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的灭菌》PPT课件.ppt
《《培养基的灭菌》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基的灭菌》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培养基及设备的灭菌,本章讲述的内容,第一节 培养基灭菌的目的、要求 和方法第二节 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培养基灭菌的工程设计,第一节培养基灭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一、定义 1,培养基灭菌的定义是指从培养基中杀灭有生活能力的细菌营养体及其孢子,或从中将其除去。工业规模的液体培养基灭菌,杀灭杂菌比除去杂菌更为常用。,2,灭菌与消毒的区别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皿内外的病源微生物。,二、培养基灭菌的目的,1,在发酵过程中夹杂其它杂菌造成的后果:生产菌和杂菌同时生长,生产菌丧失生产能力;在连续发酵
2、过程中,杂菌的生长速度有时会比生产菌生长得更快,结果使发酵罐中以杂菌为主;杂菌及其产生的物质,使提取精制发生困难杂菌会降解目的产物;杂菌会污染最终产品;发酵时如污染噬菌体,可使生产菌发生溶菌现象。,2,工业上具体措施包括:1)使用的培养基和设备须经灭菌;2)好氧培养中使用的空气应经除菌处理;3)设备应严密,发酵罐维持正压环境;4)培养过程中加入的物料应经过灭菌;5)使用无污染的纯粹种子。,3,培养基灭菌的目的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为后续发酵过程创造无菌的条件。,4,培养基灭菌的要求达到要求的无菌程度(10-3)尽量减少营养成分的破坏,在灭菌过程中,培养基组分的破坏,是由两个基本类型的反应引起的
3、:培养基中不同营养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对热不稳定的组分如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的分解。,5,灭菌的方法 化学法化学药品灭菌法:0.1%0.25%KMnO4溶液、0.5%1%漂白粉溶液、75%酒精、0.25%新洁尔灭、10%甲醛溶液、苯酚溶液、来苏尔,物理法,干热灭菌法:进行干热灭菌时,微生物细胞发生氧化,微生物体内蛋白质变性和电解质浓缩引起中毒等作用,其中氧化作用导致微生物死亡是主要依据。由于微生物对干热的耐受力比对湿热强得多,故干热灭菌所需的温度要高,时间要长,一般160170,11.5 h。实际应用时,对一些要求保持干燥的实验器具和材料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以紫外线最常用。紫外线对芽孢
4、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孢子对紫外线的抵抗力强。紫外线的穿透力低,仅适用于表面灭菌和无菌室、培养间等空间的灭菌,且距照射物不超过1.2 m;对固体物料灭菌不彻底,也不能用于液体物料的灭菌。,过滤除菌法,利用过滤方法阻留微生物,也可达到除菌的目的,这就是过滤除菌法。此法仅适用于澄清液体和气体的除菌。工业上常用过滤法大量制备无菌空气,供好氧微生物培养过程使用。,小颗粒的相对尺寸,湿热灭菌法,利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称为湿热灭菌法。由于蒸汽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湿热灭菌对耐热芽孢杆菌来说,温度升高10 时,灭菌速度常数可增加810倍,对营养细胞更高。蒸汽来源方便,价格低廉,灭菌效果可靠,
5、是目前最为常用的灭菌方法。一般的湿热灭菌条件为121,30 min。,1),湿热灭菌的原理 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当微生物处于最低温度以下时,代谢作用几乎停止而处于休眠状态。当温度超过最高限度时,微生物细胞中的原生质胶体和酶起了不可逆的凝固变性,使微生物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加热灭菌即是根据微生物这一特性而进行的。借助蒸汽释放的热能使微生物中的蛋白质,酶,核酸分子内部的化学键,特别是氢键受到破坏,引起不可逆的变性,使微生物死亡,2),湿热灭菌中的相关定义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称为致死温度。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称为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以上,温度愈高,致死时间愈短。微
6、生物的热阻:是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相对热阻是指某一微生物在某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的比值。芽孢的热阻特别高的原因:芽孢具有吡啶二羧酸,能增强对热抵抗力芽孢厚而且结构致密,热不易透过芽孢的游离水分少,蛋白质含水量较营养细胞蛋白质含水量低。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不能完全了解杂菌的数量和类型,因此要以相对热阻大的芽孢作为灭菌的依据。,各种微生物对湿热的相对热阻,3),湿热灭菌的优缺点优点蒸汽来源容易,操作费用低,本身无毒;蒸汽有强的穿透力,灭菌易于彻底;蒸汽有很大的潜热;操作方便,易管理。缺点:蒸汽直接加到培养基,带来水分,细胞浓度发生
7、变化,关键因素影响很大,蒸汽量算进去,怕湿的 不能,碳酸钙变成氧化钙,不能同时 加进去.尿素灭菌与培养基的灭菌不同.物料的不同灭菌要求,第二节 湿热灭菌的理论基础,一、培养基湿热灭菌需解决的工程问题将培养基中的杂菌总数N0杀灭到可以接受的总数N(10-3),需要多高的温度、多长的时间为合理。灭菌温度和时间的确定取决于:杂菌孢子的热灭死动力学反应器的形式和操作方式培养基中有效成分受热破坏的可接受范围,二、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方程实验证明,微生物营养细胞的均相热死灭动力学符合化学反应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即:(1)N:任一时刻的活细菌浓度(个/L)t:时间(min)K:比热死速率常数(min-1),1
8、00时不同时间活菌的存活数,取边界条件t0=0,N=N0,对(1)积分得(2)或(3),同一微生物,温度不同k不 同,一般温度月底,k越小,温度高,k值大,相同温度下,k越小越耐热,121下细菌芽孢的k为1min,营养细胞10-1010,实验还证明,细菌孢子的热杀灭动力学与营养细胞的有所不同。它表现为非对数的死亡动力学。这可能与孢子壁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有关。但当温度超过120C时,热阻极强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的热杀灭动力学也接近对数死亡动力学即符合一级反应规律。,三、温度对K的影响(灭菌温度的选择)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接近一级反应动力学它的比热死灭速率常数K与灭菌温度T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方程
9、表征(4)A:频率因子(min-1)E:活化能(J/mol)R:通用气体常数J/(mol.k),从(4)可以看出:活化能E的大小对K值有重大影响。其它条件相同时,E越高,K越低,热死速率越慢。不同菌的孢子的热死灭反应E可能各不相同。对(4)两边取对数,得(5)K是E和T的函数,K的对T的变化率与有关,对(5)两边取 T的导数,得(6),(4),(5),1/T,K(min-1),K是E和T的函数,K对T的变化率与E有关,由(6)可得出结论:反应的E越高,lnK对T的变化率越大,即T的变化对K的影响越大,(6),培养基成份受热破坏的化学分解反应也符合,灭菌过程中,当温度变化时,活菌死亡动力学常数k
10、和培养基成分 破坏速度常数 k都变化,温度 由T1升高到 T2,K分别为,微生物的灭菌两式相除并取对数得,培养基成分的破坏也有类似关系,两式相除,试验表明,细菌孢子热死灭反应的E很高,而某些有效成分热破坏反应的E较低。即随着温度的升高,灭菌速率常数增加的倍数大于培养基成分分解的速度常数的增加倍数.将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会加速细菌孢子的死灭速度,缩短灭菌时间,由于有效成分的E很低,温度的提高只能稍微增大其破坏速度,但由于灭菌时间的显著缩短,有效成分的破坏反而减少,B族维生素和细菌芽孢的活化能,EBS=67000 4.184(J/mol)EVB=22000 4.184(J/mol)将灭菌温度从10
11、5C提高到127 CKVB从0.02(min-1)提高到0.06(min-1)KBS从0.12(min-1)提高到40.0(min-1),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和维生素B1的lnK-1/T图,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死灭程度为N/N0=10-16时,灭菌温度对维生素B1破坏的影响,第三节 培养基灭菌的工程设计,一、无菌的标准根据微生物热死灭方程,要求灭菌后达到绝对无菌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常取N=10-3,二、分批灭菌1,分批灭菌的设计(间歇灭菌或实罐灭菌)间歇灭菌即实消,是在每批培养基全部流入发酵罐后,就在罐内通入蒸汽加热至灭菌温度,维持一定时间,再冷却到接种温度。实罐灭菌时
12、,发酵罐与培养基一起灭菌。规模较小的发酵罐往往采用分批灭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其它设备,操作简单易行,故获得较普遍采用。其缺点是加热和冷却所需时间较长,增加了发酵前的准备时间,也就相应地延长了发酵周期,使发酵罐的利用率降低。所以大型发酵罐采用这种方法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同时,分批灭菌无法采用高温短时间灭菌,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培养基中营养成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极易发泡或粘度很大难以连续灭菌的培养基,即使对于大型发酵罐也不得不仍然采用分批灭菌的方法。分批灭菌仍被许多工厂采用,在发酵罐中进行实罐灭菌。全过程包括升温、保温、降温三个过程,孢子热死亡的规律符合,因为升温、冷却阶段T是时间t的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基的灭菌 培养基 灭菌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