岁到3岁,这种萌芽状态的
23、思维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行为密切相联系,儿童只能在感知行动中思维,与此同时,由于儿童的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逐渐加强了这种思维中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在思维的直觉行动性方面,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觉行动中进行的思维,因此,儿童只能在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自己的行动中思维,而不能在感知和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后果。儿童还不能离开物体和行动来主动得计划和思考什么,例如,当皮球滚到床下时,儿童立刻就往床下窜,如果成人提醒他“你想想该怎么办”,儿童就会回答,“不是想,是要把它拿出来”。在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婴儿期发育 婴儿期 发育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9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