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
《《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设计》PPT课件.ppt(2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八章 城市规划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第二节 城市规划第三节 城市统筹与生态城市第四节 城市设计,第一节 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与容量(一)城市规模指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1、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聚集数量的多少,是城市规模大小的首要标志。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建设使用的土地面积,是城市存在的空间范围,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3、城市规模确定的标准(1)以城市经济总量为标准:将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2)以城市职能为标准:将城市经济系统中基础职能最大的城市确定为中心城市。(3
2、)以城市规模等级为标准:不同等级的城市构成不同的城市体系。,(二)合理规模与容量,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与城市人口容量密切联系。,二、城市等级分形,(一)分形理论的引入 分形理论是当今世界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1967年他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指城市与等级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
3、似性,即分布序列中局部与整体间的自相似性。分形理论为城市体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形研究可以得到许多有关城市体系的信息,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城市体系的特点和城市体系的发展演化态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为正确制定区域城市体系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撑点。,由于城市人口具有分形化的趋向,(二)模型简介:“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与模型,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1)奥尔巴克的发现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PiRi=K(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4、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2)捷夫模式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人口为 Pr城市的位序;,(3)常用模式:罗特卡1925年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最大城市的人口;Ri: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捷夫模式q=1)转换为 lg Pilg P1qlgRi,位序规模法则中的指数q可以指示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特征,有人将q称作Zipf维数。结论(1)当q=1时,首位城市与最小城市人口之比恰为区域的城市总数;(2)当q
5、1时,城市规模分布分散,城市人口分布分散,首位城市垄断性强;(3)当q1时,城市规模分布集中,城市体系人口分布均衡,中间位序的城市发育较多。(4)当q0时,所有城市一样大,当q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LOGO,1790-1950年美国城市位序-规模演变,巴尔的摩,规模一直保持在前 10位,19世纪前半叶地位尤其显赫;南方港城萨凡纳规模在稳步增长,而相对位次在缓慢下降纽约州的哈得孙,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位序迅速下降;洛杉矶从 19 世纪后期,横贯美国的南太平洋铁路通车后,它神话般地迅速崛起,已经进入最大城市的行列之中。,(三)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由六个等级的城市组成,依次是小城市、
6、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和复合城市,小城市在最底层,是城市体系的基础;大城市是国家的骨干城市;超大城市数量虽少,但所起的作用特别巨大。,三、城市最佳规模,(一)最优城市人口规模争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一直争论不休,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城市最佳规模进行了论证。最小成本理论是最早有关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是人均成本的函数,其中,成本主要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投资成本与城市运用成本等,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人均成本之间呈现“U”型关系。,(二)最优城市规模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等级规模、不同的类型,城市化表现出各种样式,都与具体的国情和区域
7、情况紧密结合,正是由于规模与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才构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城市体系,因而,城市的最优规模也是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城市存在不同的最优规模。,(三)适度城市规模理论,在城市规模发展过程中需要考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变化,以及这两者同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从城市规模的动态角度确定它的合理规模。,MC,A,B,C,D,F,E,G,X,Y,MU,C,U,图:城市规模收益与成本,1、适度城市规模的确定,成本、收益,城市规模,成本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边际收益曲线,(1)A点成本收益相等,城市的最小规模;(2)B点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最低成本规模;(3
8、)C点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城市的人均最大收益规模;(4)D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的社会最大收益规模;(5)E点收益和边际收益相等,城市最大收益规模;(6)F点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城市人均成本控制规模;(7)G点总成本和总收益相等,城市最大规模。,结论:第一,从城市自身的角度来看,规模B的成本最低,规模E的受益最大;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规模D对社会的贡献最大,最优城市规模;从城市内部居民的角度来看,规模C所获收益最大;从城市之外的居民角度考虑,规模F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城市规模从A到G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的城市规模都是合理的。第二,城市的最小规模和最大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城市两
9、级规模的数值彼此是不同的。第三,城市规模的适度领域很宽。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规模系列可以有多个等级组成。,2、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1)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2)经济发展水平(3)产业结构(4)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5)资源状况(6)环境承受力,四、确定城市规模的方针,(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2、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3、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4、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5、1990年,城市发展方针纳入城市规划法,明确:“严格控
10、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6、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提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十五”计划还特别强调,要“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1、小城市重点论;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3、大城市重点论;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三
11、)对规模政策的看法,既不支持小城镇论,也不笼统地支持大城市论,不主张用规模政策作为指导全局的城市发展方针,因为规模政策有很明显的片面性:,(1)人口规模尽管是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能概括城市本质特征的全部。城市规模被城市职能所决定,是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职能的等级越高,城市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小。城市人口除了正常的自然增长以外,如果城市为外地服务的职能在扩大,城市的规模就不可阻挡地要扩大,反之城市规模趋于停滞。企图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没有抓住根本,难有理想效果。,(2)城市的职能又主要取决于城市发展的各种内外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腹地广大,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丰富
12、,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处在有利地位,就必然要发展。硬性控制这类城市(常常是大中城市)的规模,结果将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坚持在条件不好的区位发展城市,也必然造成损失。,(3)不管有多少学者热衷于探讨城市的最佳规模,至今仍然没有找到这样的最佳规模。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它们各自制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选择某一级别的城市“发展”或“控制发展”是与城市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相违背的。,(4)从经济效益上讲,随着城市规模级的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有逐级提高的总趋势。因此,现阶段笼统地提“控制大城市规模”不妥。大中城市对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和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对人
13、多地少的中国也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经济意义。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并将它总结为“越大越好”的说法也是危险的。分析表明,影响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对城市工业的投资水平和城市工业结构,并非城市规模。,(5)中国地域广阔,城镇的规模等级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按省区分类,大体有6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处在演变过程的一定阶段。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任何一种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都不可能广泛适用全国各省区。但这并不否认在较小地域的发展战略中,可以有城市规模的政策选择。,(6)规模政策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城市规划在执行这一方针时面对一双矛盾:一方面对不同规模城市的所谓
14、“控制”、“合理发展”、“积极发展”缺乏准确的含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也缺乏逻辑,因为一切“控制”或“发展”都应以“合理”为标准;另一方面,方针中的大、中、小城市却有100万、50 万和20 万人口的明确界线划分,具有了某种指令性作用。在这种难以处理的矛盾中,城市规划和规划审批一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实际上就是全面控制。,1979年批复的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规定远期规划人口50万人以内,1985年末已达到57万人;同年批准的兰州市规划,规定远期人口在90万人以内,1985年已达127万人;1983年批准的南京市规划,规划近期人口140万人,远期人口150万人以内,实际到1985年已经达到192
15、万人;1984 年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规定近期人口85 万人,远期人口100万人,1985 年实际已达到100.31 万人。这种违背城市人口发展规律,人为地硬性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削弱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由于人们对城市规模的认识和预测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实际,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投资的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加重了“城市病”,而不是缓解了“城市病”。城市问题愈尖锐,就越想控制城市人口,形成恶性循环。,第二节 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16、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仲马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伍子胥),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突出特点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如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设计布局。,外城
17、,宫城居中,皇城,中轴,约28米宽,左祖,右社,皇城,宫城,紫禁城,大内,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城南门,钟鼓楼,午门,宫城南门,左祖右社,(3)风水思想,风水学长期以来一直被斥为封建迷信。辞海对风水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着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辞源:“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现代汉语词典:“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风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一种独特的环境思想,它也一直是中国人
18、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风水思想的价值取向在于获得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波及至今。,(4)数字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数字“3”代表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九重天。,2、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城市规划之父”)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Milet)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古
19、罗马的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本时期最为重要的著作是公元前1世纪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十书。,广场与公共建筑群,城堡与教堂。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巴洛克建筑:极重浮华雕饰和建筑物的轴线构图。,(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二)现代城市规划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领域
20、的新自由主义和市民社会思潮的逐步兴起,复杂科学中有关系统的复杂性和演化的不确定性思想的确立,为人们剖析传统的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模式,构建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准备了条件。,城市规划模式:渐进主义规划模式、倡导规划模式、战略规划模式、激进结构规划模式、营销规划模式、生态规划模式等;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带形城市”、“同心圆环状城市”、“多核心城市”等;城市规划方法:系统方法、控制论、理性决策等;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理论、城市生态理论等。,(三)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和展望,1、1949-1958年,这一时期“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建设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建和新建城市,加
21、强城市规划。”2、1959-1976年,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没有进展。3、1978年至今,城市规划新发展阶段。1978年中央批准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1980年相继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的暂行规定;1984年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1年建设部批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我国城市规划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道路。,二、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用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从城市布局现状出发,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对规划期内城市各项要素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发展
22、留有余地,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理,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3、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政府、市民、企业等社会组织的纽带,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人口发展规模控制2)城市建设增长速度的调控,包括城市
24、建设用地增长、房地产业开发数量、市政基础设施增长速度、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3)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4)城市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的调控等。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规划师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二)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综合比较分析各种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的优缺点,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最佳方案。比较的内容有下列几项:(1)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2)占地、拆迁情况;(3)产业结构;(4)交通运输与城市道路系统;(5)环境保护;(6)居住用地组织;(7)综合防灾;各方案的用
25、地是否有被洪水淹没的可能,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需要的资金和材料。,(8)市政设施(9)总体布局(10)工程造价 在方案比较中,上述各点,应尽量做到文字条理清晰,数据准确明了,分析图纸形象深刻。方案比较所能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区别对待,经充分讨论,提出综合意见。最后确定以某一方案为基础,吸取其他方案们的优点再做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提高。,(三)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1、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规划布置时,必须和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道路系统及当地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条件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在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设计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