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间相互作用》PPT课件.ppt
《《圈层间相互作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圈层间相互作用》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一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1.岩石与水(1)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2)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3)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4)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2.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1)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水系的形状。(2)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岩石圈结构,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3.构造-侵蚀-地貌循环(1)侵蚀循环理论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了地面 发育的阶段性。这一理论建立在构造上升与河流侵蚀基础之上,说明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
2、作用。他将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随着河流侵蚀的继续进行,地面发育由幼年期、壮年期进了壮年期。最终形成一个高原接近于基准面的由基岩组成的微缓起伏的地面夷平面或准平面。在侵蚀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影响与控制了地面的发育与演化。(2)剥蚀系统模式 为了克服侵蚀循环的不足,即地面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致的地面均衡补偿没有考虑;地面的稳定时间不一定会足够长,以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理从幼年到老年期的所有阶段。斯特拉母发展了新的地面演化模式剥蚀系统模式。陆块海拔随时间减小的程序是指数式衰减。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如
3、果没有进一步的构造抬升,地面总是倾向于降低。,二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三种作用。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呈线状,并有下切、侧蚀与溯源侵蚀三种形式(如图)。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有两种方式,一是推移,二是悬移。,1.坡面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降水强度与降水持续时间、植被覆盖度等,影响坡面侵蚀强度。2.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岩性软弱程度、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强度等,影响沟谷地貌,并对谷坡形态产生很大影响。3.河流作用与地貌(1)河谷的发育,(2)河床与河漫滩 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河漫滩则是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
4、谷底。河漫滩表面常由微小起伏,但其地势多向谷坡或阶地方向微倾斜,沉积物也在同一方向上有粗变细,并有水平层理,与河床相冲积物上部的斜层理或交错层理形成鲜明对比。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积而成的。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便称为江心洲。右图:河谷结构图,(3)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依其形态,三角洲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以及多岛形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右图上:尖头状三角洲 右图下:扇形三角洲,多岛形三角洲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
5、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物地貌。扇形坡度约510度,物质主要沙砾,分选差;扇缘坡度12度堆积物多为粉砂、粘土和亚粘土,或又粗粒物质透镜体,分选较好并出现近水平层理。扇缘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因而形成绿洲。并列的洪积扇相互连接,可形成长数百千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山麓洪积扇倾斜平原。气候变化与地壳上升可使洪积扇遭受切割,形成洪积扇阶地。,河流阶地 谷地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冰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 阶地。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有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为河流下切形成。三 海岸线与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大陆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带。在这里,水圈与岩石
6、圈相互作用,决定了海岸线的轮廓、海岸的岸坡与海岸线的进退。1.海岸均衡剖面与海岸线进退(1)均衡剖面的塑造 在波浪与潮流的作用下,有些地方发生侵蚀,有些地方发生堆积,泥沙发生平行海岸线的移动纵移动和垂直于岸线的移动横向移动,从而使海岸线的平面轮廓与剖面形态发生变化。(2)三个假设 a 原始水下岸坡微微向海倾斜;b 水下岸坡由相同粒径的泥沙组成;c 波浪前进的方向与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3)侵蚀均衡剖面 当海蚀平台展宽到一定程度,波浪作用在也影响不到海蚀崖,海蚀崖后退停止,从而形成了一个均衡剖面。有人称这样的剖面为侵蚀均衡剖面。海平面升降、侵蚀沉积与海岸进退的关系,2.海岸地貌 海岸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圈层间相互作用 圈层间 相互作用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