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PPT课件.ppt
《《基础心理学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知识》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基础心理学知识,2,第一节 绪论,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有机生命所特有的任一或所有的特征性现象。普通心理学-指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及其个性心理特点三类范畴及其结合。具体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像;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气质和性格。,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从物种的发生史来看:非生物(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生命运动)-第一转化产生生命植物-原生-腔肠-感应性环节-节肢-感觉-第二转化产生心理鱼类-爬行-知觉鸟类-哺乳类-思维人类-意识-第三转化产生意识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卡玛拉”、刘连仁、横井庄一。,
2、3,第一节 绪论,心理学发展简史其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公认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的发展:构造主义-1867-1927,第一个学派,源于冯特,由铁欣纳着手创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倡导意识结构的理念。行为主义-1913年华生创立。反对研究意识,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SR。格式塔-1912年韦特海默等人创立。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精神分析学-1900年弗洛伊德创立。认为人的意识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不被自己所觉察,但对人的精神生活起巨大作用。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
3、学-1950年马斯洛创立认为应当从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而非科学研究的需要。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为标志,不是一个狭隘的心理学派别,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相互融合的新趋势。生理心理学-由来已久。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与生化机理。,4,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即N细胞。其结构可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个部分。其功能:具有反应与传导的功能,有两种反应形式:兴奋:由静止状态活动状态;抑制:由活动状态静止状态。其类型:感觉N元(传入)、运动N元(传出)、中间N元(联络)。周围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脑神经有12对,与头、面运动和感
4、觉有关。脊神经有31对,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不受意识的控制。,中枢神经及其功能:由脑和脊髓构成。脊髓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活动和传导N冲动。脑干:网状结构能维持唤醒激活情绪间脑:丘脑选择整合传入信息。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唤醒水平等。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按功能可分为:运动区、语言区、联合区。大脑优势半脑说:20世纪中叶斯佩里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的机能并不均等,其中左脑(对应右利手)是语言区为优势半脑,右脑是体觉区为非优势半脑。,5,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影响身体发育,新陈代谢,心理发展,第二性征发展,情绪行为,有机体化学合
5、成等。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快而精确,但范围狭窄。体液调节:慢而持久,但范围弥散。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说N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N系统对外部S和内部S的有规律的应答,其解剖学基础叫反射弧。阿珞兴的反射环。反射的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后者使人的心理活动能相对脱离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而产生意识性。高级N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无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分化抑制。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正-负诱导;同时-
6、继时诱导。,6,第三节 感知觉,感觉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作用:“剥夺感觉实验”。感觉的种类:外感受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和味觉。内感受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受器对于适宜S产生兴奋的能力;感觉的“绝对阈限”是指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S强度。韦伯定律:I/IK。费希纳定律:SKlogR。反应时间:从SR所需时间。,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是感官在同一S的持续作用下,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有两种情况:刺激过久引起感官钝化;缺乏刺激引起感官敏感。感觉后象是感觉刺激在感官上的遗留现象,有正、负后象。感觉对比是同一
7、感觉在不同S条件下所产生的R变化,有同时对比;继时对比。联觉是一种感受器的兴奋所引起的另一感受器的兴奋或抑制的加强。视觉:可获取80的外部信息。适宜刺激:760380毫微米的光波视觉感官: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觉效应:色调、饱和度、明度色觉缺陷:色弱、部分色盲(红-绿、蓝-黄)、全色盲。,7,第三节 感知觉,听觉:可获取2.7的外部信息。适宜N范围:162万赫兹的声波。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听觉感受:音高、音强、音色。肤觉:包括压觉、温觉和痛觉。感受器为散布在全身体表的N末梢器,成点状分布,一般叫感觉点。嗅觉:其适宜S为气体化学物质,靠空气扩散,是距离性感觉。味觉:其适宜S为液体化学物质,感受器
8、是舌面的味蕾。平衡觉:过于敏感易恶心晕眩。运动觉:在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内脏感觉:异常或病变时感觉明显,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或整体反映。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是对当前刺激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把S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其条件:客观S:对象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运动、S组织特点等;主观状态:需要兴趣、经验、情绪等。选择性:从众多的S中选择一个或几个S作为对象,而其余为背景。理解性: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解释、说明或命名当前的S物。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知觉对象保持相对不变。,8,第三节 感知觉,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
9、对S物空间关系的反映,具有三维的特点。包括:形状知觉:主要是通过辨别对象与背景的轮廓(边界)来实现的。大小知觉:根据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来确定,近大远小。方位知觉:对S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觉。听觉的双耳线索:双耳时差;S的强差;双耳压差。,深度知觉:其包括距离与立体,深度线索有两类:单眼线索:单眼调节;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结构级差。双眼线索:是立体知觉的主要线索,主要有: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9,10,第三节 感知觉,时间知觉:是对S物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具有一维的特性。依据:自然界与社会活动的周期现象;计时工具(日晷、漏和钟);生物钟和生理节律等。
10、人对时间的估计:一般心理上的“现在”大约为1/6-2、3秒,短于此感知为“瞬间”,长于此要靠回忆来估计。一般短于1秒会高估(感觉快);长于1秒会低估(感觉慢)。人体的生物节律:即人的生理机能的节律性活动。个体一天24小时中的节律变化;个体身心的月节律变化: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为一个周期。,运动知觉:对S物在空间位移的反映,具有二维的特性。具体包括:真动知觉:下阈1-2分/秒,上阈为53度/秒。似动知觉:实验:T0.035秒同时;T0.2秒先后;T0.6秒左右运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错觉:是知觉者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S物产生的歪曲性反映。按性质分则主要有: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
11、觉、方位错觉等错觉产生的原因:眼动理论;恒常性误用论;周围抑制论;环境线索;主观态度、情绪。,11,12,13,14,第四节 记忆,记忆及其过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保持:即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巩固和强化。再认或再现:即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结果。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遗忘及其规律:遗忘的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平稳、几乎不再遗忘。,表象与三个记忆系统表象是指感知过的S物不在面前,从大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不稳定性,概括性,可操作
12、性三个记忆系统:感觉记忆:贮存时间约为1/4-2秒。编码方式-形码,其容量为9-20比特其内容如未受到注意就会消失短时记忆:贮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编码方式-音码,容量为72个组块如未得到重复就会消退长时记忆:贮存时间从1分钟以上。编码方式-语义码,容量为1015比特用进废退,15,第五节 思维、语言及想像,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掌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活动的
13、结果和产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成反比关系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前者是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而后者是人为制造的,对前者的模拟。问题解决是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迁移作用,原型启发和定势作用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启发式策略和随机策略,16,第五节 思维、语言及想像,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是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其形式有两类:外部言语:用来交际的言语内部言语:支持思维活动的言语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言语听觉中枢(威尼
14、克区)在颞叶上回后方(接受性失语症);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区)在中央沟前回下部(表达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在顶枕叶角回(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在额中回(失写症),想像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意义与作用:具有补充,预见,替代,中介作用“圣斑现象”与意动现象想象的种类(按有无意识划分)无意想象:主要有:梦: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幻觉:是生理异常的表现有意想象:主要有: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是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17,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知觉,它既包括对部事物和内部状态的知觉,又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无
15、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可分为5个阶段:昏沉期:慢速眼动,似睡非睡,易被吵醒;浅睡期:梭形脑电波,是开始;深睡期:梭形波减少,出现高幅慢波,难以吵醒;沉睡期:高幅慢波占优势,梭形波更少,更难叫醒;REN期:快速眼动期。,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促进生长发育;生长素分泌增长。恢复心理疲劳;剥夺睡眠实验。保护作用;保存能量,避免伤害。梦:是在睡眠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表象、思想和情绪。其基本成因有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机体的变化所引起。梦的作用:认为是前意识;即潜意识伪装或变形的表形方式。认为
16、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在信息加工上有一定作用;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18,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意识选择了某一事物而离开另一些事物。集中性:是意义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伴随行为,是一种意识状态。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产生和维持一般不消耗人的精力。,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消耗精力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基本特征: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 心理学 知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