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新》PPT课件.ppt
《《土壤肥料学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新》PPT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意义:理论上,A.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B.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C.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施肥原理,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Justus Liebig,不同植物的营养元素归还比例,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养分
2、归还方式:有机肥料;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则可取长补短,增进肥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路。,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最小养分随条件而变化的示意图,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施肥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Y=b0+b1x+b2x2,综合因子作用律,1.作物丰产是光照、温、水、养分、空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是因子综合作用律的特点;意义:施肥只是综合
3、因子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项技术措施;把任一因子孤立起来是不对的;施肥与灌溉结合、施肥与良种结合以及营养元素的配合等已成为不增加施肥量也能增产的有效途径,施 肥,土壤施肥根外施肥,肥料种类的确定施肥量确定施肥时间施肥方法,肥料分类和种类,按组分分:有机肥和无机肥(矿质肥)按来源分: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速效肥和迟效肥有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慢,肥效长,提高土壤肥力“中药”;化学肥料:无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快,肥效短,直接吸收“西药”;,施肥技术(一)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影响施肥量的因素:作物种类及品种、产量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肥料种类、施肥时期以及气候条件等1.定性的丰产
4、指标法简单易行,但比较粗糙2.肥料效应函数法:通过试验拟合肥料效应方程,计算施肥量方法较复杂,不易掌握,3.目标产量法: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的差额作为确定施肥量的依据,以达到养分收支平衡,所以,又称为养分平衡法。计算公式:式中:F:施肥量(千克/公顷);Y:目标产量(千克/公顷);C: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千克);S:土壤供应养分量(千克/公顷);N:所施肥料中的养分含量();E:肥料当季利用率()。,F=,(YC)-S N E,施肥方法1.传统施肥方法特点:把肥料施入土壤,补给作物最缺的养分,通常是土壤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肥料。一般根据施用时期的不同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
5、三种施肥方式及其相应的施肥方法。,表 施肥方法及其相应的施肥方式,施肥方法,施肥时间,目的作用,肥料情况,有效施法,基肥,播种或定植前,结合深耕施用,供给作物养分,有机肥为主,条施或穴施,多种肥料混合,种肥,播种或定植时,供给幼苗养分,少量,拌种、蘸秧根,浸种、盖种、,条施或穴施,改善苗床性状,腐熟有机肥,速效性化肥,菌肥,追肥,生长发育期间,及时补充养分,适量,速效性化肥,腐熟有机肥,深施覆土,撒施结合灌水,随水浇施法,根外追肥,培肥改良土壤,占全量的,2/3,现代施肥方法1.喷施多元微肥2.喷施多功能叶面肥3.灌溉施肥:喷灌、滴灌4.二氧化碳施肥,现代施肥技术 喷 灌,大棚蔬菜二氧化碳施肥
6、,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当前国家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提高环境质量要求,第一章 小结主要内容: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吸收的机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的营养特性(施肥的关键时期)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李比希的三大学说和施肥方法),第二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主要内容,第一节 植物的氮素营养第二节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第三节 化学
7、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其施用方法第四节 氮肥的合理施用,第一节 植物氮素营养,1、作物体内氮素含量与分布植物体含氮量一般为0.35%。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阶段有关。品种:豆科作物高于禾本科作物 器官:籽粒、叶片茎杆、根系 生育期:生育前期叶片生育后期的叶片;环境:含氮量还受土壤供氮水平和施肥的影响;氮在植物体中的运动性较强,再利用率在70 80%,分布,1)不同作物种类含量不同 豆科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氮量也高。按干重计,大豆含氮2.25%,紫云英含氮2.25%;而禾本科作物一般含氮量较低,大多在1%左右。同为禾本科作物,小麦小麦水稻2)作物不同器官含量不同 一般,幼嫩器官和种子中
8、含氮量较高,而茎杆含量较低,尤其是老熟的茎杆含量更低。如小麦子粒含氮量为2.0%-2.5%,而茎杆仅为0.5%左右;豆科作物子粒含氮量为4.5%-5%,而茎杆仅为1.4%。,3)、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含量不同 在各生育期中,作物体内氮素的分布在不断变化。在营养生长阶段,氮素大多集中在茎叶等幼嫩器官,当转入生殖生长时,茎叶中的氮素就基本向籽粒、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转移;成熟时,大约有70%的氮素已转入种子、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如水稻,分蘖期含量高于苗期,通常在分蘖盛期含量达到最高峰。其后,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随施氮量增加,
9、作物各器官中氮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2、作物体内氮的种类及其作用,氮对作物的重要作用不在于它在作物体内含量多少,重要的是氮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也是遗传物质的基础。,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2、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3、叶绿素的组分元素4、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氮还是一些维生素的组分,而生物碱和植物激素也都含有氮。总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供氮状况对马铃薯伤流液中细胞分
10、裂素的影响(Sattelmacher等,1978),3 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吸收的形态,无机态:NH4+N、NO3-N(主要)有机态:NH2 N、氨基酸、(少量)核酸等,植物吸收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旱地农田中,硝态氮是作物的主要氮源。由于土壤中的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可转变为硝态氮。所以,作物吸收的硝态氮多于铵态氮。,(一)NO3-N吸收与利用 NO3-N被主动吸收后,一般有下面几条去向:a.穿过液泡膜储存在液泡中。b.从根系中运输到木质部,然后被运输到地上部。c.在根系中或地上部被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还原成亚硝酸。,NO3-N的同化,NO3_,
11、NO2_,硝酸还原成氨是由两种独立的酶分别进行催化的。硝酸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还原酶可使亚硝酸盐还原成氨。,NH3,叶细胞中硝酸盐同化步骤的示意图,大多数植物的根和地上部都能进行NO3-N的还原作用,但各部分还原的比例取决于不同的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 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 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3、温度 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4、植物的苗龄 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5、陪伴离子 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
12、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6、光照 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考虑以上因素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温室或塑料大棚中的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程度的卫生评价标准(沈明珠,1982)级别 硝酸盐含量 污染程度 参考卫生性(mg/kg鲜重)1 432 轻度 允许生食 2 785 中度 允许盐渍,熟食 3 1440 高度 允许熟食 4 3100 严重 不允许食用,因此,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选用优良品种、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增加采前光照、改善微量元素供应等。,(二)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与同化1.吸收机理:被动
13、渗透(Epstein,1972)接触脱质子(Mengel,1982),NH4+,H+,NH3,质膜上NH4+脱质子作用的示意图,氨(NH3)的同化,氨的同化有两条途径:1)谷氨酸脱氢酶(GDH)途径2)谷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与氨基转移酶(GOGAT),氨基转移作用,植物体内,主要是通过谷氨酸的氨基转移作用形成其它各种氨基酸,这个过程需要氨基转移酶。该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Vb6)。已经知道,植物体内有17种或18种酮酸可与谷氨酸进行转氨基作用。,氨,酮戊二酸,还原性胺化作用,谷氨酸,酮酸,转氨基作用,各种新的氨基酸,氨,酰胺,储藏氮素 当氨过剩时,形成谷酰胺和天门冬酰胺;消除氨毒
14、在亚麻、高粱、三叶草和香豌豆等植物中,将HCN掺入半胱氨酸而再转化为天门冬酰胺,消除毒害;运输氮素,酰胺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三)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与同化1.尿素(酰胺态氮)吸收:根、叶均能直接吸收 同化:脲酶途径:尿素 NH3 氨基酸 非脲酶途径:直接同化 尿素 氨甲酰磷酸 瓜氨酸 精氨酸 尿素的毒害:当介质中尿素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出现受害症状2.氨基态氮:可直接吸收,效果因种类而异,脲酶,NO3-N和 NH4+-N营养作用的比较,NO3-N是阴离子,为氧化态的氮源,NH4+-N是阳离子,为还原态的氮源。,不能简单的评判哪种形态好或是不好,因为肥效高低与各种影响吸收和利用的因素有关。,NH4-
15、N和NO3-N的营养特点,1、NO3-N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收NO3-N可是根际pH升高;NH4-N吸收机制不清楚,吸收后,可使根际pH下降。2、水稻、茶树、甘薯和马铃薯等比较喜欢氨态氮肥外,大多数植物喜欢硝态氮。烟草喜欢铵态氮与硝态氮配合施用。3、在低温条件下(8),植物吸收铵态氮多于硝态氮;随温度升高,硝态氮的吸收逐渐增加;在高温条件下(2635),植物吸收的硝态氮多于铵态氮。4、与硝态氮相比,以铵态氮为营养时,消耗的能量少(667160焦耳/摩尔)。,Observation 1:Plant Growth under Nitrate-and Ammonium-Nutrition,NO3
16、-N NH4+-N,Shoot DM(g/plant)4.73 a 4.00 bRoot DM(g/plant)1.40a 0.89 bLA(cm2/plant)573 a 380 bSLW(g/m2)41.3 b 51.5 a,NH4+-N(5 mM),NO3-N(5 mM),植物在不同氮源下生长量的比较,NH4-N和NO3-N营养差异的原因1.植物的遗传特性2.环境因素介质反应:酸性:有利于硝的吸收 中性至微碱性:有利于铵的吸收陪伴离子、介质通气状况、土壤水分状况 只要在环境中为铵态氮和硝态氮创造出各自所需要的最适条件,它们在生理上是具有同等价值。,4 植物氮素营养失调症状及其丰缺指标1.
17、氮缺乏:首先在下部老叶出现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分蘖或分枝少 叶片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茎叶基部或呈紫红色早衰,产品品质差,氮素过多的危害,作物贪青晚熟,生长期延长。细胞壁薄,植株柔软,易受机械损伤(倒伏)和病害侵袭(大麦褐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褐斑病)。,大量施用氮肥会降低果蔬品质和耐贮存性;棉花蕾铃稀少易脱落;甜菜块根产糖率下降;纤维作物产量减少,纤维品质降低。蔬菜硝酸盐超标,左为正常的秋季苹果叶;右为缺氮的苹果叶,Technological stripe diseaseCaused by incorrect Nfertilizer application,禾本科作物缺氮的症状,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肥料学新 土壤 肥料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