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普通微生物学》PPT课件.ppt
《《复旦普通微生物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普通微生物学》PPT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接合(conjugation),定义:供体菌(“雄”)通过其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相接触,前者传递不同长度的DNA给后者,并在后者细胞中进行双链化或进一步与核染色体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研究方法:1946年J.Lederberg等采用E.coli的两株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方法学基础;也为以后的微生物遗传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存在范围:细菌:G 较为多见如E.coli、Salmonella、Shigella、Serratia、Vibrio、Azotobacter、Klebsiell
2、a和Pseudomonas等最为常见放线菌:Streptomyces、Nocardia接合还可发生在不同属的菌种之间,如E.coli与Salmonella typhimurium之间或S.typhimurium与Shigella dysenteriae之间E.coli的F因子:决定性别的质粒,属于附加体(episome),可以通过接合作用获得,也可以通过丫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或丝裂霉素C的处理而消除。,接合两个亲本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来转移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方式。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1946年用E.coli的两个营养缺陷型所作的实验:,1、接合及其发现,A
3、,B,研究细菌接合方法的基本原理,U型管实验:,接合:供体与受体细胞直接接触,借性菌毛传递DNA,在受体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使之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称接合子。,F因子的存在方式,根据F因子在E.coli中的有无,及与染色体的关系,可将E.coli分为四种类型:,F(“雌性”)菌株:细胞中不含有F因子,细胞表面不具有有性纤毛。可以通过与F+、F或Hfr菌株接合而接受供体菌的F因子、F因子或Hfr菌株的部分或全部遗传信息,相应地可以转变成F+菌株、F菌株或重组子。据估计,从自然界分离到的2000株E.coli中约有30%是F菌株。,F+(“雄性”
4、)菌株:细胞内含有(14个)游离的F因子,细胞表面存在与F因子数目相当的性菌毛。与F 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 细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F因子以很高的频率传递,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并不被转移。,Hfr(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菌株:含有与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的F因子。因该菌株与F 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菌株高几百倍而得名。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时,Hfr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F因子位于线状单链DNA的两端,整段单链线状染色体从5端开始等速进入F细胞,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全部转移过程的完成需要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旦普通微生物学 复旦 普通 微生物学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