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诱发电位》PPT课件.ppt
《《听觉诱发电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觉诱发电位》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听觉器官(耳)的生理结构及听觉传导通路,第一节,人类感受声音的器官就是我们熟知的耳(ear),然而它的结构十分精巧,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它的复杂功能。,耳的解剖生理,医学上将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1 外耳就是我们能看见的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和内耳却被包含在头侧部一块被称为“颞骨”(temporal bone)的骨内部。中耳包括一个小腔“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鼓膜分隔外耳道底与鼓室,鼓室内含有听小骨。3 内耳主要是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听觉感受器就藏在耳蜗内的螺旋器(Corti器)中,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接受听觉信息,再由听神经(蜗神经)传至大
2、脑,从而产生听觉。,从生理功能来看:外耳起集音作用;中耳起传音作用,将空气中的声波传入内耳;内耳具有感音功能。,空气传导(主要途径)声音传导途径 颅骨传导(次要途径)声音一般是通过空气传导进入内耳,这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声波的振动被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和听骨链的机械振动,后者之镫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而传入内耳外淋巴。这种途径称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简称气导。,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后转变成液波振动,后者引起基底膜振动。耳蜗基底膜的振动是一个关键因素。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毛细胞静纤毛弯曲,引起毛细胞电活动,导致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进而激动螺旋神经节细胞轴
3、突末梢,产生轴突动作电位。从而将传到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成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继续沿脑干听觉传导径路到达大脑颞叶听觉皮质中枢而产生听觉。,此外,鼓室内的空气也可先经圆窗膜振动而产生内耳淋巴压力变化,引起基底膜发生振动。这条径路在正常人是次要的,仅在正常气导通路经前庭窗路径发生障碍或中断,如鼓膜大穿孔、听骨链中断或固定时才发挥作用。,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螺旋器 Corti 器,周围突,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核(前、后核),大部分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外侧丘系,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内囊后肢,颞横回,图片,系统解剖学:神经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1 蜗螺旋神经节内的
4、双极细胞是听觉传导的第1级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毛细胞,中枢突构成听神经(蜗神经)。2 蜗神经入脑后,终止于蜗神经腹核和背核。蜗神经腹核和背核内含第2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至对侧,在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称为外侧丘系。3 外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中脑下丘。下丘内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从下丘臂到达内侧膝状体4 第4级神经元在内侧膝状体,它们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到达同侧的大脑颞叶颞横回,即听皮质。听皮质接受听觉信息,经分析综合,产生听觉意识。,部分蜗神经腹、背核发出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到达上橄榄核,后者发出的纤维加
5、入同侧的外侧丘系;也有部分外侧丘系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另外,下丘核的神经细胞也互有纤维联系。因此,听神经的冲动是双侧传导的。,第二节 听觉诱发电位概述,听觉神经系统的各级结构对声音刺激都会发生电反应,这些电反应可以用放置在头顶和乳突间皮肤上的两个电极记录出来。在临床上,这种听觉系统声诱发电位可以用来诊断听觉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障碍,这就是电反应测听技术。,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听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电位。(一)AEP的分类与特征当声音强度在70dB左右时,从头顶与乳突之间所记录到的AEP大致有15个成分。根
6、据潜伏期的长短不同,这些成分依次分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觉中潜伏期电位、听觉长潜伏期电位3大组。,1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或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在头皮上所记录到由耳蜗至脑干听觉神经通路的电位变化。包括6或7个小波,用罗马数字表示,出现在声音刺激开始后的10ms内。一般认为: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脑下丘,波起源于丘脑内侧膝状体,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2中潜伏期诱发电位(Mid
7、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是指给予声音刺激后,在头皮上所记录到潜伏期在1050ms范围之内的听觉神经通路电位变化。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N为负相波,P为正相波),代表丘脑及听皮质的电活动,其中混杂有声音引起的反射性耳周围肌肉及中耳肌的电话动。,如用40Hz的声音进行刺激,MLEP反应明显,并呈正弦曲线形,通常被称为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波形稳定,重复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别,具有较好的频率特异性,反应阈非常接近实际纯音听阈水平,在临床上有较大实用价值。,3 长潜伏期电位:包括P1、N1、P2及N2等波,出现在刺激后5
8、0300ms。该成分在脑的前额叶电位最大,又称皮质慢反应(slow-cortex response,SCR)。它并不只对声音起反应,触觉、痛觉、视觉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现形式大致相似。从时间特性上说,它是多源多极的皮质继发性诱发电位,反映皮质高级中枢的整合活动。,第三节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 特征及其法医临床学应用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听力正常人在接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可从颅骨皮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字来表示即波,及(图15-3)。一般认为:波代表听神经的动作电位,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波起源于下桥脑的上橄榄核,波起源于外侧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
9、脑下丘,波起源于丘脑内侧膝状体,波代表听辐射的电位活动(图15-4)。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主要为波。,图15-4 正常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几个正常值如下:各波的潜伏期 波的潜伏期约2ms,其余每波均相隔1ms。波间潜伏期 即中枢传导时间,各波间时程用不同刺激强度仍较稳定,因此,可作为中枢性病变诊断的可靠指标,多采用波、波和波的测量,以波最常用,一般为4ms。两耳间波潜伏期比较 一般差别不超过02ms。波反应阈 成人波反应阈一般高于行为测听阈1020dB,因此可作为客观听阈测定;婴幼儿反应阈比成人高,但与其行为反应阈相对较低,这对聋耳的早期发现有较大价值
10、。,图15-4(波:听神经,波:耳蜗神经核;波:上橄榄 核,波:外侧丘系,波:下丘核),三、ABR的临床意义: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和脑干病变。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减弱,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仅保留波,故波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阈值,是ABR中的主波。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波和波。在能清晰辨认,和时,或证实对每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的部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和波,讨论其各自的意义。,波:是由听神经纤维发生的,出现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听觉诱发电位 听觉 诱发电位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