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病变ESD》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发病变ESD》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EMR术后复发病变的ESD治疗,周平红 令狐恩强,EMR术后复发原因,标准EMR只能切除1.5cm以下小的病灶,对于2 cm病变,EMR难以一次完整圈套切除,只能通过分片切除(EPMR)的方法来进行。EPMR治疗较EMR难度加大,操作时间延长,由于分片切除病变,切除往往不完整,创面可能残留一些小的岛状隆起,有时肉眼还不能看到,如 不经过APC等方法处理创面,可能的结果就是病变复发。,EMR术后残留原因,术前未能准确估计病变范围;浸润深度不应超过 黏膜下层,行EMR前必须通过EUS确定层次,用 共聚焦内镜NBI或色素内镜确定范围,层次和范围判定误差是造成残留和复发的主要原因。病变直径大于20mm
2、,这种较大病变多会采用分片切除,残留和复发也会增多。病变部位操作困难:比如位于胃底、胃后壁及小弯的较难操作。,对于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单纯应用APC治疗无济于事,EMR可以切除较小、较浅(来源于黏膜下层)病变。但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病变,EMR往往不能有效圈套病变,容易滑脱,尼龙绳结扎有时也不能奏效。APC电灼和尼龙绳套扎的结果也往往是病变残留。,食管早癌的EPMR切除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的EPMR治疗,7,直肠LST的EPMR治疗,创面可见残留小隆起组织,EPMR,病变残留、复发率高准确的病理诊断困难,EMR术后复发率,EMR术后病变复发,处 理,切除标准 完全切除:病灶边缘与切除断端的最
3、短距离大于或等于2mm为完全切除;不完全切除:病灶边缘与切除断端的最短距离小于2mm;残留切除:切除断端仍有病变残留。对于不完全切除的高分化腺癌,可再做内镜切除 治疗如行ESD或外科治疗,而低分化型腺癌,应行外科治疗。,治疗选择,内镜下补充治疗 包括电凝术、氩离子凝固术(APC)、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微波凝固治疗,较小的复发病灶 可以采用电凝术和APC,尤其是APC的使用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如果复发病灶大于5mm,则需要做黏膜切除术对其病理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外科手术切除。以上内镜下补充治疗后仍有复发者,可送外科手术治疗。,对于EMR术后复发病变的治疗,可供选择的方法 有外科
4、手术、再次内镜治疗和严密随访。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的目的,但残留病灶 大多局限于黏膜层,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 并 发症多,生活质量也较差。,再次EMR切除病灶,由于首次EMR治疗后局部疤 痕形成,黏膜下注射病灶很难抬举,圈套器很难套 扎病灶,内镜头端附加透明帽也不能有效地负压吸引病灶,因此再次EMR切除病灶较为困难,勉强EMR治疗的结果是分片切除、病灶残留和再 次复发。,由于EMR术后创面的疤痕愈合,很难准确判断复发病灶的侵犯深度,有时复发病灶侵犯至黏膜下层却误判仅局限于黏膜层,采用激光、冷冻、微波、热电偶、APC等物理方法姑息处理已经侵犯至黏膜下层的病灶并不恰当,有时虽然治疗了病灶,
5、但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EMR术后复发病灶,由于不能提供病理诊断资料,除年老体衰不适合外科手术切除或内镜切除外,不主张随访观察和使用激光照射、电灼和APC等姑息内镜治疗方法。,随着ESD治疗经验的积累和治疗 水平的提高,ESD治疗EMR术后复发、残留病变成为可能。,直肠绒毛状腺瘤3次EMR术后复发,ESD完整切除,6月后,12月后,术后随访无复发,方法,标记 应用针形切开刀或APC于病灶边缘1cm进行 电凝标记(输出功率1015W)。标记范围 比一般病变ESD治疗要大,以免病变再次复 发。,黏膜下注射 将12ml靛胭脂、1ml肾上腺素和100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后,于病灶边缘
6、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每点23ml。由于复发病变黏膜下层纤维化所致的疤痕形成,有时注射阻力较大,比较费力。,结肠肝曲绒毛状管状腺瘤,EMR-C切除后复发,ESD切除复发病变,黏膜下层严重下纤维化,多枚金属夹夹闭部分创面。,切开病灶外侧缘黏膜 应用针形切开刀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切 开黏膜,再用IT刀或Hook刀插入预切开点 切开病灶周围1圈黏膜。笔者常规应用 Hook刀直接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考虑到1圈黏膜切开后黏膜下注射液体更容易渗漏,可以先切开半圈。,胃息肉EMR术后复发,ESD扩大切除,25,胃体IIa病变,他院EMR切除残留,ESD切除术后病理,黏膜慢性炎伴腺上皮中度异型增生,局灶
7、区上皮内瘤变,高级别,基底、切缘(-)。随访1年无复发。,剥离病灶 应用IT刀或Hook刀沿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剥 离过程中多次黏膜下注射。对于剥离过程中 黏膜下注射后病灶与肌层不能分离、疤痕形 成部位,直接应用Hook刀沿疤痕基底切线方 向进行切开剥离。当病变剥离创面较小时,可以应用圈套器直接完整电切除病变。有时 由于肌层粘连,剥离病变时可能同时切除部 分肌层。,直肠绒毛状腺瘤EMR术后复发,应用Hook刀进行ESD切除,创面处理 应用APC处理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对于局 部剥离较深、肌层分离、可见明显裂孔和腔 外脂肪者,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创面。喷洒 20ml硫糖铝胶保护胃创面,肛塞复方角菜 酸
8、酯栓2枚保护直肠创面。,治疗后处理,术后常规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呕血和便 血,随访腹部体征,常规使用抗生素和止血 药物。随访腹部X线平片,了解腹腔有无游 离气体。术后第1 天禁食,第2 天如无出血、腹痛和腹胀,进流质,第3 天进软食、冷食。,将切除病灶展平后用大头针固定于平板上,中性甲醛液固定送病理检查,确定 病灶性质,观察病灶边缘和基底有无病灶 累及。术后1、2、6、12、24月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病灶有无残留和复发。,并发症,出血和穿孔依然是ESD治疗的主要并发症。由于EMR术后创面纤维化和局部疤痕形成,术中出血量往往较少;ESD治疗中创面 往往均有少量出血,应用冰生理盐水(含去
9、甲肾上腺素)对创面进行冲洗后,应用针形 切开刀、热活检钳和APC均能成功止血;与内镜治疗相关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也较低。,EMR术后残留病灶局部的疤痕形成是造成内镜治 疗穿孔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EMR术后创面纤维化通常发生在黏膜下层,注射 生理盐水病灶往往不能抬举,直视下使用切开刀 沿疤痕底部切线方向逐步切除病灶可以避免穿孔发生。为了减少穿孔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困难切除病灶 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开刀。当治疗中不能固定内镜 于一个合适的位置,病灶和切开刀不能保持一定 的距离时,推荐使用Hook刀剥离病灶。,治疗中一旦发生穿孔,由于穿孔 一般较小,应用止血夹往往能夹闭缝 合穿孔;如出现气腹,腹腔内较多
10、游 离气体影响患者呼吸、血氧饱和度较 低时,应用20G穿刺针于上腹部穿刺 排气减压。,34,34,直肠类癌EMR术后残留,连同肌层扩大切除,金属夹夹闭部分创面。,由于内镜治疗前禁食或进行过肠道准备,EMR术后残留病灶周围多伴有网膜组织粘连,穿孔所致的腹膜炎体征往往较轻,也较局限;术中穿孔能 及时发现,应用止血夹也能夹闭缝合穿孔;结合术后禁食、静脉使用抗生素,保守治疗一般均能 成功,可以避免外科修补手术。,虽然EMR术后残留病灶局部存在严重 的疤痕组织,直视下沿黏膜下层应用切开 刀仍能对疤痕组织进行成功剥离切除;虽 然ESD治疗EMR术后复发、残留病变穿孔 发生率较高,但均经止血夹缝合后成功保
11、守治疗,无须外科手术修补。,EMR术后残留预防,采用术前内镜下观察、EUS、NBI及色素内镜等进 行评估,术前尽可能预估好病变侵犯层次及范围,以确定具体切除方式,以减少术后残留。针对不同的病变,采用不同的切除方式。在韩国,一个多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已经完成,13个机构的 514例胃早癌患者采用预切开术之后的圈套(circumferential precutting followed by snare resection,EMR-P),病变完整切除率达到77.6%,局部复发率为6%。,有研究显示,不完整切除和切除病灶边缘 阳性被认为是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作者 提示电凝术可摧毁切缘残留的癌细胞。赫斯通等研究表明,分析切缘的pit分型可使复发率从8.7下降至0.5。,特殊病例(1),食管早癌EPMR切除治疗,术后1月出现进食困难,胃镜下球囊扩张狭窄创面,41,1年后随访,创面2处复发病变,分别ESD切除,ESD术后6月随访发现创面局灶糜烂,APC电凝治疗。现严密随访中。,直肠类癌,EMR切除术后病理提示基底可见肿瘤细胞,ESD扩大切除。,特殊病例(2),外科肠切除术后吻合口上方肿瘤复发,应用Hook刀沿疤痕创面完整切除病变,随访2年半无复发。,特殊病例(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