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
《《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否定句否定词》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否定句,否定词,一、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是副詞,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動詞,如“無”;也可以是代詞如“莫”(否定性的無定代詞)。例如: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記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論語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關於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在敘述句一節中已經預先做了介紹。此處不在贅述。這裡再舉一些例子。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孟子告子下:“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後句非否定句,故不前置)左傳襄公六年:“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論
2、語先進:“毋吾以也。”,左傳子產論尹何爲邑:“吾愛之,不吾叛也。”國語齊語:“鄰國未吾親也。”孟子許行:“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左傳昭公十二年:“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晉靈公不君:“諫之不入,則莫之繼也。”,問:以下否定句中賓語未前置,爲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否定句中賓語非代詞)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否定句中賓語非代詞)莊子秋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代詞,而是名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否定句中賓語前置規律不嚴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不惡女乎?”(否定句中賓語
3、前置規律不嚴格)漢書趙充國傳:“漢果不擊我矣。”(否定句中賓語前置規律不嚴格。試對比漢書李廣傳:“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不我擊。”),二、否定詞古代漢語中常用的否定詞主要有“不”“弗”“毋”“勿”“未”“否”“非”“無”“莫”等九個,現分別加以敍述。(一)“不”“弗”說文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許慎之說未知所據。甲骨文“不”作踃踎踓,象花柎形,齊晉鞌之戰中有山名“華不注”,即花骨朵。,說文丿部:“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即撓曲,矯正。古代煣木,先浸水、火烤,彎曲成一定的形狀,這叫煣。之後,急浸冷水使其定型,然後綁縛固定,便乾燥,這叫弗。“弗”字甲骨文作蓦
4、蓓蒿,字從兩或三豎筆,象被矯物或矯正物,中間的“己”形象綁縛用的韋索。二字用為否定詞,均為假借用法。,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認為“不”“否”“弗”三字同源,可從。“不”“弗”在辭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都可以用在任何性質的動詞(一般動詞、存現動詞、助動詞、自變動詞等)、形容詞和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前表示否定。,“不”“弗”的語法意義有細微區別。區別在於:1、“不”字後面的動詞既可以是及物動詞又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既可以帶賓語,又可以不帶賓語。例如:論語憲問:“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戰國策趙策:“老婦不聞也。”論語鄉黨:“不問馬。”,“弗”字後面的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而且
5、動詞後面往往不帶賓語。因此有的語言學家認為弗相當於“不之”。這是“弗”字的主要特徵。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亟請於武公,公弗許。”“若弗與,則請除之。”戰國策趙策:“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弗”字後面的動詞帶賓語的,非常少見,這種“弗”就完全等同於“不”了。如: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戰國時期,弗的使用頻率呈下降趨勢,如荀子一書中只用了一個“弗”字,其餘全部用“不”。秦漢以後,二者漸無分別。,2、“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詞。用在“不”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形容詞或動詞;用在“弗”字後
6、面的名詞用如及物動詞。例如: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行君道)左傳成公三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不賢)論語為政:“君子不器。”(不成器)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不保佑他)晁錯論貴粟疏:“不足生於不農。”(不從事農業生產),3、“不”可以用在句末,表示詢問語氣,構成是非問句,可翻譯為“沒有”、“嗎”等。“弗”則不可。比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世說新語方正:“尊君在不?”,(二)“毋”“勿”祈使性否定說文毋部:“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甲骨文作躿,“毋”與“母”本為一字,母親不許干犯,故後稍變形體,分化為二字,一表母親,一表不
7、許。說文勿部:“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本為九旗之一。假借為否定副詞。“毋”“勿”都能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禁止、勸阻受話人不要從事謂語所指的行為。“毋”還可以與動詞、形容詞連用,表示對行為狀態的否定。“勿”可在動詞謂語前,表示施事主體不選擇或不想實施某一動作行為。,1、“毋”和“勿”在辭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現代漢語的“不要”或“別”。例如:左傳襄公十九年:“大毋侵小。”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2、古書上“毋”字常常寫作“無”字,
8、二字通假。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無使滋蔓。”“無生民心。”“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成公二年:“無令輿師陷入君地。”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3、在語法意義上,“毋”和“不”相當,“勿”和“弗”相當。“毋”字後面的動詞一般帶賓語,“勿”字後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但是,正如“不”和“弗”的區別不嚴格一樣,“毋”和“勿”的區別也不嚴格。孟子“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動詞後面卻是帶賓語的。,4、正如“不”“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毋”“勿”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下面是“毋”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的例子:論語學而:“毋友不如己者。”孟子梁惠王上:“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5、當“勿”“毋
9、”二字用在陳述句動詞前時,就不再表示禁止,而是表示不施行某種動作行為,可翻譯為“不”。例如:左傳襄公三年:“齊侯欲勿許。”禮記檀弓下:“魯人欲勿殤童汪踦。”上書諫吳王:“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張儀列傳:“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6、“勿”“毋”二字還可以作語氣詞,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強陳述語氣,可不譯出。如:詩經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左傳僖公十五年:“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墨子尚同下:“故唯毋以聖王為聰耳明目與?”,(三)“未”說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
10、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本義是樹木枝葉茂盛成熟有滋味。甲骨文作鍼鍽鎁鎃,從木,上部枝條或單或重,且作曲筆,象枝條茂盛的樣子。假借為否定副詞。,1、“未”字用在動詞前,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具體來說,主要表示以下三種狀態:(1)某種動作行為尚未施行(沒有)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史記項羽本紀:“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2)事情還沒有進展到某種狀態(還沒有)左傳僖公二十年:“楚人未既濟。”三國志諸葛亮傳:“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3)過去不曾發生某事(沒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論語雍也:“未聞好學
11、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2、有時候,“未”字用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謂語所述持否定態度,但只是一種委婉的否定。此時它和“不”的意義差不多。例如: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孟子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蹠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戰國策齊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史記陳涉世家“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3、“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它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未”和“未嘗”的區別是:“未”著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否定句否定词 否定 否定词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