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的应用》PPT课件.ppt
《《古生物学的应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学的应用》PPT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生物学的应用,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3 古生物学与环境分析 4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 5 古生物学与矿产资源 6 古生物学与人类文明,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1 化石的野外采集不同门类的化石,其沉积围岩有所不同,化石的数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岩性、环境、时代化石采集方法:观察、照相、工具、方向、保护化石采集的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异1.2 化石的修理与分离1.3 化石鉴定与记述:照相、鉴定、描述、图示,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1 化石的野外采集(1)不同门类的化石,其沉积围岩有所不同,化石的数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中化石比较丰富,粗碎屑岩中化石比较
2、稀少。,贵州独山甲刀寨下石炭统旧司组开阔台地相沉积特征,硅质岩,台盆相的硅质岩,含双壳,腕足,菊石生物化石,上二叠统大隆组平塘甘寨,双壳,腕足,菊石,江西乐安县上白垩统红层,肃南剖面下沟组底部冲积扇,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1 化石的野外采集(2)化石采集方法:观察、照相、工具、方向、保护(3)化石采集的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异,1.2 化石的修理与分离大化石用物理方法进行修理专业化石修理机械、小钢钎、刀片、刷子包裹在围岩中的化石,加热冷却切片、磨光化学腐蚀,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3 化石鉴定与记述:照相、鉴定、描述、图示,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生命起源早期演化的古生物学证据后生生物
3、演化重大事件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后生动物的起源和大爆发从水生到陆生灭绝与复苏生物演化的形式,2.1 生命起源早期演化的古生物学证据“圣经”记载公元前4004年。生命起源假说:外星来源说:银河系别的星球上的生命(细菌或孢子)传到地球上(有生源论、宇宙胚种论)地球发生说:地球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后转变为有机体(化学进化),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2.1 生命的起源问题 当代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恩格斯曾指出:“生命的起源必须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即元素的化学进化论,已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无机元素(C、H、O、N)合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甲醛、脂肪酸、
4、氨基酸等)合成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聚甘氨酸、多糖、类蛋白质等)合成多分子体系(如蛋白质-核酸、蛋白质-糖类等团聚体)(这种多分子体系具有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的性质、呈现初步的生命现象)?生命。,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2.2生物的萌芽阶段(太古代:4000Ma-2500Ma)太古代时,开始出现一些原始的单细胞菌、藻类生物,这些生物形态简单,基本无性别、无真正的细胞核。已知最古老的化石发现在南非早于3200Ma的地层中,是一些微小的(5-25m)原始菌、藻类的球状、丝状体。太古代可认为是细菌、蓝藻发展初期。,澳大利亚西部34-35亿年具有有机质壁结构的原核生物化石,元古代(2500-590Ma)开
5、始,藻类植物大量发展,并开始出现原始动物。以下按植物界、动物界分别讨论他们的演化史。,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2.3 植物界的演化元古代(2500-590Ma):原始菌、藻类时代主要由微古植物和叠层石两大类组成,广泛分布在海洋中。微古植物 单细胞的菌、藻类有机体,形态简单,个体小。叠层石一层层的藻类、细菌和碳酸钙一起沉积,经成岩作用形成的集合体。,叠层石,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古生代(590-250Ma)(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藻类时代 有红藻、绿藻、轮藻等。S末开始出现陆生植物(由绿藻进化而来)(2)晚古生代(410-250Ma):蕨类(孢子)植物时代 最早的陆生植物为蕨
6、类植物中的原蕨类(半水半陆的裸蕨植物),由于不能适应大陆环境,在D末就绝灭了。,随着对大陆环境的适应,以及植物体内部机构的完善,陆生植物迅速发展与进化。石松、有节、真蕨等蕨类植物极其繁盛,组成大片森林,成为地史上首次陆生植物成煤的物质来源。,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中生代(250-65Ma):裸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的进步类型苏铁、银杏、松柏类获得爆发性发展,统治了植物界。苏铁类、银杏类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其种属已所剩无几。裸子植物以种子繁殖,但种子裸露为特征。在晚侏罗世(约145 Ma)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在辽西地区发现的辽宁古果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之一。,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新生代
7、(65Ma-现在):被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陆生植物,以种子繁殖,但种子包在子房之中,从晚白垩世开始渐居统治地位。到了新生代,被子植物迅速发育,遍及全球,形成了现代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形态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生活习性多样的庞大类群。,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总结:元古代(2500-590Ma):原始菌、藻类时代 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藻类时代 晚古生代(410-250Ma):蕨类(孢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250-65Ma):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65Ma-现在):被子植物时代,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2.4.动物界的演化(变)最早动物出现在元古代晚期,为无脊椎动物。我们现在
8、所看到的海螺、田螺、贝壳、昆虫等都是无脊椎动物。,古生代(590-250Ma)(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出现,以寒武纪初期生命大爆发为起点,其中最为繁盛的是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注:三叶虫、笔石在志留纪末时大多已绝灭,由于其数量多、演化迅速,因此可作为早古生代重要标准化石之一。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三叶虫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约2000个属,1万多种),为海生底栖或漂游。身体扁平
9、,身体纵向上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向上分为中间的轴部和两侧的肋部,均是三分,故得名三叶虫。现代虾、蜘蛛、蚊、蜻蜓等都属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几乎遍布地球所有生态领域。节肢动物一般雌、雄异体,卵生,一直繁衍延续至今。,笔石 属笔石纲。多为浮游生活(仅树形笔石目中大部分是固着生活)。出现于寒武纪(最早笔石化石发现于中寒武世),繁荣于奥陶纪、志留纪。因化石形状酷似写在岩石上的文字笔迹,故得名。笔石的种类较多,如对笔石、单笔石、树笔石等(P291图)。主要构造有线管、胎管、笔石枝,笔石枝数目不等,多见二枝、四枝、单枝,笔石枝上连续生长许多胞管。,角石、菊石(鹦鹉螺类及菊石类)海生底
10、栖爬行或游泳生活,具钙质外壳,故保存为化石。角石:具直锥形,外形象牛角,纵切面见隔壁;最早见于晚寒武,O最盛,S以后减少,现代可见;菊石:平旋壳,最早见于D1,中生代最盛,K末绝灭。,腕足类 浅海底栖动物。具有两片硬壳,两片硬壳一大一小,但每片都是左右对称,壳质主要是钙质等。群居,种属较多,现代腕足类动物在世界各海域都有发现。在水深200米左右种数最多,一般生活在35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环境中。是古生代海相地层中的一类重要化石。,珊瑚 腔肠动物门,海生。一般生活在180米深处以内、温暖、正常浅海里,少数可生活在深海低温环境。按生态可分为二类:(1)共生型珊瑚(Hermatypic coral
11、),或称造礁型珊瑚。其适应性很窄(20-30、盐度正常、海水清洁、水深小于100米),在水深20米左右、水温25-29的清澈动荡环境,珊瑚礁最发育。因此,现代造礁珊瑚只分布在赤道南北280纬度之间的温暖浅海中。(2)非共生型珊瑚(ahermatypic coral),或称非造礁型珊瑚。多为单体单带型珊瑚,其生态适应性较广。,5亿年前,晚古生代(410-250Ma):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飞跃 D:鱼类时代鱼类特别发育,有的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当时的两栖类具有较坚固的头板,故为两栖类中的坚头类(亚纲),属于原始的两栖类,广泛生活在成煤沼泽环境。C-P:两栖类动物时代两栖类空前繁盛。有的进一步进化为爬行
12、动物(真正的陆生动物),最早的爬行动物叫林龙,生活在晚石炭世早期(约3.2亿年)。,4亿年前,3亿年前,晚古生代时,海生无脊椎动物继续演化,三叶虫、笔石绝灭,而珊瑚类、腕足类和蜓类繁盛。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C-P重要的标准化石之一,我国蜓类化石带发育最为完整。,蜓(1)属原生动物门(Protozoa)。又名纺锤虫,是一种已经绝灭的的大型有孔虫。主要营底栖生活,少数能漂浮。多生活于水深10-70米的温暖浅海,其钙质外壳可保存为化石,称竹蜓壳。(2)个体小,一般3-6mm,最长60mm,外形以纺锤形为主,又名纺锤虫。有球形,凸镜形,常见于灰岩中,白色圆点。(3)最早出现于C1
13、,P末灭绝,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标准化石。,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中生代(250-65Ma):爬行动物时代 爬行动物经过7千万年(自晚石炭世早期约3.2亿年出现以来)的默默无闻,在中生代初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并很快占领了陆、海、空生态空间,成为地球的统治者。种类包括恐龙类、鱼龙类、翼龙类、龟类、鳄类等。其中恐龙类从2.25亿年的晚三叠世出现以来,在J-K辐射发展,成为地球的霸主。中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以头足类的菊石、牙形石等大为发展为特征(菊石在白垩纪末绝灭),腕足类衰退,只剩下少数类群。,2亿年前,1亿年前,白垩纪末的绝灭事件使爬行动物受到致命打击,绝大部分走向灭亡,只有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
14、如龟鳖类、蛇类幸免遇难,延续至今。白垩纪末的绝灭事件原因至今未知,有许许多多的假设。,关于恐龙的假设(1)恐龙绝灭派 a.星体撞击地球假说:在第三纪与白垩纪分层处的暗色粘土层中,金属铱的含量较正常地层含量高25-30倍,而金属铱在其他天体上含量较丰富。但困惑是未找到星体撞击地球的明显痕迹;当时的陆生显花植物仍存活。b.恐龙蛋结构反常假说:西德几位古生物学家在70年代末发现,恐龙濒临绝灭前的蛋壳大多结构反常,多数蛋壳过薄,发育不全,轻轻一碰就会破碎,胚胎根本无法发育;而少数蛋壳又过厚,胚胎还在发育时就窒息而死。造成蛋壳结构反常的原因有:气候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食物结构发生变化(钙过多或过少);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生物学的应用 古生物 应用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479862.html