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至明中》PPT课件.ppt
《《唐代至明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至明中》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华侨出国史第一节 汉唐时期至明中叶的华侨,一、汉唐时期早期华侨的产生(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象郡)障塞、徐闻合浦(合浦郡,雷州半岛),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南圻)。又船行四月,有邑卢设国(暹罗湾沿岸)。又船行可三十余日,有湛离国(暹罗湾头)。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缅甸)。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一、汉唐时期早期华侨的产生(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了“会稽东冶县(今福州)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澶州者”。汉代木玄虚海赋描写了华商在海上航行的情况:“于是
2、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布或挈挈于裸人之国,或汛汛悠悠于黑齿之邦。”裸人与黑齿等国,当是位于南洋某地。今天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加里曼丹等地发掘的大量汉代陶瓷用品也证明了汉代中国与南洋地区的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交往,以及中国最早的华侨的存在。,(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三国:244年,孙权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还搭乘扶南舶游历南洋诸国。,(一)汉唐时期中外贸易与华侨 唐代:唐对外贸易的发展 唐朝都城长安,唐德宗时侨居在这里的外国商人达四千余家。海上丝绸之路从唐中叶(715年)以后,逐步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扬州、广州、泉州皆为当时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和对外贸易港,商业兴隆,外商云集。
3、广州:蕃商尤多,达数以万计。唐玄宗开元初年(714年),朝廷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理南洋对外贸易及对舶货征榷等事宜。据统计,当时广州每日有外舶十一艘入港。唐朝末期,侨居广州的外商有十几万人,其中以阿拉伯及波斯人为最多。出现了外国人的聚居地蕃坊。建有供阿拉伯穆斯林进行伊斯兰教活动的礼拜寺怀圣寺。扬州的“胡店”、珠宝商云集;,泉州:唐诗人薛能送福建李大夫:“秋来海有幽都燕,船到城添外国人。”唐诗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为加强对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管理,“唐设泉州参军事四人,掌出使导赞”管理海外往来的使节和商人。唐武德间(618-626)伊斯兰教四大贤来中国。,唐代华人侨居东南
4、亚 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晋江东石人林智慧多次航海到南洋各地。唐开元八年(720)林智慧的曾孙林銮也航海到渤泥(婆罗门)经商。“林銮引蛮舶泊东石,沿海航舟遂相率至蛮。”“涂公文轩与东石林銮航海至渤泥涯之北,有陈厝、戴厝,俱从涂之操舟人。”南安县志“唐龙朔元年(661年)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的礼智省马亚辛地”安海志载:唐代南安石井地区人,林屡仙造船通渤泥(今印尼),又有王尧从渤泥载运木材来石井作为造船之用。,五代华人侨居东南亚 泉州府志“岁历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以利,号招宝侍郎。”留从效、陈洪进治理泉州时“殖货泛于番国”鼓励泉属各县到南洋诸国开展商贸活动。五代
5、史:“刘祖安仁,上葵人也,后徙闽中,商贾南海,固家焉。”,唐五代华人侨居东亚、西亚 在西亚,据唐人杜环所著经行记记载,在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北人樊淑、刘景,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高仙芝率兵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更有许多唐兵被俘、留居于此。,萍州可谈卷二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东南呼中国为唐。”唐代华侨出国史有明载,但是至今仍未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唐代已有大量华侨出国。因为:一方面唐代的海外交通发达,国际贸易兴旺,一些“唐人”从流寓到定居于外国这是很自然的事;另一方面,从唐朝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来看,还未具备足以
6、使大量中国人移民到海外的条件、作为一个自然经济高度发展的农业大国,移民在内部就可以消化。,(二)政治动乱、战争与华侨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高仙芝率兵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更有许多唐兵被俘、留居于此。10世纪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提到,943年,他途经苏门答腊时,见到“有许多中国人耕植于此岛,而尤以巴邻邦(室利佛逝,今巨港)区域为多,盖避中国黄巢在乱而至者。”还有因封建剥削,弊政百出导致外出。“闽国”晚期,“弊政百出”,大量外出。,(三)部分人被掠卖 南北朝至隋唐,岭南盛行奴婢买卖,宦族、世家和酋领蓄奴众多,有把男女人口与象牙、犀角等同贩卖的风俗。梁书:“(王僧孺)出为南海太守
7、,郡常有高凉生口(奴婢)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物,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世为常。”,(四)汉唐时期华侨的特点 1、人数估计当在十万以上。2、多数集中在中西交通贸易的中心。如苏门答腊的旧港和爪哇的新村,接着就广泛分布于中印半岛的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蒲甘和马来半岛的柔佛、满剌加等地。随着东洋航路的发现,菲律宾群岛的吕宋、三屿、宿务、苏禄和婆罗洲的渤泥,也是他们常至之地。3、从商的占多数,中小商贩,一些从事农业生产。4、男性单身的为多。,二、宋元时期的华侨(一)宋元的对外贸易与华侨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对外贸易日趋兴旺。北宋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 绍
8、兴三十三年(1162年)南宋朝廷从泉州市舶所得税金达一百万缗(一缗等于一千钱),约占当时南宋朝廷财政总收入的四十分之一。2、宋元政府的重视 宋政府为了弥补国库空虚,重视海外贸易,支持鼓励商人出海贸易。宋人宋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蔷虽十年不归,息也不增。”这些过海“住蕃”之人基本上都是商人。而且,他们有的在外国居住达十年之久。,元朝政府对外开放和招徕外商政策 在泉州、广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敢浦七港口设立市舶提举司。1277年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提举司,管理对外贸易,并任用原南宋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
9、寿庚,继续主持泉州市舶提举司的大权。1278年朝廷授权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唆都和蒲寿庚等向外商宣布:各国商人“如能来华贸易,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蒲寿庚长子继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兼海外诸蕃宣慰使时,又奉命“通道外国,抚宣诸夷”。招徕外商来华贸易,元朝官商合办的海外贸易 元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中,朝贡和赐等的官方外贸与宋代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对外贸易比较自由,而且曾实行官商合办的海外贸易,1284年,颁布了所谓“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实行“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的政策,这对民间商人经营海外贸易是一个鼓励,加之有元一代,发行纸币,便于商旅贩
10、货携带,更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同时又减少了钱币和贵金属的外流。3、宋代造船与航海拔术的发展,指南针、罗盘巳达用于航海为华侨出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4、侨居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在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密探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在爪哇,“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在占城,泉州海商王元懋,“留居十年,占城王妻以爱女,一时富贵无比。”在真腊(今柬埔寨),“蕃杀害唐人,即以蕃法偿死。如唐人杀蕃至死,即罚重金,如无金,即卖身取金赎。华人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当地政府对于华商的这种优待政策使许多华商留居于此。,5、国际因素 十三世纪末,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瓦
11、解,蒙古帝国(它以元朝为帝国本部和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印度洋上的航运已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当时,泉州与波斯湾之间,有定期的商船往来,奔波于中、印之间的海船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海船,元初泉州港的对外贸易进入繁荣鼎盛时代,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泉州与此同10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往来交流。,(二)宋元自然经济的不断破产的影响 宋官廖刚曰:“七闽地狭人稠,为生艰难,非他处可比。”海上贸易的发展和纵横海上的华舶为东南沿海人民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于是富者贩货往来异域,成为大小海商。贫者也能受雇为水手纤夫,谋海为生,成为地狭人稠的东南沿海居民的出路
12、。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元代:土地集中,苛重地租,沉重的赋税,军队遍驻,所谓“三家养一元”,(三)战争因素的影响 1、宋元鼎革,也有相当部分人因政治原因遁逸南洋,成为华侨。南宋涯山之役,陆秀夫携幼主蹈海殉难一部分宋朝遗臣不甘臣服元朝,远遁海外。“曾渊子等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或在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他国。”宋末将领张世杰也率余部及部分百姓分乘舰船百多艘,移居交趾、占城、真腊等处。,2、被掠贩或战乱滞留海外 宋元时期的华侨中,尚有部分是因被掠贩或因战乱而滞留南洋的边民和士卒。安南独立后,为了发展经济,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有较丰富农业经验和高超
13、工艺技能的劳动力自然成为首要目标。安南统治集团又经常与宋朝发生战争,因此经常贩卖、掠夺中国人口。,2、被掠贩或战乱滞留海外 安南史略载:安南于公元995年、1009年、1014年、1028年、1032年多次骚扰宋朝边境,掠夺宋朝大量边民及财物。宋嘉佑五年(1060年)安南以兵入宋界,掳其指挥使杨侣才及男女牛马不可胜数。熙宁8年(1075年)安南10万大军入侵钦、廉、邕三州,俘三州人而返,次年,宋军败安南军于富良江,以后议和,约归三州官吏千人,但很久以后,安南方面才送民221口。1285年元军入越受挫,被安南军队俘其余党5万余人。被贩卖、掠夺到安南的中国边民、战俘人数虽多,但到安南后被贩卖为奴,
14、分散杂居,很快就融化于当地社会,到明代的南洋华侨社会中,已经不见其踪迹。,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一小队人马访问真腊的都城吴哥,据说这支军队后来没有回国,即留在该地成为华侨。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兵二万,战船千艘,远征爪哇新柯沙里王朝,师劳无功,死伤病卒三千人后撤兵回国,有不少伤病士兵留居当地,同当地土著杂居。岛夷志略“勾栏山”条有记载。“留养不归,后益蕃衍,故其地多华人”。,(四)国外生存条件 宋以前,出洋贸易之人主要是因住蕃而留居当地,元代出洋华人开始为谋生而定居当地,与当地人杂处衍繁子孙。为了贸易上的方便,常与当地人通婚。定居当地的华侨已不全是为了贸易,有的纯粹是为
15、了寻找较好的生活环境。“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逃逸于彼。”,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1、华侨移居地域有了增多,并开始出现了成批出国。2、在宋代华侨出国的大军中,主要有商人、文士、水手、士兵和罪犯等,其中经商型的华侨出国占有主导地位。在经商队伍中,巨商大贾只占被少数,中小商人则占绝大多数。,商人之外,文士、水手、罪犯等的“过蕃”,也是引人注目。如,高丽对于宋朝文人常委以高职。宋著名进士慎修定居高丽,高丽王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一些文人、罪犯和官场失意之人常附船“过海入蕃。或名为住冬,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20年者,取妻养子,转于近北蕃
16、国,无所不至。”3、宋以前出洋贸易之人主要是因住蕃而留居当地,元代出洋华人则开始为寻找较好的生活环境,为谋生而定居当地。,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4、从地区上来说,华商华侨主要集中在高丽(朝鲜)、日本、真腊、暹罗(今泰国境内)、占城(今越南中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东部)、阇婆(亦作爪哇)等国。赴高丽经商的宋商多为泉州、明州人,定居高丽的宋商则为福建、浙江人。宋史-高丽传记述高丽王城(今开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朝鲜郑麟趾的高丽史记载:北宋时贩舶朝鲜的中国人不下百起,其中写明原籍是福建的有福州二起,泉州十九起,闽人一起。有的一起多达上百人。,三、宋元时期华侨的特点 5、不少华侨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至明中 唐代 至明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