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艺术欣赏》PPT课件.ppt
《《古诗艺术欣赏》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艺术欣赏》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艺术欣赏,一、寓情于景,诗词里面的景和情,一般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景,是客观存在,是外显的;情,是人的主观感受,是内蕴的。当诗人不直接抒情而寄寓景物时,就要求所选择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相契相通。如果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景中之情”最好“形神兼备”。,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开头两句凭高远眺,所见之林自然是平的。而且显示出山林的广远,弥漫在一片冥蒙的烟景中。山是青绿色的,在“暝色入高楼”的时候,这山的颜色应是暗淡的,说“碧”已够奇妙,可是又说这碧山在伤心。山是自然界的景物,
2、它本无知,是把人的感情移到了山上,这山便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了。寓情于景,比径直抒情,其情岂不更深。,景和情出现在诗词里面,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先景后情,情因景生,即所谓触景生情。不少的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似乎已成为常规。但也有一些诗人,当他们感情奔涌时,忽然掉转笔锋写景去了。可是仔细一看原来景中含情,比照直把感情倾吐出来,更真切深厚。,李白两首送行诗结尾,一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说:“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前者说,船行已远,到了水天相接的地方,看不见了。这时只望见长江奔流到天际。后者说,挥手告别,马鸣萧萧。依依惜别之
3、情,寓于帆影、碧空、长江流水和萧萧马鸣的景物中了。,有的诗,诗人虽在景物中寄寓着深情,但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自抒身世的小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概括了作者的一生。少年时的生活情景是:歌楼听雨,罗帐烛昏。中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客舟听雨,江阔云低,雁叫西风。老年时的生活情景是:僧庐听雨,两鬓星霜。年月不同,生活异趣。少年时的欢乐,壮年时的漂泊,老年时的凄凉,全是通过景来表现的。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寓于景中的情,却更深沉,更凝重。词的最后两句,与前面的写法
4、不同,却是直抒心怀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西楼(宋曾巩):“海浪如云却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从写景这一层面看,以上两首诗是同中有异的,请作具体说明。、作者这两首诗的抒情风格迥异,试具体回答它们在描写景物时,寄寓了怎样不同的情感。,答:两首诗同写雨景,前者主要写雨前景,后者主要写雨中景和雨后景。,答:前者通过描写雷雨之前的自然特征,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雍容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后者通过描绘两幅雨后小景,婉曲地表达了诗人对像桃李那样惧怕风雨的弱者的鄙视,对像青草一样具有
5、坚韧品质的强者的赞美。,二、渲染烘托,通常有一句话叫触景生情,看来是先有了景,而后才生发出人之喜怒哀乐的情来。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利用心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这种写法可使诗歌更含蓄,更深邃。,我们来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少妇春日上楼,见到野外的春色,寂寞的愁思油然而生,好象这愁思是由春色勾引起来的。这是用和谐的景物,反衬不和谐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妇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春满眼前,本来正好赏玩,景生情时而情异于景,两相径庭,更见出诗中主人公忧伤之深。,同样的手法,在杜甫的诗中也可以看到。“感时花溅
6、泪,恨别鸟惊心”,是以花鸟这样美好的景物,写“国破山河在”的悲痛,就更见出诗人悲痛之深。,红花是是艳丽的,当元稹慨叹行宫的昔盛今衰时,他却写了“宫花寂寞红”(行宫)这样的句子。,再读读“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春光如此美好,而这位“早被婵娟误,欲妆临境慵”的宫女却发出了深深的哀怨!,以上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有人的感情,而且寓有人的气质,人的心声和灵魂。,所以,同样的枫叶,在游目骋怀的杜牧看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长亭送别的崔莺莺看来,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同样是菊花,在坚贞不屈的郑所南笔下,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在利
7、禄薰心的陈淑达笔下,却是“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同样的蝉鸣,身任皇帝秘书监、志得意满的虞世南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蝉)失去人生自由的骆宾王则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同一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他表达的是无奈、痛惜之情;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表达的是旷达、自安之情;而叶剑英在八十书怀中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他抒发的是乐观、豪迈的胸臆。,总而言之,景物虽同,却因人之情不同而异,情始终是主导的。,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杨柳枝(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
8、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上两首诗的作者在寻找抒情媒介时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又产生了怎样的差异?,、类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在凭吊、怀古类的古诗词中不胜枚举,请再举一例。,1答:都是以杨柳作为抒写感慨的依托。刘禹锡的这首是送别诗,由于诗中有“春风、酒旗、挥袂”等场景气氛作为烘托,诗人眼中的“垂杨”就寄寓了脉脉的温爱与友情。韦庄在诗中写柳时,用了“无情、依旧”,意思是说眼前的台城柳不解人世沧桑,此处深寓着历史兴亡的无限伤痛。,2答:“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还有杜甫的蜀相、姜夔扬州慢等等。,三、巧比妙喻,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里只是简略地说明“取类不常”。实际上比的方式千变万化,各式各样,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可以取类为比。,、联通比,就是以多种比喻综合运用,借以表现本体的形象性,它也称作“博
10、喻”。,上阕先写美人既远,词人木立如痴,惆怅极矣,又对深闺密居作了无计奈何的拟想。下阕再写痴情至暮霭渐生,而精彩莫过于词人对自己“闲愁”几许的一问三叠:它如一川烟草,密密层层,笼天盖地;如满城风絮,漫天飘扬;如黄梅时节的雨,连绵不断。这三者既是博喻,又是写景,而且因景见情,烘托气氛,见出愁情。,可见联通式的比喻,既为加重情感内容的分量,又显示了艺术氛围的深度。,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双关比,即在相似点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比中有比,喻
11、外有喻,而使比喻不同寻常。,唐代诗人雍陶题君山诗说:“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以明镜比洞庭湖,形容湖水一平如镜,以螺髻比君山,形容君山的形象像螺髻,明镜又双关于神话里水仙梳妆用的镜台,螺黛又双关于水仙对镜挽发髻。雍陶采用比中有比的手法,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衬托比,这种比喻不是单纯地指明相似点,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衬托气氛或说明道理。后一层的意思是由读者体会出来的,并不言明。,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诗云:“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诗人写自己沉沦荒
12、居,老于贫困。诗中“雨中”“灯下”两句极力渲染气氛:秋天的夜晚,雨点打在已发黄的树叶上淅沥沥地响着;屋里那盏孤灯下,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耳听着雨声,眼望着孤灯,同表弟卢纶闲话凄凉。用树逢秋天落叶来比喻人的衰老,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又起了渲染和衬托的作用,使整首诗充满了辛酸和悲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人说,这首诗既见明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你赞同吗?请具体说明原因。,、杜甫写这首诗时已岁,又是在漂泊流徙的途中,然文字间流溢出的心态和精神十分感人。试以其
13、中某一联文字为例,说明此诗感动你的理由。,答:不矛盾。诗人对这两个景象不是纯客观的描写,写“思归”人眼中长夜孤悬的明月,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这便是情景相融。“落日”就更不是写实景,而以它比喻暮年。诗句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答:颈联,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表明自己年虽老而壮心不已,再写面对飒飒秋风病体欲康复,这种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十分令人感佩。尾联:这里的老马是诗人自比,意思说,我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言外的怨愤之意,便从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四、即小见大,诗是富于联想的,诗歌能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
14、小见大。,王湾,盛唐时洛阳人,一生中多来往于吴楚间,有一回泊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次北固山下这样一首千古名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先看颔联的上句,诗人说,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单“风顺”,若风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里的“正”字兼有了“顺”与“和”的内容,这就是所谓大景之情。,颈联也历来脍炙人口,“
15、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会让人想到“海日”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以上手法正所谓抓住典型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元稹有一首行宫,表现了昔盛今衰之感。试看:“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物是人非、无限感慨的场景,画面平静、安谧、幽寂、超脱。从今天已经没有事情好做、闲极无聊的白头宫女的话中,昔日仙乐风飘,缓歌漫舞,“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奴宿”的恣情纵乐的图景,不禁涌现眼前!,二十个字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凭
16、借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有些抽象的思想,隐讳的谋虑必须用具体的景物来表现,古人就以小景物来托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绝大多数是象征性的,其中有的包含了重大的思想主题。,例如黄巢的题菊花诗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开时正是寒秋季节,蜂蝶不来采冷香,黄巢以此发泄自己生不逢时节的怨气;又以司春之神的青帝自拟,要使菊花和盛极一时的桃花同在春天里一起开放,寄托了矢志改变现实的造反精神。题的是菊花,表现的却是非常大胆的敢于触犯当朝的“叛逆”思想。,因而,以具体的景物象征抽象的大主题便是即小见大的又一种形式。,我们可以 这么说,诗
17、歌中的即小见大,不是视觉的简单体验,而是生活的积淀与感受,不是物质的图画,而是联想的意象。,阅读下面这首绝句以及一段诗话,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诗云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此话意在批评杜牧放弃重大问题,写诗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答:这首诗写“二乔”不曾被捉去,这是小事,但这小事同东吴霸业却很有关系,霸业存亡同“二乔”的命运一样,也是系此一战,所以诗歌以“二乔”立
18、意,从而反映出三国之争的大事,正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五、反面衬托,在诗歌中,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有的从正面烘托,有的从反面衬托。前者有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也有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后者通过描写同诗中人物的心境不协调的景物与气氛,来突出人物的心理,此所谓诗的反衬手法。,反衬的特点是一主一宾,以宾反衬主。它跟正反对比就不同了,正反对比的双方往往是各自独立的即使有侧重,但没有从属关系。,反衬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眼前好景为凄凉之情作反衬(亦即所谓“以乐景写哀情”),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抓住寂寥忧思的心情与良辰美景的气氛之间的矛盾,让景物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心理。,辛
19、弃疾的青玉案,是这类妙用反衬的好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用全词的大半笔墨极力渲染的元宵热闹景象,其目的并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那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受到朝廷冷落,不肯趋炎附势,不愿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诗人自己。反衬,在这里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昔日繁盛为当前萧索作反衬,在吊古伤今的作品中,这类手法用得最多。李白游越州,有感于其地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事件,写下了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20、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前三句极力铺排、渲染,正是为了反衬最后一句“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凄凉景象。往事历历,前尘如梦,封建帝王的富贵荣华,难于久驻。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典故为自身境遇作反衬,反衬,也有联系到诗人自己的,这多半出现在使用典事方面。,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表现君主的恩遇,后两句提示出这位皇帝关心的是个人生死,并非求贤若渴,以寻救国治民的大计。诗用先扬后抑手法,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如果联系李商隐个人境遇看,这首诗怜贾生更是自悯。一典能有二反衬,实为难得。,阅读下面这首
21、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前人对这首诗的后两句持两种不同的理解:一说作“悲伤语读”,另说作“谐谑语读”。你赞成哪一种?也可再作别解,请阐述具体理由。,1答:按“一说”答,诗的三四两句是对当前戍卒生活的一个完整反映,他们酣饮时的豪爽是思归不能,借酒强欢,以慰苦心的反常心理,低沉感伤才是潜隐其后的真实的征人心态。按“另说”答,诗的三四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辞,意思说莫要笑话我们会醉卧沙场,我们不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这里表现出的是豪放开朗的感情,是连死亡都无所谓的勇气。,、若按你的理解,诗的前二句的气氛描写对整首诗思想
22、情调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呢?,答:按第一种理解,诗的前二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有力地反衬了征人郁闷感伤的哀痛之情。,按第二种理解,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戍卒酣饮时激昂畅快的气氛,烘托了将士们豪放开朗的豪情性格。,六、曲折尽情,平铺直叙的作品,一般说来不会引人入胜。反之,顿挫抑扬,往往金声而玉振;曲径通幽,每引人寻踪而探胜;欲擒故纵,才能见到诗意文情和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一首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说船行迅速,从白帝城到江陵,朝发暮至,只需一日。回过头来,补叙路途所见所闻。沿江两岸
23、,猿啼不住,此落彼起。这山猿声未离耳,那山猿声又入耳,故有“啼不住”之感。其所以如此,因船行快也。其实这句仍是说船行之速,但不直说,而借助于“猿声”。这造成了诗的曲折回旋,它像一个闸门,把直泻水流拦住,是为了激起更高的水柱。因此“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出,那种水流湍急,舟行迅速,与诗人遇赦放还的轻快心情,便异常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因物兴感,曲折而尽情。,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第三句就运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写出了古凉州一带荒寒空旷的景象,征夫戍卒的凄苦幽怨,隐约可见。但第三句故作宽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4、”早已是意料中的事情了。第三句故意用宕开的一“纵”,蓄势,牢笼住更多的感情,待第四句一出,征夫戍卒的怨苦,便倾涌如注了。,黄庭坚的登快阁则是一首擒纵手法贯穿始终的诗:“痴儿了却公务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开头两句说,公事办完了,登上快阁,纵目晚眺。三四句说,千山落叶,碧天寥廓,澄江如练,月色生辉。对此美景,很应留恋吧?不,“朱弦已为佳人绝”,知音既去,便一切情味索然了。这一顿挫,几乎使开头四句的美景当前心旷神怡的愉悦气氛,一丝儿不存了。,接着情绪又骤然一变,“青眼聊因美酒横”,知音虽去,美酒尚存,那
25、就还是开怀畅饮吧!“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儿景色虽好,它却不及故乡山水,我的心已与故乡的白鸥约好,真想吹着笛子坐船回去呀!,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当然,曲折也不是随意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尽情,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很有点像常说的“盘马弯弓”。诗人写诗,若要其巧,也要恰当运用抑扬顿挫,欲擒故纵的手法,以求显示丘壑之美,如果看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艺术欣赏 古诗 艺术欣赏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8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